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篇作品节选类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边城》为例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10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编者

冯 渊

[作者通联: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一、教材的节选方式和编排意图

限于课文篇幅,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让师生窥斑见豹。如果节选得当,教师能合理处理,应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却不太乐观,一些节选文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名著演讲,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只针对选段,将其看作是普通文本进行解读,不能很好地实现长篇节选的教学功能。

本文以《边城》为例,讨论教材编选的目的、节选后的文本教学重点的确定和教学目标的设计等问题。

1.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教材对《边城》的节选情况

华东师大版上海语文教材将《边城》收入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名为“美好亲情”。与史铁生的《合欢树》、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作为一个单元,《边城》是第一篇。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1节和第13节。

江苏教育版语文教材将《边城》收入必修二,学段为高一下学期,单元名为“慢慢走,欣赏啊”,单元下设三个板块,《边城》收入第二板块,名称为“永远新的旧故事”,这个板块下的另一篇小说是鲁迅的《祝福》。课文选的是第3、4、5、6四节。

人教社语文新课标教材将《边城》收入必修五第一单元,学段为高三上学期,没有单元名称,本单元收入三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边城》加了星号,是自读课文)。课文选的是第3、4、5、6四节。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下面简称“人教社老教材”)语文将《边城》收入第二册第一单元,学段为高一下学期,没有单元名称,一同收录的还有鲁迅《祝福》、孙犁《荷花淀》、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选的是第13、14、15节。单元后面附有“现当代小说鉴赏”的文章和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理解”的知识短文。

四种版本教材对文本的节选有三种形式,分别涉及到1、3、4、5、6、13、14、15等八节的内容。现将这八节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1节:小说开篇介绍了主人公翠翠和爷爷。主要描写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平凡日子。第3节:描写了当地端午节习俗。一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的长大的翠翠的兴趣。第4节: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自己却因为要掌舵而中途离开且没有去接翠翠。单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了山外的生活。第5节:两年以后,爷爷和翠翠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因为鸭子想起了过去的时光。第6节:翠翠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这些事和她小时候的生活完全不同,她发觉外面每个人并不是都跟山里人一样朴实。第13节:爷爷去接翠翠晚了,翠翠就哭了。爷爷叫翠翠要坚强勇敢,不要遇到事情就哭,要学会自己面对事情。翠翠从爷爷口里知道了妈妈的事情。第14节:翠翠在二老傩送的歌声里梦见自己在山崖上摘虎耳草。爷爷误以为歌声是大老唱的,进城和大老发生了误会,心情转坏。大老因为求爱失败,准备离乡外出。第15节:翠翠和爷爷坐在星空下聊天,爷爷暗示翠翠二老在向她表示爱意,翠翠害羞不愿意接这个话题,但没有生爷爷的气。两个人接着聊到了二老。爷爷就想起一大堆关于二老的事情,心里很乱。

四种教材选同一篇小说,节选部分不同,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不同的编选意图。

2.教材编选意图

上海教材节选第一节和第十三节,单元主题是“亲情”。——虽然《边城》的主题不是亲情,但编者节选部分章节作为课文,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单元提示说:亲情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与生俱来。《边城》里亲人的爱,自然、明净而深沉,甚至令人伤感。母爱更是无私、博大,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我们要细心领悟亲情,学会感恩,让美好的感情贮满心灵。

江苏教材和人教社新课标教材节选第3-6四节。苏教版教材“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主题单元,是落实探寻文学作品的美。这篇小说属于本单元“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永远新的”解释为永恒价值和时代意义;联系《边城》这部小说,我们要思考它的永恒价值在哪里。沈从文说要表现另外一种生活,并用此生活来给人们以启示,来引发人物对生活的深入思索。那么他要表现人生形式是什么呢?那就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小说中,它的具体体现: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单元提示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涵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同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有不同的节选。有侧重表现祖孙之间的亲情,如沪教版新教材《边城》节选了1、13两节,第一节是全篇概貌,了解边城风情;在亲情风俗画的描摹中侧重展现翠翠和爷爷的形象;有侧重作品主要情节、精彩段落(往往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如人教版老教材《边城》节选了13—15小节,故事的核心是天保和傩送对翠翠的爱情,复杂的情感纠葛在这三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有侧重表现作品的独特风格、艺术价值,如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都节选了3-6小节。侧重表现翠翠的情窦初开和边城的风俗美。

各种版本的教材编写者编写意图不尽相同,可以看出,早期教材对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文本关注不够。苏教版、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开始注意和纠正这一点。

二、“长篇作品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节选文章是长篇作品的一部分,必须让学生对原作有所了解,但教学时间有限,未必需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原作的全部内涵,因为节选的教材已经是独立的一篇课文。教师要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实现课文在单元中的教材功能,不能没有语文课程意识作随意发挥,同时,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虽然依据不同的编写目的,各版本教材所选内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选,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尊重原著的核心价值观——《边城》的创作特色,那就是表现“一种自然、健康、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表现“湘西地区独特的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这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初依据。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些不同版本教材节选文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有哪些共同处、哪些相异处。

1.上海教材

编者节选第①和第13○节,节选部分在小说整体中的地位略偏,这显然是编者为单元教学目的服务的选择。我以为,教学内容确定应围绕“祖孙亲情”以及“自然与人事的冲突”两方面;另外,在艺术手法上须关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以及散文化的沈氏小说特色。

上海教材节选文本的教学重点是人物心理分析和散文化语言赏析。如果教学目标定为分析人物心理,那么1-13节中重要的章节就必须补给学生,否则单凭第13节来揣摩翠翠的心理,学生就可能陷入望文生义的窘境。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定基本上是将《边城》作为小说来教学,根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心理,符合小说的教学要求。但这样做容易将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那种散文化的笔法牺牲掉。另一种做法是紧扣住节选部分,不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原文其他章节,不去补充小说的来龙去脉。这样做,我们无法也不必去探究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只能将关注点放在小说的氛围和语言,人物形象脱离了具体的心理分析,也就只能得出模糊的印象。学生不必去追究翠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她欢喜让她忧。也就是说,只关注选段的散文化色彩,带领学生体味这两节文字所营造的氛围,感受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可以了。

2.人教版老教材

编者节选13-15三节,该单元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作者力图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来反映“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节选的章节来说,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傩送唱歌,天保认输而将要外出闯滩,此处应该属于故事的高潮部分,相对完整地表现了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上;因此可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感悟湘西民间独具的人情美、人性美;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领会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技巧。

3.人教版新教材

编者节选了3-6四节,节选内容情节较舒缓,对湘西的风俗、风景描写很多。教学重点难点应定位为:感受风俗美、人情美;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主题。人教版新教材编选这篇文章,目的是凸显民风民俗下的独特故事。本部分的节选有一个明显的意图,总体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然后进入文章的主角,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第一,环境的独特性,相对偏远,少人,封闭,少受外界的干扰,外界也很少有新鲜的东西注入,淳朴的一面显得有些落后;第二,由于环境的独特,造成了人的独特;第三,环境和人的独特,也造成了独特的故事和生活。

4.苏教版必修教材

编者节选的也是3—6段。3—6段围绕端午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第3节是现在的端午,第4节是两年前的端午,第5节是一年前的端午,第6节则又回到现在的端午。通过端午的回忆和描述,展示两点,一是展示边城风俗人情,一是表现翠翠爱情萌生,在整个小说中,3—6段是故事的真正开端。

苏教版节选文本的教学目标是以下三点:(1)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纯真爱情,感受翠翠美好的人物形象;(2)欣赏端午,体会边城的风俗民情之美;(3)领会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创作意图。第一和第二点是教学的重点,第三点是难点。

后记

以上讨论的是《边城》的节选文本的教学,教材从长篇作品里选取片段作为课文,类似《边城》的小说,包括戏剧作品还有《雷雨》(节选)、《百年孤独》(节选)、《窦娥冤》(节选)、《哈姆莱特》(节选)等等,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与前后文勾连较大,根据编者意图,有的必须瞻前顾后,搞清楚来龙去脉,以利于教学的开展;有的可以侧重体味节选文本的文字之美,或者在相对独立的文本空间里完成某项教学功能(如了解某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师要从繁复的情节中跳脱出来,集中精力落实教材设计的知识内容,敢于删繁就简。

至于传统的章回小说节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美猴王》《蒋干中计》等,情节相对独立,基本上可以当作独立的文本处理。还有一种片段联缀式的长篇散文,如《我与地坛》(节选)、《大地上的事情》(节选),课堂教学可以只关注节选内容,原文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不管哪一种节选,教师在处理这些选文时,首先都要分析选文在教材里承担的课程功能,教师处理这些不同的文本必须了解编者意图,遵循教材内部的逻辑结构,据此确立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法。同时,不同教学个性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长,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对节选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拓展课上显露教师的个性风采,这也是要大力提倡的。

另外,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部经典作品节选的歧异,提供了研究性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自行比对研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编者意图,更好地实现教材功能;也可以将这些歧异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吸引和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关注原著。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编者
《边城之材幽之地》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编者语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