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小说教学中的体验与创新

2013-02-01张海萍

中学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外新课标小说

张海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等14项课程目标。在实施建立中,进一步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立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由此可看出,《新课标》中,把语文的教学提到更高的层次,要求在语文的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特别是强调阅读与鉴赏的教育,而对这些教育理念的贯穿,在校本教材中以小说为上选。

不同的个体对文章的体验、理解、解释、欣赏必然不一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个体在阅读的时候的体验各不相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极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落魄的感觉。”《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从教学实践的意义上说,阅读小说的独特体验,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贯穿阅读和鉴赏的良好沃土。

一、体验可以使阅读活动成为个别的生命意识,也就是学生可以在独立的阅读中进行个性化审美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它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具有独特的规律。它不像一般社科文章那样强调语义的唯一性。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审美过程中常常呈现出多元的体验。不但可以实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甚至可以“变形”、“变质”。如新教材人教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的第一单元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说要揭露的是当时官逼民反的主题,批判官府的黑暗。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同学就提出了当时官逼民反,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解决之道了吗?他指出,在现实的生活中,挫折、失败时时会与我们碰壁,如果有反抗精神,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很容易被打败。这也让我们看到独特的体验会产生独特的审美。

小说是一门通过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尽管学生受过相同的教育,但是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及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对文学形象的感知力上强调的是不一样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而且由于艺术鉴赏的多元性,教师就不能用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创新代替学生的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体验和创新,教师只要帮助把学生“引入”作品,引导他们阅读就行,比如高中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第五册第一单元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由于社会生活的距离,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些人物的身上,能不能寻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林黛玉的敏感多愁,比如别里科夫的套子,比如翠翠的天真善良……让学生从思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体验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情感,精神的内化,进而进行创新的思考

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体验的阅读状态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神思、移情、悟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集,跨越时空,点燃、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新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会超越具体的作品,涌现出新的意义、新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的都能够得到体现。

三、学生独特的体验在重新组合的学习中不断地创新

由于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利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而小说阅读鉴赏的多元性更为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话题。

小说往往要塑造人物,而这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可有不同的认识,学生也一样。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需要将几个同学的认识组合起来。由这来看,小说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存在与其他同学的体验的重新组合中对人物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比如对祥林嫂性格的认识,对祥林嫂:有的同学认为她愚昧,有的同学认为她麻木,自以为是,无知、胆小、盲目等等。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把这些个人的体验重新组合,我们就看到,一个完整的祥林嫂的形象就立在了我们面前。

对同一篇小说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是创新。而不同的小说的同一类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讨论,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如将鲁迅的几部小说《孔乙己》、《药》、《祝福》和《阿Q》等的主题进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共同的主题“国人的冷漠与麻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样,通过重新组合,从而创新,获得新知识。

《新课标》还提出“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也是强调语文的教学要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得以重新组合。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课外并重。“展开双翼才能飞翔”。只有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说由于其特定的样式,决定了其往往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会带上一些作者的情感倾向。随着课程改革的起步,中学语文教学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标》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阅读与鉴赏为本,从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作为进入课本中的小说,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趣,让自己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参与书中人物的生活,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学会爱什么、憎什么、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消极的,什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什么是我们应该摒弃的,进而提高学生自己的素质。

小说中有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小说的教学,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创新思维,让教也创新,学也创新。

猜你喜欢

课外新课标小说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满课外班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