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
2013-01-31周立卓
周立卓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在其著作《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提出“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理念,指出现代管理者可以通过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等方法来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达成管理目标。情绪管理理念一经提出就在西方学界掀起研究热潮,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广泛应用到各个管理领域。在就业危机环境导向下,当前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多种诸如冷漠、自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如何正确引导、疏通或改善这些负面情绪成为高职就业工作不可回避的挑战。若在高职就业工作中能恰当运用情绪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对提升就业工作绩效、强化和谐校园建设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毕业生负面情绪的表现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或无根据恐惧的情绪状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高职毕业生很容易产生焦虑,表现出内心紧张、过度疑虑、茫然失措等特征,部分严重者为焦虑情绪困扰,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冲突强大,甚至出现头痛、心慌、神经衰弱、饮食障碍、失眠等躯体化症状。
(二)冷漠
冷漠即对自身和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表现在就业心理压力中主要呈现出退缩逃避、消沉压抑及自我封闭等行为,严重者还会对外界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刻意回避正常人际交往,内心体验贫乏,意志消沉,行动无生气,甚至导致抑郁症。
(三)愤怒
愤怒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情绪,在就业压力下容易引起个体心态失衡、不满情绪逐渐膨胀,导致情绪失控,在言语上表现出不满与抱怨,在行为上出现举止怪异、故意旷课、酗酒、寻衅滋事、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出现。
(四)自卑
自卑情绪来源于消极贬义性的自我评价,对高职毕业生来说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度贬低和对他人优势的过度强化。有的毕业生常常低估自己,怀疑自己;有的毕业生容易放大自己的不足,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有的毕业生极其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常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不足相比较,敏感多疑。
二、高职毕业生负面情绪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的打破必然导致社会心态的失衡,随之带来的是群体性的失意、压力、失落迷茫、浮躁和怨恨等负面情绪,并不可避免的与高职毕业生这一敏感而特殊的群体产生共鸣。在就业危机的巨大压力下,高职毕业生既要应对众多求职者的挑战,又要正视用人单位越来越苛刻的用工条件,心理负担无形加重,很容易因遭遇求职挫折而心灰意冷、怯懦自卑,因看到社会不公平并联想到自身而产生埋怨愤恨,因压力过大拒绝走出人生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而选择逃避。
(二)学校环境影响
一方面,承担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多为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忙于就业事务,更加关心的是就业的质量和进展情况,更加专注于就业程序性问题的讲解而忽视心理引导与疏导;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对如何识别、引导高职毕业生的情绪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方法,忽视学生情绪状态,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粗暴,形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三)家庭环境影响
1.有缺陷的家庭教育方式易引发负面情绪。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缺陷,如放纵、过高期望、态度强硬粗暴和剥夺话语权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之中,容易扭曲个体心理,弱化社会适应能力,阻碍健康人格形成。在就业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因家庭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当其遭遇求职挫折时容易陷入情绪低谷,自怨自艾,自我评价过度消极;有的学生因家长制教育的影响,不敢与父母沟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心情苦闷;有的学生因家长过于溺爱、顺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冷漠,求职中禁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逃避,依赖心理强烈。
2.家庭残缺引发的负面情绪。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应有的保护、教育、情感沟通等功能的相应破坏。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内向、不合群、暴躁、自私冷漠、自卑等极端性格,情绪易因外界刺激显著波动,在就业压力下部分高职生甚至出现行为障碍。
(四)个体自身因素
人格特质理论表明,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面对不同刺激反应一致。因遗传、成长环境、受教育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个体对同一刺激的情绪体验也有所不同。如面对用工门槛,有的人沉着乐观,有的人灰心沮丧,有的人埋怨愤怒,有的人抑郁消沉。另一个影响到个体情绪的自身因素来源于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高职毕业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对自身认识不够深刻,对自己的评价也不够客观,在看待、思考问题时难免绝对化、片面化。
三、高职就业工作情绪管理策略
(一)关注情绪动向,彰显人文关怀
学会情绪观察,把握情绪动向是情绪管理的首要任务。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在就业前可通过主题班会、动员大会等形式将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挫折一一剖析,呼吁毕业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预防负面情绪的发生;在就业中,要与毕业生密切联系,敏感捕捉情绪动向,及时进行双向沟通,运用情感激励方法,有意识的引导、疏通负面情绪,彰显人文关怀。
(二)提高情绪管理技能,掌握科学方法
提升从事就业基层工作人员的情绪管理水平是关键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调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将对毕业生的情绪管理纳入工作职责范畴;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情绪管理专题讲座、定期集中学习、鼓励职工参加培训或进修情绪管理相关专业等方式唤起就业从业人员对毕业生情绪管理的重视度,了解和掌握情绪管理基本工作技能,从而科学有效的展开工作。
(三)加强心理服务,构建心理和谐
解决毕业生负面情绪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身情绪管理的主动性。从教学角度来看,将情绪管理课程引入就业指导课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情绪管理课程授课可聘请专业人员担任,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来担任最佳。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以教会毕业生识别自我情绪、消除负面情绪为主,引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矫正。授课方式不囿于课堂理论讲授,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互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从服务角度来看,化解毕业生的负面情绪还需要校方主动出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加强心理服务主动性。在就业工作中,心理咨询室应该走出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教育、团体辅导、网上咨询、心理热线等方式关注毕业生情绪状态,建立毕业生情绪管理支持体系,与情绪管理课程内外并举,相得益彰,共建毕业生的心理和谐。
[1]王祖荣.就业危机语境下的高校毕业生情绪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4).
[2]周静.人本管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3]黄文华.高校运用情绪管理ABC理论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