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是一种信仰

2013-01-31

中国艺术时空 2013年6期
关键词:钢琴家奏鸣曲李斯特

吴 迪

音乐是一种信仰

吴 迪

桑德勒·德·帕拉玛(Sandro De Palma)以其对声音的独特处理和个人钢琴演绎的深度和视角,被《意大利钢琴时报》评为“意大利钢琴界最重要和最能体现意大利风格的演奏者之一”。出生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港的他,10岁便在家乡完成了人生首演,精彩演奏了巴赫与舒伯特的经典曲目,轰动一时。19岁应妮基塔·马伽洛夫(NikitaMagaloff)之邀考入了业界声望颇高的日内瓦公立音乐学院。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与打磨中,他独特的演奏风格被意大利乃至世界认可,除了精湛的技巧和充沛的情感外,他的演奏尽显庄重,典雅又深藏内涵,严谨却不失惊喜。在中国的中山公园音乐堂为李斯特诞辰200周年“献礼”的独奏音乐会上,他的演奏更是为中国听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在中国的古典音乐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由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附中钢琴学科与中山音乐堂共同举办的“李斯特钢琴马拉松”共有十场音乐会,作为马拉松的“第八站”,德帕拉玛并没有完全采用李斯特的曲目,而是从各个时期选取不同风格的作品,带听众又一次浏览了欧洲不同时期钢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给听众带来别开生面的音乐体验,这样的选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钢琴家带来考验和挑战,需要在短时间内用不同的演奏方式精准的把握和诠释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这更让人好奇和期待这位深受意大利社会文化影响的钢琴家对这些脍炙人口的乐曲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音乐会开始,聚光灯下,他身着深蓝色西装,身材瘦小却精神抖擞,鞠躬示意之际都散发着自信与沉稳,大师气质傲然于胸。前五首演奏的是多米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的钢琴奏鸣曲。作曲家奇马罗萨是18世纪最重要的喜歌剧作曲家之一,其歌剧创作对罗西尼和多尼采蒂等人都有较大影响,在创作喜歌剧的同时他也创作了32首羽管键琴奏鸣曲,这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表现出18世纪钢琴奏鸣曲的特点。德帕拉玛选取的这五首二部曲式单乐章的奏鸣曲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奏鸣曲不同,显示着奏鸣曲创作的雏形。五首奏鸣曲快慢交错,层次清晰,旋律优美丰富而幽默机智。第一首是《C大调奏鸣曲》,钢琴家展示了快速灵巧的手指同音转换技巧,相同的音符和乐句也采用不同的音色和层次及力度来变换和对比,使得音乐更丰满,更精彩;第二首是《a小调奏鸣曲》,钢琴家在6/8拍的节奏韵律中更加游刃有余,装饰音的演奏堪称精妙,清晰精致而不矫揉造作;第三首是《c小调奏鸣曲》,这首乐曲以和弦贯穿始终,钢琴家扎实的和弦演奏技巧为他的音乐增光添彩,和弦音色的饱满深沉使整首快板音乐的画面感更加强烈,色彩更加鲜明;第四首是《d小调奏鸣曲》,行板有些流行音乐的味道,以半音进行为主的旋律织体简洁明了,线条优美动听,极具特色;第五首是《降B大调奏鸣曲》,钢琴家的演奏像是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欢乐明快的舞会中,旋律精致绚烂,场面热闹非凡。

接下来演奏的是奥托里诺·雷斯庇基(1879-1936)的古代小调与舞曲,雷斯庇基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早期创作以室内乐和歌曲为主,被称为配器大师,他善于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巧妙结合于一体,因此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作曲家。这一套作品是20世纪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根据15、16世纪琉特琴作品改编而来的钢琴组曲,共有八首,钢琴家演奏了其中的第三首《盖拉德舞曲》和第五首《西西里舞曲》。盖拉德是起源于法国和意大利的舞曲,于16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用三拍子快速演奏。《西西里舞曲》在性格上与第一首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祥和悠然的小行板中开始,在以三连音为主的音乐织体中达到高潮,而后回到主题以回忆的意味结束全曲。在这两首作品中,钢琴家的弱奏技巧非常突出,隐隐约约、弱而不虚,旋律隐匿其中,忽隐忽现,如果他演奏的音乐能变成彩色颜料,那他的演奏会在舞台上洒出一道彩虹。

第三首演奏的是贝多芬的《月光》,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首曲目,正是因为他的熟知度,我相信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光奏鸣曲》,所以再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染和打动听众是非常困难的。《月光奏鸣曲》写于1801年,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在信中承认了他对于耳疾的恐惧和挥之不去的忧虑,这首乐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这部作品,预示了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第一乐章钢琴家的处理较慢,寂静沉思般,诉说着月光朦朦胧胧洒向海面的缥缈与诗意,穿梭于两手间的旋律,给织体、和声都带来不一样的新鲜动人感觉。第二乐章曾被李斯特形容成“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贝多芬运用以小见大,语短情浓的方式呈现第二乐章,钢琴家的演奏也如精灵跳跃般动人,跳音跳中带连,第三拍突强的节奏,带给听众的是谐谑调皮的德国小步舞曲的别样感受。第三乐章快板进行很激烈,很形象的表达出作曲家激动难安、徘徊挣扎的心境。对于这首乐曲,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应该把他固定在古典主义的大框架中去理解把握, 这首《月光》第一乐章就应该处理的更具有古典主义的特色,左手不绝如缕的三连音进行应该深厚有力,旋律突出,不能着重追求曲线的优美,使之“肖邦化”;也有人认为,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一岁时的作品,这段时期的贝多芬已渐渐脱离了海顿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乐派的影响 ,而这首《月光》的第一乐章就应该如夜曲般梦幻,优美感人。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方法,挖掘这首乐曲的真正内涵,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中场休息后,钢琴家演奏的是李斯特的《葬礼》,这是整场音乐会中最让人震撼的一首乐曲。《葬礼》是李斯特听到肖邦逝世的消息后写的,此曲所表达的悲痛与1848—1849年间匈牙利革命中的牺牲者有关,是一首另人心碎的葬礼进行曲。德帕拉玛的演奏庄严肃穆,更多的表达了对牺牲者的崇敬与缅怀,乐曲的开始左手的低音就预示了一支送葬队伍的步伐声音,仿佛听见了革命者队伍的马蹄声从远到近,由近及远。

接下来的《爱之梦》第3首将听众从悲壮的生与死的边缘解救。1805年,李斯特(1811-1886)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三首夜曲,题作《爱之梦》。第三首是由李斯特同时代人弗莱格拉特(1810-1876)作词的《爱吧》,这首由同名歌曲改编成的钢琴曲,在钢琴家的手下被处理的独具一格。音乐从双手穿插、大指演奏主题旋律开始,柔美恬静娓娓道来,随着音乐的发展,织体加厚,音区中变化和声的躁动不安让音乐更富张力,为推进高潮做准备。主题再现的时候,仿佛是充满淡淡忧伤的回忆。演奏中最具特色的是两个华彩小段落:第一个华彩他处理成两个短小的乐句,乐句间的气口非常浅,速度较稳,与前面的抒情段落过渡的非常自然,有融为一体的和谐感;第二个华彩运用了他极擅长的弱奏,自然朴素,让听众在爱的感召下更加激动,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音乐旅程。

最后演奏的返场曲目是肖邦《降D大调夜曲》和《降A大调练习曲》,诗意美妙。早在1983年,他演奏的肖邦24首练习曲就震惊第二十届布雷西亚和贝加莫国际钢琴节,被意大利音乐杂志评论:“所有诠释《肖邦练习曲》全曲的演奏者中,可与他匹敌的寥寥无几”,百闻不如一听,果然名不虚传。抒情柔和的主题,不断变化的和声色彩与调性色彩充分体现着音乐情绪的波动,独特悦耳的音色犹如竖琴的拨弦,连贯流畅犹如泉水叮咚,给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

这种典雅,清新又精致的演奏风格在女性钢琴家的演奏中体现的更加别具一格。美轮美奂的加拿大钢琴家安杰拉·休伊特便是其中一位,与德帕拉玛的风格略有不同,她的演奏散发着独特的女性魅力,理性做铺垫,感性做主导,“由思想到情感再到指尖,一气呵成”。

安杰拉·休伊特是在一九八五年多伦多国际巴赫钢琴大赛中脱颖而出,这份殊荣让她灌录了一张巴赫钢琴作品录音,成为该年度最畅销的巴赫专辑。她的钢琴技艺因此让人们在古尔德之后,再度相信加拿大是现代巴赫钢琴家们的产地。她在短短几年中便跻身于世界顶级钢琴家行列,为Hyperion唱片公司录制的一系列唱片好评如潮,完成了耗时11年录制的被称为“当代光辉唱片范例”(《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巴赫主要钢琴作品全集,她被誉为“当代卓越的巴赫作品钢琴家”(《卫报》),及“能决定巴赫钢琴演奏未来风格的钢琴家”(《立体声爱好者》)。她演奏的曲目范围广泛,与澳大利亚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J.S.巴赫键盘乐协奏曲在发行几周后便登上美国公告牌排行榜,并被《留声机》杂志封为月度最佳唱片。

为什么用美轮美奂来形容休伊特?这是因为休伊特指尖的音乐美轮美奂,舞台上所散发的独特气质美轮美奂,听她的演奏,不用眼睛,只要轻轻闭上眼就可以完全确定这是位女性钢琴家。她的现场音乐会更像是钢琴家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第一个音开始就直接把你从座位上带入了她的世界,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飞速盘旋而进,越陷越深,却乐在其中。休伊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奏了巴赫《法国组曲》第4、5、6号。在演奏法国组曲时,她清晰的线条,仿佛音乐能自动生成乐谱,清楚的记载每一个音符,每一层线条的位置;动感的节奏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旋转;她的手指灵巧有力,带着我们领悟巴赫,好像上帝又离我们近了一点。这一多情感性的风格在印象派作品(返场曲目:德彪西《月光》)的表达上更加熠熠生辉,她的精致细腻,她的生动新意,她的全情投入让我们如痴如醉。

优秀的音乐家能带给听众信仰般的音乐,洗礼灵魂,重塑精神。“有时候我们为音乐落泪,不仅仅只是感动,那是一种企盼被救赎的愿望在一刻间被听到,于是,服从,跟随,继续盼望......”

猜你喜欢

钢琴家奏鸣曲李斯特
手机上的奏鸣曲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我是小小钢琴家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保持肃静
祭献奏鸣曲(组诗)
钢琴家风范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