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兼评窦桂梅老师教《秋天的怀念》的提问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材老师课堂

臧 夏

《秋天的怀念》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已故母亲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这篇散文文质兼美,给小学生讲就要抓住“母爱”的字眼。今天看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的视频,感觉到真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的是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的“歌颂母爱,珍爱生命”的课堂,我们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的确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有效的学习相结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窦老师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又分为三个层次的教学: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在文本的解读上,窦老师能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她的引下,学生走进了教材,又走出了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从课内走到了课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我总感觉到窦老师课堂的提问做得还不到位,没有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主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这就应该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我仔细地看了窦老师的《秋天的怀念》的视频,还专门把视频中窦老师的提问罗列出来分析。我发现窦老师的提问中有一部分能使学生获得进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个体的发展,但又有一部分提问就有很明显的答案,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说出了答案。这样的提问在整个教学中不在少数。比如,1.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来?(北京)2.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满意)3.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这个 “俩”应该变成——(我们)4.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5.面对自己的家人要——(好好儿活)6.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等这样的问题学生都会顺着老师的思路答出“正确”答案的。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的提问都是这样无关痛痒的话,看似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也很“到位”。可实际上学生上完课后没有任何的收获,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了。相反窦老师的课堂也有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提问,比如1.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2.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象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我认为窦老师提的好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引起学生的思考。

想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语文课堂的提问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呢?经过我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提问应该难易结合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在这三个层次之间来回往复,螺旋上升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提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心。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提问应该注意频率

课堂的提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种目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把课上成“满堂问”。“满堂问”的课堂看似学生动起来了,可实际上学生深入思考的有关教学内容的目的和效果并不佳,这就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紧紧抓住课堂的教学目标来提,问题的提出应该积累学生活动的经验,强化学生对事实的理解和建构。

(三)提问应该类型多样

课堂上教师提问不能只是一种形式,应该合理的搭配各种问题——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

所以说窦老师的课在课堂的安排上是堂好课,但从课堂的提问上来说,窦老师的课就算不上是好课了。如果在课堂提问的设置上多加些思考,适量地向学生提些符合学生实际的难易程度适宜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做到有效地提问,我想那这节课将会更好的。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教材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美在课堂花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