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2013-01-31包海燕
包海燕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郑州450000)
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包海燕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郑州450000)
渗透式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这充分表明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指向。而对教学质量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首先开启中医神秘面纱,面向初学者的就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故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奠定了中医学习者们对中医的初步印象及学习基调,并将深刻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且这门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中医学本身的某些特点,讲授难度较大。因而如何确切有效地讲好《中医基础理论》这一课程,意义深远而重大。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采用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渐进式教学法”。“渐进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牢固扎实。但是对于知识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所不足,这严重地限制了学习者的眼界及与之相关的诸多方面。因此,能与之互补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和运用十分必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笔者认为“渗透式”教学法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之一。它尤其适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谓渗透式教学法是指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并能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1]。基于此,以下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面向的主体和课程自身的实际特点,就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以阐述和分析。
1 渗透式教学法运用的必要性
1.1 渗透式教学法适于中医初学者 《中医基础理论》面向的主要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或中医初学者,他们大多没有医学或中医学的背景知识,且已经习惯了长期以来的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因而当面对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中医学时,显得十分难于理解,甚至无所适从。对此,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汲取知识的学习热情,甚则还会动摇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大打折扣。而在讲授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如能巧妙地将非常接近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哲学基础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作由浅入深地讲解,则可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同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使学生视野开阔,对中医的认识逐步趋于深化。此外,也为相关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对于初学《中医基础理论》者而言,渗透式教学法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1.2 渗透式教学法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因而各部分之间密不可分。《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学习中医的奠基之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且追根溯源,中医学形成之初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就是以多科目知识相融合为主的“师带徒”模式,这是对中医渗透式教学的最好诠释。因此在初学阶段,中基教师就当助学生树立起中医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今天的院校教育虽将中医学分之为众多的科目,但这并不表示这些科目已然毫无关联,而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多方面的同时,希望通过细化,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且在今天医学知识逐步高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包括中医内部各科目在内的医学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密切。因此,科学准确地为学习者讲述中医学基础知识,展现中医的基本面貌,没有中医知识及医学知识间的渗透是不可能的。
1.3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中基老师必须考虑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基课本身,而且关系到学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兴趣和认知。就本课程知识本身而言,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因此单纯的课本知识的讲授会使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和平淡,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距离中医学越来越远。采用渗透式教学,在进行知识渗透的同时,加入适当的临床诊察能力、常用方药及养生保健等知识的渗透,不仅利于学生对中医知识的学习,还会激发学生们学以致用,服务于自身、家人及整个社会的激情。即科学有效的渗透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潜能,促进其知识水平与个体素质的共同提高。
1.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渗透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设计教学和自身进一步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并且努力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就无法选择渗透的切入点,就无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渗透。这使得教师必须深化对教学的认识,即教学不是技艺性操作,而是学术活动。因为中基教学具有教学任务多样性,教学内容高深性,教学对象差异性以及教学情境复杂性等诸多特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探究和整合知识体系,再将其传播给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渗透,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及素质等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2]换言之,渗透式教学法是学生受益,教师进步发展的“双益”方法。
2 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中的运用
渗透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中的运用,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知识的渗透 知识的渗透是渗透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具体体现为广义渗透和狭义渗透两个方面。
广义渗透是指将与中医学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等引入中基课堂。只有传播文化,才能启迪中医思维,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根”,学习文、史、哲和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才能拿到开启中医奥秘之门的“金钥匙”。[3]因而,教学中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章节的学习中,应首先将中国古代儒家的“中庸”思想以及道家的“重道轻器”的思想等作以讲解铺垫,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在藏象一章中,应向学生讲明中医理论的思维属于“象”思维,与《易经》的象思维一脉相承。这种象既包括人体显露于外的多种现象,也包括医者的“意象”。[4]通过引导学生逐渐理解中医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方法。
狭义渗透包含两个层面。一为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目间知识的渗透。一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渗透两方面。本门课程既是中医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也是中医学各科目间沟通的基础桥梁。因此,讲授过程中,立足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中医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和渗透。如藏象中讲到肾时,提及肾阴为元阴,可联系“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黄帝内经》),张介宾关于命门的学说(《中医各家学说》),阴虚及肾阴虚的主要表现(《中医诊断学》),可采用六味地黄丸(《方剂学》)治疗,药物组成包括地黄(《中药学》)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黄帝内经》的渗透,当为重中之重。因为《中医基础理论》诸多知识的表述,在力求简明通俗的同时,也致使其表述与《黄帝内经》原文有所偏差。而《黄帝内经》既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朴素阐释,也是对其进一步的升华。通过渗透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由平面逐步多维化,从而充分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更为重要的有助于改变目前进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久已习惯的“线性思维”方式。
作为最为初级的渗透,也是授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教材前后内容间的联系。如绪论中讲到张从正“邪去正自安”的思想,可适当联系病机一章中的正气和邪气的概念。而讲到病理产物病因瘀血时,也可联系绪论中王清任的介绍以及病机部分瘀血的形成等有关内容。藏象中讲到肾藏精,引文中“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可联系经络中任脉和冲脉的功能等。渗透的过程既是教材前后知识间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过程。中医知识的学习首先是继承,继承的过程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重复的记忆和多层次的理解,即不同维度的反复渗透。
总之,离开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中医基础理论的讲授将枯燥生涩,更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中医临床诊察能力及思维的渗透 所有的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也都必须服务于临床实践。作为以经验著称的中医学,其实践性更强。因此,讲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抓住“先入为主”的契机,力求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察能力及思维,这也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借用临床案例来说明中医理论,则可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形象具体,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信服中医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形成中医诊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增强临床诊察能力。这就要求中基教师一方面多积累临床经验,可通过自身的临证,随老专家侍诊抄方,重视临床医籍的阅读等途径。另一方面,备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搜集一些名医名家病案,介绍给学生。如《岳美中医案医话集》、《全国名老中医经验选编》等,使他们在学习中医之初,就有对中医临床诊察能力及思维的感性认识。
2.3 科研思想的初步渗透 教学与研究是高等教育两种最基本的学术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地将本课程中科学研究的前沿、动向、重大成果或研究进展反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医知识本身。如对“体质”的讲解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颁行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激发学生了解自身体质。进而引出我国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带头人王琦教授,将王琦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在体质研究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和成果,如“体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向学生作以介绍。同时结合我校为大学生设立的科研实践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努力调动学生的科研学习积极性,初步树立科研意识。
2.4 医德与人生观的渗透 医学生作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后续力量,其专业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种社会思潮相交杂造成的价值多元化,也给年轻的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困惑。因此作为医学生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地只讲授专业的医学知识,而应将医学知识与案例及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尤其应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培养。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涵盖医风医德培养、从医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生命意识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等多方面。不仅要介绍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王清任等医家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建树,更要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理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确立医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特点,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然而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师生加强交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十分需要细致科学的渗透教育。
3 实践与反思
3.1 先备学生 后备课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法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大方面,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高度协调和统一。因此,必须在了解学生基本认知状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从学生学习和接受的角度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渗透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掌握丰富而前沿的专业领域知识,更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如已有的知识背景,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相关课程的开设,以及所学生关注的热点等众多问题。如此才可以准确恰当的选择渗透的切入点,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即要渗透,需要认真的备课,而备课的过程当先备学生,而后备课。
3.2 科学安排 合理渗透 渗透不是毫无章法的任意穿插,需要分清主次,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具体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渗透必须紧紧围绕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这一主线。②渗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所介绍的内容。③渗透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④渗透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及学科交叉思维。⑤渗透应具有可控性。⑥渗透具有启发性。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恰当的运用渗透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渐进式教学法的不足。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任课教师肩负着中医事业承前启后的重任,要想讲好课,必须选择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但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因受到特定教学内容的限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还需结合学科特点及实际教学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果。
[1]丁文楚.渗透式教学法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84-85.
[2]袁维新.一个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8,(1):22-25.
[3]粱永林,刘稼,李兰珍,程容,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渗透中医思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54-55.
[4]王琦.中医学鲜明的思维特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6,(12):75-76.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6.041
1672-2779(2013)-06-0059-04
��张文娟
20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