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矛盾看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2013-01-31唐智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淄博师专论丛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普通话外语

唐智芳(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生活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社会大众关注语言生活,已成为社会热点。这说明:语言生活已经从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研究对象进入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视野。语言生活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语言本身,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语言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语言生活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和谐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急剧变化的环境下,语言运用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等越来越凸显,也产生了一些语言矛盾,需要我们科学看待、妥善处理。

一、语言矛盾的表现

就我国目前的语言生活状况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人口流动加快,语言接触频繁,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一日千里,这些都带来了语言生活的重大改变。语言生活的变化,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对语言应用也有了新的需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语言生活的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汉语与外语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需要,学习外民族的语言尤其是适用范围极广的英语,越来越引起国人的重视,加上在升学、就业、晋职等领域都无一例外的与外语挂钩,使得外语教育在中国愈演愈热。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教育系统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习英语,几乎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人员的总和[1]。不仅外语学习的人数惊人,而且中国人接受外语教育的年龄也呈越来越小的趋势,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外语教育,用于外语学习的消费也逐年上升。与此同时,作为母语的汉语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国人的汉语水平受到普遍质疑。在刚刚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电视字幕、商店招牌、海报宣传等汉语使用的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忧虑。《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80.8%,其中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的占52.0%。2010年3月“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多家报纸和网站调查结果印证了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确实呈下降趋势。面对这样的现实,有人发出“汉语,我为你哭泣!”的伤感论调,更有人提出了“保卫汉语”的宣言。汉语与外语的“一冷一热”构成鲜明对比,成为当前语言生活的矛盾之一。

(二)普通话与方言的矛盾

1982年,“普通话”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语言,各地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都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行,推广普通话成为了国家意志和政府执法行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话也逐渐成为各地区人们交流的主流语言,全国能够用普通话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据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项目(1998-2004)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占53%,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普通话的推广既迎合了政府语言利益的要求,又满足了民众现实交往的实际需要,其地位进一步强化。普通话的强势推广,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方言的使用空间。在方言区,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并使用普通话,方言的地位则日渐式微。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方言的纯正表达,很多家庭新出生的孩子不再会说父母掌握的或当地的方言,一些方言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萎缩甚至处于濒危的边缘。普通话和方言的“一强一弱”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1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位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驻上海,使用上海话的场合越来越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不会说上海话的越来越多,上海话将面临一种被遗忘的窘境。他呼吁:应该采取保护措施,保护“上海话”。去年,在广州亚运会举办前夕,广州市政协在网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 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于是“推普废粤”、“粤语危亡论”等舆论甚嚣尘上,进而出现了“捍卫粤语”的一些活动,此次事件是方言与普通话矛盾的集中表现。

(三)汉语与民族语言的矛盾

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语言众多,最新的研究认为,我国的民族语言大约有120余种。[2]民族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保护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注重对民族语言的保护。但是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区,由于升学、考试、就业以及外出务工、经商都要使用汉语普通话,因而很多少数民族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同时都积极学习使用汉语普通话。由于普通话在工作、学习中使用的频率高,有些民族地区甚至出现了放弃母语,让孩子从小只接受汉语普通话一种语言教育的情况,因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母语危机”。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项目(1998-2004)的调查资料显示,对基础教育语言的选择,少数民族选择单用普通话进行小学教育的占46.73%,进行中学教育的占58.49%,选择用普通话和民族语言双语进行小学教育的占21.87%,进行中学教育的占12.82%。在对以后国内交往语言的选择上,少数民族选择普通话的占93.44%,选择民族语言的占21.05%。[3]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民族语言也日渐衰微,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的“一盛一衰”,也成为当前语言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对矛盾。

(四)现实语言与虚拟语言的矛盾

当今时代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影响着人类的话语形式,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又延伸出一个虚拟世界,从而又有了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稀奇古怪的“火星文”,“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用语,论坛、微博等全新的信息传递工具,使得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正在经历着语言生活的“微革命”。 网络的开放性为大众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网上交际,人人都可以成为“造词家”,人人都可以成为新的流行语言的创造者。这种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交际,在很多时候摆脱传统书面语的规范,各种材料信手拈来,任意组合,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但同时又以其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而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人数急剧增加,网络虚拟语言也逐渐向现实语言渗透。当这种虚拟世界的语言介入到现实的社会交际时,所传递的信息对于非网民而言,难免会造成阻碍或失真。而且网络语言的更新异常迅速,这也使得网络信息相对闭塞、信息产业相对滞后的地区和民众很难及时更新,对虚拟语言显得隔膜。虚拟语言对现实语言所产生的冲击正一波一波的袭来,网络语言是创新还是破坏?虚拟语言是否会影响现实语言的纯正性?这“一实一虚”之间也在不经意间进行着博弈。

二、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语言矛盾的产生既有内部语言机制的变化,又有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都会使语言生活发生改变。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讨论语言演变时认为:“语言里其他一切都有自己的沿流。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固定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成分、每一种说法、每一种声音和重音大都是一个慢慢变化着的结构,由看不见的、不以人意为转移的沿流模铸着,这正是语言的生命。”[4]因此,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不以个人或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要遵循社会语言功用本身的自然规律。一种语言使用活力减弱或者自然消亡,是因为该语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社会功能而被其他语言融合甚至替代。语言又是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共生共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外在的因素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大大解放,人口加速流动,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之间自然也会相互影响和渗透。再加上教育、传媒、信息技术等的发展,都对语言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各种语言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当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是指“政府、学术权威部门或其他组织为特定的目的对语言地位、语言功能、语言权利乃至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规划,以及为实施规划所采取的各种手段。”[5]我国是个多言多语的国家,合理、有效的语言规划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语言秩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就我国目前的语言生活状况来看,语言规划要做到:审时度势,科学研究;因势利导,服务为主;统筹兼顾,良性互动。

语言规划要建立在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遵循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对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不能一味否定或盲目吹捧;对语言生活状况的变化,要加强调研,充分了解语言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出详细分析,通过科学的研究来进行有意识的、前瞻性的语言文字建设。比如当前网络语言的风靡,是信息传递手段的更新所带来的语言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如果非要用行政手段去“封杀”或者强制措施去“规范”,恐怕难以施行。因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约定俗成,它不以权力部门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关注网络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汉语自身建设才是当务之急。如果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成为我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语言规划要根据不同的使用领域和服务对象选择相应的语言文字,根据公民的自我需求和文化背景,不干涉其自主选择语言文字的自由。语言规划部门要有效调动和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主动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帮助社会各领域和广大民众解决语言问题,同时又要尊重公民的语言权利,并为公民主张、诉求语言权利搭建平台、提供渠道、供给制度,引导语言生活向和谐方向发展。比如当前为大家所诟病的外语热,并不是外语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不分场合、不分需求的泛滥发展。很多场合的外语使用,不是给民众提供了便利,反而造成了生活的困扰;很多人学习了外语,却无用武之地,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导致母语水平的下滑,得不偿失。语言规划既要看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民众外语应用的实际范围,在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政策时,就应当以人为本,少拿外语作为个人发展的筹码,多给民众语言学习的自由和权利。

语言问题需要通盘考虑、统筹兼顾,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冲突,但是处理得好,可以做到并行不悖。语言规划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主体性和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语言观,制定正确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正确处理好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多语多言和谐并存、良性互动的语言发展态势。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言生活的发展态势显示:普通话在全国各地大大普及,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日渐衰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语言发展趋势。语言的统一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一旦失去,将是人类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语言规划不能以通用语言的推广,剥夺人类多样语言文化发展的机会,而应该多给其他语言一些发展的空间。

(二)保护语言资源

语言文字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符号体系,它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一门语言的存在,就是一种文化样式的展现;保护语言资源,就是保存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度,也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语言资源,是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然而,近几十年来,当我们在致力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努力倡导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出现了衰落甚至濒危,汉语及汉文化也在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文化的入侵中节节败退,这些都是当前语言矛盾的表现。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就要保护语言资源;保护语言资源,就要解决全球化背景下母语的保护问题和促进市场化进程中语言的多样化发展。

保护语言资源,首先就要实现汉语及汉文化的内部传承和外部传播。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曾是我们一度引以自豪的资本。然而,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当我们都在为外语而“疯狂”时,蓦然发现伴随着外语学习热潮而来的是中华文化资源的流失。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就要从珍爱母语文化资源的角度科学看待外语和母语的关系,树立新时期的语言观。对内而言,母语是体,外语为用。固本方能强末,根深才会叶茂。只有先加强国内汉语的教育与研究,让国民打好母语的深厚底子,才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对外而言,抓住机遇推广汉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要研究各国各地接受汉语的历史、现状及潜在需求,使汉语的传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充分利用汉语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加中华语言的传播价值。国内母语教育和汉语国际传播相得益彰,日渐壮大,就是对汉语语言资源最好的保护。

保护语言资源,还要科学处理国内语言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营造“多言多语”的和谐生活。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或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语言的存在为代价。这就要求,和谐语言生活的建构要使各种语言或方言不论大小,都能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对于语言发展演变进程中逐渐丧失其语用功能的少数语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彰显地方语言和民族语言的魅力,只有民族语言与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和谐并存,和谐共处,才能保证中国的语言生活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发展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的语言生活正快速发展变化,虚拟空间迅猛拓展,语言生活中各种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促进语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既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语言资源的有效手段。

当越来越多的信息依赖网络来传播,当虚拟世界越来越深地介入现实世界,语言文字在网络上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而计算机语言和网络是由各种编码和规范标准构成的,我们需要借助语言信息技术,建立汉语语言的编码,规范网络的各种标准,否则,计算机网络就无法运行,语言文字就会出现乱码,影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漏洞频现,垃圾信息泛滥,不健康内容缺乏控制,都会给语言生活带来困扰。这些都有待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发展信息技术,可以研究开发语言软件,构建坚实的语言信息化平台,促进语言手段的现代化,推动语言文字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储存、交换、检索以及加工各种资料,信息处理的数量、质量和速度都大大增强,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各类语言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增加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对于濒临消亡的语言,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开调查,保存实态,抢救语言资源。语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通过语言信息处理和网络数据库的快速建设,汉语在语言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语言的和谐,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内推广和国际传播,自觉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的语言资源,妥善处理各语言之间的矛盾关系,使全体社会成员在丰富多彩的语用行为下和谐有序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忠霞.学英语:被全球“重塑”的全球化产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5-03-19.

[2]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中国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谢俊英.中国不同民族群体对普通话的态度差异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李宇明.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普通话外语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