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材实物进课堂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评价

2013-01-31王红霞陈随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物药材性状

郑 岩 王红霞 陈随清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药材实物进课堂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评价

郑 岩 王红霞 陈随清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骨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教学特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将中药实物引进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感性认识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1]。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多,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是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在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定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需求量的日益增多,中药材市场出现了大量的伪品及混淆品,掺假使杂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中药材的品种日益混乱,难以保证药品生产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因此,社会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鉴别中草药真伪优劣的技能,以及寻找新药源的能力。但是目前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仍以“灌注式”教学为主,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们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上中药鉴定学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繁杂,应用性、实践性强,若只通过理论上枯燥无味的讲授,而不与实际结合,是很难掌握中药材鉴别特征及其鉴别技能的[2]。常常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各种中药的鉴别要点,考试成绩不错,但考完就忘,不能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仍然难以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无法达到社会要求。为此,笔者结合从事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对当前中药鉴定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将中药实物引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1 药材实物进课堂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目前在《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手段进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注重于教师讲述药材鉴别要点,学生在书上画重点,这样虽然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部分重点药材实物引入课堂,如大黄、何首乌、黄连、天麻等,在上课前及课间为学生们展示。并让学生们猜一猜是什么药材。在猜药材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又活跃了学习气氛,使得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学生们已学习过《中药学》,对很多常用中药材已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很多药材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见到这些“闻名已久”的药材,学生们就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药材,掌握这些药材的鉴定方法,让学生们带着这样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去听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药材实物进课堂 提高学生直观感受

中药鉴定学是以形态教学为主,直观性强的学科其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是形态教学[3]。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的重要方法,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药鉴定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鉴定者利用眼、鼻、口、手等感官,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或观其形,或辨其色,或尝其味,或感其质,或兼而有之,既简捷又实效。但抽象的文字描述和平面的图片难以使学生对药材的性状产生直观的感受。如中药材的气、味,不仅是中药材性状鉴别中的重要鉴别特征,也反映了药材的品质。为了使学生对药材的性状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的掌握药材的鉴别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有代表性的药材实物是很有必要的,如乌梅色黑味酸、茜草色红、黄芩色黄,若黄芩变绿则质量降低。在教学过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药材实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不仅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也使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3 药材实物进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中药鉴定学》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它的培养目标就是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社会对中药鉴定人才素质的要求,其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中药鉴定中各种问题的实践能力。但目前《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中仍以“灌注式”教学法,为主。“灌注式”教学法的一般模式是教师→(备课)→教材(强迫注入)→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弊端很多,因为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及中药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中药鉴定中的综合应用,它的难点在“应用”。而“注入式”教学法,教师只注重对学习重点的讲授,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学习僵化,主动性不强。讲课时虽然涉及到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学生常常只是“听过就算”,不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更缺乏将其综合应用的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常常形式单调枯燥、包容信息量较小,学生学习兴趣淡漠,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将药材发给每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已观察、描述,让学生自己通过对药材性状的观察、总结,来验证课本上对药材性状特征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既扩宽了学生视野和课堂信息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药材性状的鉴别要点、不同药材的鉴别及真伪品鉴别的分析、总结,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改变为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将药材实物引入课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康廷国,闫玉凝,吴德康,等.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肖井雷,刘玉翠,姜大成.浅谈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药房,2011,22(20):1917-1919.

[3]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课外实践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119-12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6.047

1672-2779(2013)-06-0069-02

��张文娟

2013-03-12)

猜你喜欢

实物药材性状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以实物为背景的勾股定理问题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当手绘遇上实物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羽叶三七植物性状及生长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