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好文本解读的语言关
2013-01-31徐刚
徐 刚
把文本解读得“面目全非”的语文课堂比比皆是,其实文本解读本身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主张要善于通过其 “工具性”解读其“人文性”,让文本解读越来越有语文的味道。
当前文本解读的现状:一是非语文的东西占据课堂,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把很多文化因素堆砌在一起,声音、色彩齐上阵,语文课变成了“文化课”,语文的个性没了,语文的文化内涵又在哪里?二是对“人文性”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课堂上教师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这就是“人文”。“人文”有时候是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这种丢掉文本,刻意营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是永远无法站立的。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离开了文本,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凭借文本,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解读文本,通过文本达到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解读文本要处理好语言关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是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要处理好文本解读中语言的工具关
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方面,内容是血肉,形式是骨架。内容决定语言的形式,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成了干瘪的空壳。学生读书,首先感受的是文本语言,只有读懂了语言的意思,才会读透整篇文章的人文内涵。但语文教学不仅有人文性的任务,还有工具性的任务。理解了语言内容,还要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对文本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的。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质上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语言是第一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文本解读过不了语言关,就没有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文本平台,构建学生语言运用的基础,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二、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统一,这是要处理好文本解读中语言的内容关
学生阅读文本开始接触语言文字,继而领悟文本的意旨情趣,最后去粗取精,不拘泥于语言,只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文本写了什么,还要理解文本的作者是怎样写的,从而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语言,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任务。
“以目言,以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突破了其他交际工具的局限性,帮助人类传达着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语言也是意识,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解读文本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理解。老师要有很强的“语文”意识,能及时地捕捉时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目的。
三、文本解读的关键在于学会意化文本,这是要处理好文本解读中语言的精神关
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出发点的文本解读,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通过文本的语言内化与外化兼收,使得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
灵活运用文本语言,内化是关键。让学生体会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当,人文内涵之深邃。学生语言的学习过程是构筑语言能力的关键,意化则是内化精神。这里一般体现在课文中的扩写、缩写、仿写的功力上,要让学生努力追求“源于文本,别于文本”的语言境界,这是由形式走向精神的关键一步,这也是文本解读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关口。
意化文本语言要善于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诵读乃至背诵,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从赏析文学作品表现性语言的审美功能,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的个中妙处。通过想象意化文本语言中或喜、或悲、或爱、或恨的生命体悟,升华学生的人文感悟,同时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
四、解读文本语言要善于撞击文本语言的“感性点”,这是文本解读中语言的效应关
文本解读要起到读书应有的作用,学生在收获物质形式的同时要有精神体验的收获,这一过程在文本解读中至关重要,找出、找准文本的“感触点”是解决这一步的重要因素。所谓“感触点”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的地方。这类文本多是情感类的文章,或者是富含哲理的文本语段。孩子们的人生感悟和文本中情理的撞击点相互作用后,这类语言能拨响孩子们的心灵之弦,阅读指导老师要善于找准切合点,要善于营造好情感迸发的氛围,当学生个体和文本语言蕴含的情理交融的时候,就会生发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心灵升华。
理性撞击点不大容易把握,因为理性的东西较为抽象,内涵较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化抽象为形象,化理性思考为情感体验,变空洞说教为充实述说,以形象感悟内涵,以外延来建构具体概念,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文本解读中关注语言实践的层次性,这是文本解读中语言的运用关
一切所学皆为所用,学习起始于实践,最终运用在实践上,文本解读也不例外。文本语言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文本解读的语言关在于理清文本中的规范语言,这些不是通过背诵、反复诵读以及简单的复述能解决的,这些语言都不是简单的平面搬运组合。理清语言层次性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很好的手段。要引导学生初步感悟和积累文本语言的亮点。文本语言的层次分析要先明理,后应用,“学而时习之”才可习得文本语言的特点。这也是语文文本解读不同于其它学习的一个方面。
让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也是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消化、吸收,达到争一字之奇妙的境界,造就自由个性的语言风格。这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形式的最高表现,这只能是特殊情境中的超常创造。特别是在文本语言的“亮点”和“感触点”给学生释放自我的突破口,激扬文字,升华人生。
关注文本语言的特点,挖掘语言训练点,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应该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从认识到内化,从内化完成迁移,这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落实语言文字学习中运用的训练,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文本解读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工具,语言存在于人文,人文同样依附于语言。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每一语言里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人的整个概念和想象方式的体系,这种语言世界观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思想行动。所以,语言的学习最终不可脱离观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