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积累 方法 内化——谈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
2013-02-01王应平
王应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思考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既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要做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养:
一、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大多数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已经逐渐丧失,特别是一些理科班的同学对语文课也是不太认真。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睡觉”,“一写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想重新培养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认为第一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第二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
第三是优化教学方式,找到激励学生前进的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 “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必须努力钻研教法,学会投其所好。而找到激励学生前进的方法,可以通过成绩的不断进步来刺激学生。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生因为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时,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充分地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学好这门学科的原动力。
二、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
语文是一个长线学科。现在很多学生对语文的感觉是模糊的,认为考试考课本上的很少,语文学不学没什么差别。换句话说,语文学习功利效果很不明显,不如多花点精力在数理化上,还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能接受这种错误的认识。学生要学好语文,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积累。
在学习时间紧迫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知识积累呢?语文教师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积累,养成“积累学习”之习惯。
第一在生活实际中积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例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就曾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
第二在阅读与写作中积累。学生首先做好课文词语积累,能正确书写和拼读,更要对鲜活词汇和成语进行积累。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许多老师的感觉不是享受,而是折磨。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乏味,甚至令人生厌。我们知道词汇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可安排学生每周摘抄几条成语,成语的条目不规定,但要求做到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造句;每天一句名言警句或谚语俗语或广告语收集。如果坚持两年,想必学生的作文用语就生动丰富得多了。同时,在应对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熟语运用,摘抄积累也是个有效办法。其次,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文化养料、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读一些美文,并写写感悟或者仿照所摘抄的句子进行仿写;也可写读后感,就是对自己的思想火花进行记录,如读了一篇好文章,心里有了感慨,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另外每周可安排练习随笔,两周一次限时作文,在写作中让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不断地提高。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要养成这一好习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坚持。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三、方法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小学初中有明显的不同,有些同学语文学得并不马虎,但成绩却不理想,而有些同学语文学得并不怎么努力,成绩却很好。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很困惑,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不能只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能只靠课本上的几遍文章,应通过多种途径去学习语文。
第一、要指导学生多看书 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第二、勤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 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亦如此。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第三、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同学们最好每天写日记,写随感 写日记是平时锻炼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就能够真正做到“用我笔写我心”。
第四、进行考试技巧的指导 在积累的前提下,到了高二阶段我们就应该和高考接轨,所以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考试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如我们在学习必修教材五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遇到了分析“那雪正下得紧”中“紧”字的妙处。很多学生面对这个问题,脸上显出茫然的神情,觉得面对此类题型就有老虎吃天的感觉。而此类题型在考试中都会涉及。所以教师就应该对他们实施针对性的解题方法指导,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此处可否换为“大”“密”等字,感受到原文用“紧”,不仅写了风雪还写出了形势的紧迫,故此字用在此处甚妙,并且可趁机归纳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炼字型的题该如何答,进行了有效地方法指导。
第五、在每天的积累中时间安排合理 不用拿出一小时、两小时单独学语文,在认真上课之后,给5-10分钟学语文就好了。平时要利用点滴时间,如上学、放学、课间十分钟都是可以积累的。
四、内化
方法有了,那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高三的时候向高考要分呢?就必须做到将先前的积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那应该如何做呢?还需要通过一定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内化,使得先前的积累和方法转换成我们自己的能力。我曾经给学生们说过,当我们都掌握了素材,把握了知识,了解了方法之后,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呢?他们都明白是没有进行较多的实践。这就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炒菜的方法,可是厨师炒出来的菜总要比学生做的好吃。究其原因应该就是他们熟能生巧吧。根据这个道理,这就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现状水平选择一些典型的试题,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独立完成、把握。当把握了一个类型的题之后,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都能举一反三。在实际教学中,当我讲到《咬文嚼字》时又对诗歌鉴赏中炼字型的题做了强化训练,并选取了近几年的高考题在课堂上人人过手,使学生在今后考试中碰到此类题型就胸有成竹。
总之,我们在高一阶段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阅读和写作中积累;在高二、高三阶段让学生在积累的前提下,进行方法的指导并努力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又何愁学生会在高考语文中败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