小说阅读题指导之管见
2013-02-01潘秋霞
潘秋霞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那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条教学原则给我们教学方面的启发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进入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几堂小说阅读指导课下来,我尤其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高三专题复习中,我们许多老师一般的习惯做法是:先向学生明示有关本专题在考试大纲中的考点,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往往先呈现8个考点,然后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达这么一个信息,我们所有考试的题目都是围绕着这些考点来设置的;或者一上来,就把有关小说阅读的“招式“分门别类地详尽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比如我曾听过我们同仁的一节有关文学类文本阅读“‘作用’‘好处’类题目解题策略分析”的公开课,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分成“行文段落类”、“人称类”“表现手法类”、“环境类”“线索类”等,而且旁征博引,举了很多的实例,课堂气氛也很热烈。我也曾经采用过这种方法,但后来发现我自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点,学生不仅体会不到其重要性,而且对枯燥的条条框框的东西心生厌烦。甚至导致对小说阅读失去兴趣,而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失去学习的内驱力,再高明的老师,再巧妙的解题方法都于学生无补。所以,这次小说阅读的专题复习我作了这样的一个调整:
一、利用真题,摸透设题
我觉得在所有的训练材料中,高考真题无疑是含金量最高,最规范、最标准的素材,对我们考生的指导作用最为明显,包括题目的设置,标准答案的提供,赋分的合理性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所以我搜集了历年全国各省“小说阅读”的真题,把这些真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研究相关的题目,通过反复的比较,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学生惊喜地发现无论素材怎样“古今中外”,但题目的设置却是“殊途同归”。其实无论是外国的小说还是中国的小说,无论是中国现当代小说还是古代小说,题目的设置大同小异,无一例外地指向小说阅读中的五个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探究”,当然也有一些题目是要我们“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所以拿到试卷、看到题目时,不要慌张,想想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然后调动知识储备,从容作答。
二、真题演练,悟透答案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演练素材。接下来再有选择地让学生做高考真题,我始终强调老师对练习要精心选择,让学生操练有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的试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味地贪多,并不能取得期待的成绩,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极有可能“草菅”试卷,并把这种不良的答题习惯带到高考考场上,导致无谓的失分。学生认真做后,老师根据高考标准答案的赋分情况,客观地批改,严格遵照高考阅卷要求(特别可以参考阅卷老师的手记,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在强调规范的同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答题的热情。因为平常的阅读是他们失分的重灾区,学生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觉得此处全仗运气,被动答题。其实我们根据来自高考阅卷一线的信息反馈,目前大阅读的改分还是很人文的,积极答题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策略。经过多次的反复操练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他们的答案跟参考答案存在的差距,为什么有的同学自认为这篇文章是能够读懂的,文章的主旨也是能够把握的,但得分情况始终不是很理想,据我们的目标得分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问题分析中写道:①找不到合适的贴切的词汇来形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人物形象;②往往答得不够全面,怎么样能够把答案答得更为全面?学生在关于景物描写作用类问题分析中写道:①景物描写的作用到底应该从哪几方面去组织答案;②对一些专业的术语积累不够,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此类反聩表明,学生对小说阅读的知识掌握得不系统,有待老师从知识和答题技巧两方面系统补充。
三、时机成熟,传经送宝
可以这么说,经过以上的步骤,我们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也了解到了我的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导。如对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概括,如何避免不够全面的问题。我就以2009年安徽卷的《董师傅游湖》第15题“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为例子,这么指导:概括可分两层,一是对显性信息的归纳,二是对潜在信息的提炼。就本文而言,文章前三段是对董师傅的直接介绍,属前者;后三段是情节,董师傅这一人物的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示,属后者。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包括人物身份、年龄等基本特征和性格、习惯、爱好、特长、价值观等特征。我们在概括时要力求全面,表达上力求合理。根据前三段可知董师傅的身份、特长、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特征。根据后三段可以提炼出其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生活情趣等特征。参考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生活情趣。如情节类题目涉及有关行文段落的作用 (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指导他们解题思路如下: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②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③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呼应,结构严谨。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景物描写的作用类题目,面对这种题型,建议我们的学生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应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考点,我举了(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第13(1)题“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的答题方略:“在小说中考查小说特征中某一元素的作用,一般做法是先找到这一元素属于哪一要素,接下来可以先考查这一元素对本要素的作用,再思考它对另外两个要素及主旨的作用。“细节”属于情节要素,我们可以先思考“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就本文而言,“闲坐”是为了引出下面送小翠和领小翠游湖。再来看这一细节对其他要素的作用,就本文而言,这一细节与主旨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的份量尚不足以表现主旨,与环境也未见有直接关系。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一细节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征上。“闲坐”之“闲”已有所暗示,再放在段落中看,就不难得出答案了。”总之放在现在这个环节讲,应该说是急学生所急,还是把握了“火候”的。
四、如琢如磨,渐臻完善
到此,许多学生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修炼”得差不多了。此时此刻,老师却不可就此止步。还应选择有一定质量的素材进行反复打磨。高考题虽好,但毕竟有些同学有意无意地参考过标准答案,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另外,确实我们所掌握的这些技巧也需反复操练,方能熟能生巧,并保持良好的答题感觉;再说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都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地表述,而这一点往往也是我们学生的软肋所在,很多学生常常觉得“言不及义”,所以更加需要我们加强语言组织方面的练习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