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药院校“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2013-01-31禄保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药学困生

刘 琦 禄保平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中医药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内容深奥,理论体系独特,故需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相应的多学科知识基础,才能对其有深刻理解和系统领悟。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初学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对中医药理论难以理解,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疲劳、焦躁、沮丧、怀疑甚至厌学等不良现象。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有利于使“学困生”尽快走出学习困境,步入愉快学习的轨道。

1 何为“学困生”

“学困生”(Learning Disabled)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家Samuel.A.Kirk于1963年初次提出[1]。之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划分:狭义上的“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无法达到教育基本要求的学生;广义上的“学困生”,则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是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以及教育等原因,导致他们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较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刻地诠释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朴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大力倡导“乐学”思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学困生”只是学习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普遍存在,但是仍然属于班级中的一小部分,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形成原因有很多。

2 中医院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和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等。可以说,它是以我国古代哲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实践科学。我国古代的习医、业医者,多数自小饱读经书,并接受家传或师承,他们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学功底,并从小感受着中医药学的浓郁氛围。我国古代一些伟大的医学家,同时在多个学科领域亦颇有建树。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除精通医学外,亦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等;清代医学家傅青主,亦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或极少存在“学困生”的现象。

反观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生,多数是通过高考途径统一选拔而来的。他们在入学之前,多数没有接触过中医中药,甚至不知道还存在中医药这门学科;而在从小学到中学长达10余年的学习过程中,所学的除语文 (亦多为现代汉语)外,也多是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加之部分学生选择中医药专业乃非第一志愿报考,而是服从调剂的结果。当他们踏入中医药殿堂学习时,因之前的所学、所闻、所见、所想与中医药学的实际差异甚大,因此会在短期内出现不能适应、无所适从、甚至厌学的情况。如不能及时有效予以引导,就会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3 对“学困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并对人类活动起着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一直倍受人们所关注,有关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礼记·学记》篇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可见,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进行情感交流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中,涉及情感教育的观点有很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选择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开导劝慰法 《灵枢·师传》篇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2],此即所谓开导劝慰法。其应用范围极广,是中医学心理疗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了解“学困生”产生痛苦烦恼原因的前提下,通过谈话和运用关切的语言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及时给予疏导交流,并帮助其寻找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烦躁、厌学等不良情绪,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2 怡悦开怀法 是指通过从事一些令身心愉悦的活动,帮助调节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健康的方法,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书法、诗歌、舞蹈、谐趣、幽默等疗法在我国古代医书或其它作品中多有记载。如北宋·欧阳修在其《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尝有幽忧之疾”,后来“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很早就认识到了音乐、绘画是调节身心的好方法[3]。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在枯燥的学习之余,聊一些与之相关的名人名言,播放一些名作名曲,寓教于乐,增强“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鼓励释疑法 《灵枢·大惑论》指出:“目者,心使也”。通过温和的语气和目光暗示鼓励等,有策略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多加提问,并鼓励其在课堂上进行对话练习时主动站起来参与提问,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待提问结束,更要注重通过目光、表情、手势和语言等对参与提问的“学困生”以鼓励。久之,“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明显提高。简而言之,运用亲切语言、和颜悦色、交流目光等技巧可以很好地加强与学生的课堂沟通,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使老师与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减少其抵触情绪,而“信其道”,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4 小结

由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和产生年代的久远性等原因,在目前的院校式教育中,总会出现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中医药“学困生”。如何有效解决这一棘手问题,需要每一位中医药教育者认真思考。笔者认为,除应探索建立中医药高等教育独特的教学模式外,还要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环境,对中医药的学习呈现“好之”、“乐之”的局面。可以说,愉快学习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前提,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出现。

[1]唐侠.浅议如何将情感教学策略应用于初中英语学困生[J].和谐校园,2012(1):119.

[2]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06,1111.

[3]钟斌.论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J].心理科学,2004,27(1):175.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药学困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