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法”把握诗歌基本情感
2013-01-31李艳锋
李艳锋
诗歌阅读考点一直是我们高考备考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喜爱诗歌,但却对诗歌基本情感的把握十分头疼,做起诗歌阅读题来大多左右彷徨,很多时候出现错误。这种情况往往是与诗歌自身的特点有关,尤其是一些经典诗歌,更是融合了时代印记、身世痕迹和个性胎记,展现出十足的自我特征,同时又与学生不得其法,无法快速把握诗歌基本情感有很大的关系。结合多年备考实践,现将自己总结的六步法把握诗歌情感介绍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以有益的启示。
一、看诗歌标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诗文的标题很多时候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写作对象、写作范围甚至直接点明诗歌的基本情感。比如高适的《别董大》一诗就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送别诗。那么诗歌可能具有的情感差不多就是惜别之情、劝慰之意,以及对友人或自己别后生活的担忧之心,如果再将诗歌可能的情感范围向前拓展,诗人可能还会联系自己,表达对自己当年与友人共同生活的凭吊追忆。而高考对学生诗歌能力的考查差不多都是些语言相对通俗、用典相对较少的诗歌。如果我们在诗歌复习单元能够适时地对诗歌进行类别划分,那么我们对诗歌基本情感的把握环节就容易多了。而实际上诗歌的类别划分又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根据类型,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我们大致都可以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还有些诗歌,比如杜甫的《登高》等,标题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所写之事。如果我们能够凭想象适当还原诗人当年的生活习俗,再结合一下诗歌的具体创造背景,那么我们差不多也可以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了。还有些诗歌,比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歌所写对象,那么把握起诗歌基本情感恐怕要容易多了。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看诗歌标题,把握诗歌的写作对象、所写之事、写作范围,甚至可以直接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二、看诗歌作者
我们在基本把握诗歌基本情感之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看诗歌作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原话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简单理解这两句话,就是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歌作者的基础上以己度人,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我们知道: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因此我们在操作层面需要做到:尽力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倾力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全力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即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比如李白和杜甫,同作为唐代的大诗人,但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这是由于李白一生绝大部分处于盛唐时期,具有盛唐人的大气度、大眼光和大胸怀;而杜甫比李白小11岁,目睹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经历了唐衰后的艰难世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歌更多融合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再比如同是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和《一剪梅》,前者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后者则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滋生的绵绵思念。恰是因为两首词创作于作者的不同阶段,所以情感不同。像她的《武陵春》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其时,丈夫既已病故,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因此也就更典型地反映了时代在她身上的印记。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人,了解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多掌握一些大家的诗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幽寂静穆;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三、看诗歌文眼
诗歌的文眼,即“诗眼”,指的是诗歌中的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我们又称之为一篇诗词的眼目。比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诗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
当然,诗眼是诗人将特定的生活情景,将自己对这些事物最真切、最真挚的思想和情感浓缩凝练而成的,它本身很抽象,也并不是每首诗都有诗眼。所以要准确找出诗眼并非易事,我们按照常规需要掌握方法技巧,还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功底。这里所说的寻找诗眼,只是要我们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素养快速地把握,进而为自己的诗歌阅读所用,应该说这是比较粗浅和浮躁的一种做法。尤其需要言明的是,诗眼的锤炼,既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更要立足于全篇,不断在自己的诗歌素养上下功夫。
四、看诗歌意象
“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所谓意象,就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如果说诗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诗歌的意象就是她的血肉。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可以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不过,我们知道,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简言之就是它具有多义性。比如“水”这个传统意象,李白(《望庐山瀑布》)从中看到的是壮阔,王维(《山居秋暝》)从中看到的是清澈,而李煜(《虞美人》)从中则看到的是亡国之愁。所以我们要想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就首先必须把握诗歌意象的情感指向。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从赏析意象的限定语、陈述语和发掘意象的文化内涵入手。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寒蝉凄切”中的“寒”字作为限定语就很值得玩味。它具有主客观两种表现功能:从客观上讲,它表明了秋的季节特点;更主要的从主观上讲,就颇有难度了——究竟是以哪种感观展示意象的?展示这种意象有什么作用?分析可知,从客观层面讲,“寒”体现了秋的季节特点;从主观层面讲,“寒”较多的含义为寒冷、凄凉。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后面的陈述语,就应该明白,“寒”是从蝉声的听觉角度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内心凄凉。再深究一步,自然是因为要和心上人分离的原因,也就强化了这首词的主题——离愁别绪!
至于意象的文化内涵,比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借助月亮,诗人传达出相思之情,寄托相思就成了“月”的文化内涵。又如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是借菊言志,诗人借菊花传达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我们的一些文人甚至因创造出新的意象而留名。比如宋代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可以说我们的诸多意象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推陈出新,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如果我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意象分析的方法,那么我们在赏析诗歌时,就可以快速地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五、看诗后注释
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难度适中”,因此差不多不会出现偏难怪的诗歌;若万一诗歌存在难度,那么出题者就会通过降低试题难度或增加注释的方式使诗歌题的整体难度降下来。所以我们必须非常注意诗后注释。
这类注释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情形:1.注释诗歌中出现的疑难字音、字形;2.对诗歌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介绍;3.注释诗歌中出现的某类文化习俗或现象。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注释,应该说对我们理解诗歌都是很有用处的。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十分注意。在有些时候,注释甚至为我们提供了诗后试题的答案。比如2008年湖北高考诗歌题(侯蒙《临江仙》)(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对于这道题,考生因为诗歌有难度,所以答题情况不甚理想。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注意到诗歌后面附录的注释,那么这道看似复杂的题目便可迎刃而解。注释是这样的:【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我们结合题目再来审视这一注释,便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志向远大。而这恰是本题的标准答案!
六、看诗后试题
诗歌后面的题目,有的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本首诗哪些地方很重要,有的甚至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比如炼字题,能让我们在读诗时充分注意某些字词。而类似探究类试题,让我们就其中的一点谈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只是我们需要将答案丰富罢了。比如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诗歌题选的是两首宋诗,进行比较阅读,有一道题:(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我们需要发掘刘诗中的“优美”,苏诗中的“壮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