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得东风三万里(上)——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文作业文章

高 岩

“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这句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把教育的“人文性”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也即在思想,品格上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毋须置言,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重任,尤其新课改已把培养学生健全情感,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终身目标,应该说是春风化雨,深入人心。笔者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构建学生健全人格,铸炼高尚情操方面等的作用,以期抛砖引玉。

当然,这里说的“培养”绝不是“训练”。因为思想,感情等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是绝对不能被 “训练的”!我要说的“培养”是一种“细雨湿衣君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是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

一、感悟亲情——领悟表达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学生是“高分低能”的,表现出“有知识没文化没感情”之现象,因此把感悟亲情列为自己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位置,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起点,真正走进生活,领悟围绕在身边的关爱,并学会表达,理解,尊重,关心。

可以先选几篇关于亲情的感人文章,算是培养的开始:如(1)散文《背影》(朱自清)(2)小说《一碗阳春面》(栗良平)(3)散文《孝心无价》(毕淑敏)(4)《离别的背影》(张慧杰)等文章,有的材料发给学生,有的贴在教室后面范文欣赏栏让学生任意阅读,有的老师课堂上声情并茂为学生朗读。读完这些文章,再要求学生“粘贴”,即找到几篇同样感人的“亲情”文章,或抄誊,或重印或剪贴在本子上面,并对其中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进行点评,读文章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同父母谈心一次,时间不定,内容不限,可要求学生发表随感,作课堂口头交流,之后要求学生对父母肖像作一次描写,可要求父母共同参与品评本次作业,做完以上练习后写一篇真情作文,这篇作文寄给学生笔下所写亲人(要求回信)的特殊批改。最后进行作文讲评,最好有家长在,学生读自己文章,文段或者文句;家长读自己的来信,随感及心声,当掌声时时响起,眼泪几欲夺眶而出时,谁能说我们的孩子不善动情,我们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二、形象感知——求真趋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抓住对文学作品形象感知这个基础环节,培养学生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陶冶学生求真趋善、培养美好追求和道德情操。

《社戏》为什么会成为作者一生难忘的经历?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会令人潸然泪下?《木兰诗》为何千百年会传唱不衰?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变色?孔乙己为什么在别人的笑声中拖着断腿走向坟墓?应该说课本中的文学形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户。从那里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人情世态,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这些人物形象中,学生辩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在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牵引学生的心灵走进大师,走向自然。让他们欣赏苏东坡,接触钱钟书,靠拢余秋雨,走向周国平……那些抒写真情,感悟人生,寄情山水,醉心文化的格高境阔的文章,既启迪智慧,更滋补精神,也即给学生送去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

三、作业革命——个性、主观

常规作业往往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老师也感到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师生之间的书面交流的机会就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溜走了。鉴于这种丧失教育契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对语文作业悄悄地进行了一些变革,即增强主观性、创造性作业,逐渐形成人文交流性作业;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如每周一次读剪报作业,鼓励学生作业可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等来完成;两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课前五分钟的“说说议议”;每周一次的“精华摘抄”;每篇课文后设置的主观讨论如写一句话作业。象《木兰诗》等,用一句话来评价“花木兰”“愚公”“孔乙己”;“假如我是千里马……”,“我看欧阳修“,“走近杜甫”,“一个苦难灵魂的绝唱——李清照”“诸葛亮的遗憾与期待”等。作文布置不限时,有的作文话题如“你选定的职业”,还要求学生必须在采访完这种职业的人之后作文;“十四岁的故事”要求学生父母双方参与讨论等等,这时的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学生在充满挑战愉悦的心境下所完成的作业无一不闪现着个性思想的光辉,尤其作业中的互批、面批、小组批活动,学生既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又体验到了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和进步的快乐。这种蕴含着学生个性特征的作业,为教师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老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化建议,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而且老师的极为平凡的发现,极平常的赞语,往往会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点亮指引他前进的灯塔。试想,这样充满灵气的平等,民主的作业机制,不正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吗?

四、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

正确认识学生,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学生观,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因为学生是个体的人,是有着个性差异的性格,情趣、爱好、能力便也有了差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更多的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倾向,面对丰富的多元的文化,我们怎能否定所有而只求唯一呢?在这种“大一统”的环境下,我们只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相同模式的“产品”而已。像这样下去教育真正就走进了死胡同。

尊重学生是个“个体”的人吧!只要能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每一个人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在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幻想、想象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扶持,多一些自由开放式的追问,不要让孩子的成长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多诱导学生的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探索、思考、想象、创造,让自己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特的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和期待的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希望借着新课改的东风,让我们共同走近教育的真正殿堂!

猜你喜欢

人文作业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人文绍兴
作业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