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的精神渊源探析
2013-01-31何伟琼
何伟琼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引言
要解读美国文化,我们必须探究形成美国文化的精神渊源是什么?一般观点认为今日美国文化是由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裔裔美国人)思想,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三大支柱共同构成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思想又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本文拟从政体,外交,经济,教育,价值观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一、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思想的欧洲文化背景
为了更好了解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思想如何对美国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须先回顾16、17世纪欧洲社会背景。当时的欧洲正翻天覆地经历着宗教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他们的改革促进了诸多国家政治、宗教和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变革,鼎新了人类价值观、世界观乃至缔造了民主自由政体。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要贡献三点:确认圣经权威地位,把圣经作为上帝启示的唯一来源,只承认因信称义,并认为所有的信徒都有作教士的资格[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社会其他方面带来的影响是:首先,为了读圣经,识字就成为必须,因此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教育对象从贵族转向普通百姓。其次每个人都有资格做教士,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跟上帝是直接的关系,不必再通过某个权威如教皇才能了解上帝。所以强调的是个人的发展,个人主义于此始萌芽,同时否定教皇的权威也意味着民主主义意识发展的开始。
加尔文宗教改革崇尚勤俭,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典,追求自由,即“纯正的教义,敬虔的生活”和“圣洁教会、自由国家(a holy church,a free nation)”。在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下,那些信徒要求建立“纯洁(purify)”教会,因此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受此改革影响的英国一部分虔诚基督徒因不满英国教会仍旧维持天主教的旧俗而离开欧洲移民到北美大陆。他们于1620年,乘一艘“五月花号”的船只,前往美洲新大陆,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宗教圣地。从此开创了“WASP”culture(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为美国文化主流的先河[2](P39)。随后一批批新教徒定居北美,他们的宗教和价值观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政体改革的特点
今日美国的政治体制特点是在基督教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并且受其左右至今的。董小川认为,“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还是密不可分的。研究和探索美国宗教与政治及其相互关系是我们了解美国文化和美国文明的基础和钥匙[3](P2)。”
(一)五月花号契约
当时乘“五月花号”至北美的英国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思想先驱们签署了“五月花公约”,这是有关北美移民团体的第一个自治性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给以后成立代表大众利益的新大陆殖民地自治民事政府打下了基础[2](P39)。根据“五月花公约”建立的自治政府和宗教有紧密的关系。换言之,这批人的契约和团体组织为以后的美国政府的性质——人民自治的政府,定下了一定的基本格调。
(二)《独立宣言》
这些WASP人把北美新大陆看作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新的迦南美地——希望之乡。他们希望把殖民地建成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a hill),成为一个得到上帝赞同的理想社会。当时机成熟时,这批WASP坚信脱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是上帝给他们的神圣使命,就如在《独立宣言》中所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P44)。”他们认为“自然规律和创造自然的上帝”赋予他们有权利建立一个新的国家[2](P86)。在建国早期,美国人自信地认为上帝支持他们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实验,终会使他们打败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他们认为清教徒的信仰和合众国的政府是手牵手一起共同前进的。
(三)政教分离
加尔文宗的《威斯敏斯特信条》对政教观如此表述:国家和教会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权柄,它们共同顺服在上帝的律法之下,彼此分离,彼此协作,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合法性来源,彼此不能控制和裁判[4]。1685年,具有加尔文主义基督教信仰的威廉·潘恩(William Penn)在宾州建立殖民地时以他极大的心胸宣布宗教自由而吸引大批信徒来此州居住。他把殖民地建设称为“神圣实验”,认为人人生来平等,鼓励自由和平等精神,对移民没有限制,使非英籍的人能简单地成为美国公民。所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民族大熔炉的思想是首先从这里实施的。潘恩还建立了自治政府,他提出了政教分离的做法。潘恩的“神圣实验”对美国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几位美国的开国先父如杰斐逊和富兰克林都从潘恩的实验得到启迪,在他们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和制定国家政体性质的宪法上都反映了潘恩的思想[2](P42)。一本由两位美国作家(Demy&Stewart)合编的关于美国政治和公共政策的书中说:“基于人有罪的观点,WASP拒绝给予个人过多的权力。权力有腐败趋势,并且可以被用来打压别人。因此,统治者的权力必须予以妥善地监督[5](P307)。”所以美国政权采取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专制。这些美国宪法之父认为“政教分离”的意思就是宪政主义,所以在制定宪法以规定国家政体性质的时候就采取宪政主义而非国家主义,即不可能让总统的权力过大,而是将之分散在法律机制中,总统权力受到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制约。
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美国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国会不得立法设立宗教,或限制其自由实践[2](P86)。”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的原则,实际上培养出了更强大的宗教势力,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宗教与政治不但没有真正分离,而且一直互相依赖,相互配合,共同为美国事业服务。正如法国政治学家阿里克希·托克威尔说的那样,“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6](P8)。”美国最高法院法官William O.Douglas在1952年写的一句话至今还是很真实地存在于美国。他声明,“我们是信仰宗教的,我们的习俗制度都以上帝存在为前提[2](P87)。”例如,在美国,人们每天使用的美钞上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的句子;总统和各级官员就职时手按《圣经》宣誓,演讲时常以“上帝赐福你们,上帝保佑美国”作为结语。
三、外交的使命与民族主义
早期的WASP富有上帝给予建设“山巅之城”(a city upon a hill)的强烈使命感,这不但使他们勇敢开拓困难与危险丛生的荒芜北美殖民地,为建立独立政权的国家而战斗,而且这种使命感对后来的美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们做事追求完美,无论在国家建设上或者在企业和个人事业上,都追求做得最好。美国的历届总统通常都会到大学做演讲,向大学生们传播这样的使命和理想。自WASP起,美国人把他们的国家当作是一个伟大的实验,使命感让今日美国仍有一些人总是把自己的政治制度说成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值得其他国家效仿的名副其实的榜样,并且企图强加于人,以履行与上帝的契约——拯救其他民族。美国的宗教观念中的“使命感”和她的世俗优越感明显的体现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在2002年的国情咨文中布什总统称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为邪恶轴心(Axis of Evil)[2](P197),此番话让全世界惊讶。在他眼里,这些国家有如魔鬼的化身,而美国有义务来拯救这些国家的人民。在美伊战争中,布什在阐述今后美国外交战略任务时,向美国人民表示:“我们寻求改造世界,而不是仅仅让世界改造我们;我们影响事件,使其朝改善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受这些事件的摆布[7]。”根据某些分析家的分析,伊拉克战争仅仅是一场更广泛,更持久的战争中的一个战役,该战争的宗旨是改变叙利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性质。美国政府奉行“威力制造正确”(might making right)的做法[2](P198),他们相信,凭自己的威力可以改变世界上一切他们认为不好的事情。宗教对美国民族主义的特定作用使美国的外交具有“宗教民族主义”外交的特色——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肩负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社会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导向人间“新的耶路撒冷”的“天定使命”。维护并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鲜明特点。这就成为美国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别国政府的理论依据,也成为美国确定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文化基础。
四、经济的飞速发展
美国位列世界经济八大强国首位,其强盛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企业精神。美国人具有非同寻常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在制造、运输、买卖等商业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美国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渊源就是WASP精神。WASP的道德价值观使美国人相信热爱工作是取悦上帝的一种途径,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是上帝祝福的一种标志。所以WASP必须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挣钱,多积累。WASP的道德原则就是勤奋工作,品行端正。因为这也是上帝选民的标志之一[8](P12)。
现代思想大师马克斯·韦伯对其兴盛原因做了彻底的解读。在他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指出WASP精神对美国经济飞速发展起决定性影响,书中写到:WASP一方面认为赚取财富是天职,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消费,这种勤劳致富和禁欲主义的结合使社会财富巨增、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俭省节约不是不花钱,而是把财富于创业的投资和生产上。WASP们的金钱和时间资本没有被消费而是被用于再投资,这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生产的突飞猛进、经济体制改善,促进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9](P17)。
五、教育的现代化
在当时17世纪,民众百分百有读写能力似乎就是个空梦。但是WASP认为每个人应该要具备读圣经的能力以明白圣经的教义和坚固信仰。所以在他们踏上北美殖民地短短几年内,就逐步着手建立教育体系,初等学校和大学不断被建立。1634年和1638年,清教徒们通过立法,规定所有财产都要上税,用于支持公益项目包括对学校的赞助。1642年和1647年,麻萨诸塞湾殖民地立法规定所有父母要为儿女提供阅读教育。这样,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WASP创立了至今仍让美国年轻人受益的两个惯例:孩童接受义务教育和社会税收用于支持教育[2](P125)。而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中国的义务教育实施都晚了300多年。基督教也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公共教育”之父。名响全球的长春藤八所盟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除了康乃尔大学,其它七所都是创于美国革命之前,他们以及其它优秀的大学无不有基督教的背景和起源。美国首批126个大学里,基督教包办了123个。
六、价值观的多元化
美国人的价值观,如追求个人主义和民主,勤奋工作,尊重教育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WASP主义。个人主义来源于WASP的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勤奋工作来源于WASP的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标志的信念;尊重教育源于阅读圣经以求理解上帝旨意的清教思想。本文在上文已对美国人的勤奋和尊重教育做了介绍。在此主要简述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的外在因素[10](P45~59)。其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WASP主义认为人人必须读《圣经》,从中探索上帝的意志,以建立自己与上帝的联系,他们强调通过个人而不是通过教会或教士来认识上帝。因此美国的个人主义很大程度是从WASP主义而来的。个人主义的人权观在《独立宣言》中得到充分地张扬:当一个政府不能保障人们的权利时,就应当改变或废除它,建立新的政府。其次,到19世纪,个人主义得到超先验主义者的进一步演绎。英语世界里首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的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和他的学生梭罗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和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爱默生认为“没有政治者的政府才是牢不可破的政府”,梭罗主张个人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以及“个人良心的支配应该高于社会的要求甚至法律”的观点[2](P102),他们的思想早已渗透到美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之中,构成美国文化的精髓。
结语
在欧洲社会经历宗教变革的背景下,来到北美殖民地最早的一批批WASP们以基督教的价值观作为他们生活的指引和追求的目标:为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缔造的“五月花契约”成为《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之母;为追求平等和权利而选择政教分离和发展了个人主义;为实现“天定使命”和“世界的灯塔”照亮世人而重视教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推行宗教民族主义外交政策。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诸多领域无不沉淀着美国人先辈们的WASP主义思想,当解读了WASP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人们就可以更清晰的了解美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了。
[1]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Martin Luther[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Luther.
[2]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道格拉斯.F.凯利著,王怡译注.自由的崛起: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M/OL].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03-20)[2008-7-8].http://www.jireh.cn/book.asp?id=1718.
[5]Demy,Timothy J.& Stewart,Gary P.,eds.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A Christian Response:Crucial Considerations for Governing Life[M].Michigan:Kregel Publications,2000.
[6]王鸣鸣.宗教信仰与美国对外政策[EB/OL].http://old.iwep.org.cn/pdf/2006/zjxyymgdwzc_wangmingming.pdf.
[7]房广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美国文化[J].党政干部学刊,2007,(1).
[8]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Weber,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M].London:Routledge,1992.
[10]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