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2013-01-31吴兵团

职教通讯 2013年2期
关键词:带头人双师师资队伍

吴兵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跨越发展”进入到“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1],克服师资队伍建设的“软肋”,将“软件”下大气力“硬”建设[2],成为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及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上求创新、求突破。

一、科学引进优化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结构”教师数量偏少等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引进上做文章,是从源头上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的理性选择。

(一)提高人才引进层次,建设一流专业带头人队伍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3]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发挥着“凝聚一支队伍,突破一个领域,带动一个专业,开创事业高峰”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引进原则,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落户”提供优厚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带头人队伍,推动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良性发展。

(二)转换人才引进模式,多形式多渠道选用优秀人才

转变人才引进思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观念,多形式多渠道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开设讲座或开展教学合作研究,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兼职教师选聘渠道,逐步建设一支以全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与效益,提升院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坚持学历能力并重,从入口解决“双师”教师不足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本位。所以,高职院校招录引进教师,可借鉴新加坡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把是否具有相关行业领域的工作经历、技术开发创新和科研能力作为重要条件。[4]从重学历资历向重能力经验转变,不过分强调高学历教师是否合乎比例,更多关注教师的相关经验、经历和整体素质,特别是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把真正适合担任教师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及专业建设领军人才引进到学校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入口解决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的问题。只有坚持能力与学历并重,才能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加强培养提升素质

高职院校引进的理工农医类院校毕业生,没有经过从教知识与技能培训;引进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没有经过生产实践锻炼,常出现“搞教育,不懂教育”和“懂教学,不懂实训”的窘状。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精心培养,使其成长为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教学科研的精兵强将。

(一)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强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使其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建立与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选配一名或几名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技能较强、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迅速成长成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比”、“操作技能比武”、“优秀教案(课件)评比”、“说课竞赛”、“课件制作大赛”等竞赛活动,激励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熟悉企业工作程序的“双师素质”教师。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升进修学习,促使他们扩大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吸引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筹码。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双师型”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保证建设经费,通过“企业顶岗”、“挂职锻炼”、“专业培训”、“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以及“名师带动”等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丰富教师的生产实践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既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技能,又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5],使“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质量达标。

(三)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提高引领专业发展能力

一个专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领军人物。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专业带头人遴选工作,对遴选的对象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制定专业带头人发展目标和规划,明确任期考核指标和任务,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努力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专业带头人队伍。设立专业带头人科研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带头人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提升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增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学名师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社会影响力

教学名师既是一所院校的招牌,又是一所院校办学实力的展示。名师越多,说明一所院校的教师素质越高,办学实力越强。高职院校要从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中遴选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发展潜能较大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脱颖而出,成长为省级乃至国家级职教名师。

(五)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竞争力

教师队伍整体竞争力的高低,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以系、专业、教研室、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为平台,围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精品教材以及重点教材建设,建立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教材开发人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团队”,凝聚一批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形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团队合力,群策群力攻艰克难,在团队合作中提升凝聚力,提高团队整体教学、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6]

三、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要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好、使用好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管理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师资队伍的活力。

(一)完善岗位聘任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7]为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应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与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位考核,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将教师的岗、责、利有机结合,以聘期工作绩效和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激励每一位教师勤奋工作。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积极探索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及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不断健全向成绩突出、贡献大的教师、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优才优遇,优劳优酬,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以工作业绩为主导,包括师表作用发挥、工作态度、承担工作量、工作效率高低、指导学生能力、科研工作业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成绩等考核要素,符合教学科研规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构建由院校网上评教系统、院系教学管理干部、院系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组成的信息反馈网络,建立与完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强化过程考核。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费斯勒的生涯循环理论为主要依据,我们把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适应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停滞阶段、更新阶段和退出阶段。”[8]据此,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要经历这六个阶段,且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要有效发挥不同阶段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特点,准确掌握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使教师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四、优化环境稳定队伍

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要招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教师,就应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位教师

关爱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成才,营造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与稳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构建鼓励教师干事业、支持教师干成事业、帮助教师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关切教师需求,共享院校发展成果

克服片面强调无私奉献的思想,关切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上的合理需求,把关心教师、团结教师帮助教师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求变化,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热心帮助教师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院校发展的成果。[9]

(三)加强情感交流,共建人文和谐校园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教师工作的成绩需要得到肯定与认可,工作的失误需要得到谅解与帮助,生活的困难需要得到关爱与照顾。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可大大缩小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畅通诉求表达途径,及时了解教师的心声;搭建管理者、管理部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关心教师的成长成才,为教师搭建温馨的事业发展平台;时刻关爱教师冷暖,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安心教书育人,共建文明和谐美好的校园。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根据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规划,着眼于院校可持续发展,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常抓不懈,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精心培养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使用人才;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建立一支素质一流、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1]王荣辉等.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制度的变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62-69.

[2]朱振国.高职教育“瑕不掩瑜”,教师队伍建设成发展软肋[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09-14/2531144.shtml.

[3]冯淑华.高职教育特点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87-88.

[4]林杨.新加坡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2-84.

[5]王固琴.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58-70.

[6]高学强.关于高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23-12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4/16/content_2114526.htm.

[8]张艳芳,张万红.基于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3):98-101.

[9]李宏伟,陈友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成人教育,2010(5):88-90.

猜你喜欢

带头人双师师资队伍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