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治疗范式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3-01-31杨琛

职教通讯 2013年16期
关键词:来访者心理治疗职校

杨琛

职业学校心理教育是指职校教育者从职校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理论指导下,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与个性发展的过程。[1]因此,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职校生心理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更应重视提高职校生心理机能,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如忽略职业学校的实践特色,忽视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没有注重心理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种有别于现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治疗就是一种有益尝试。

一、实践智慧: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专业优势

积极心理治疗由德国精神科专家、心理治疗医师诺斯拉特·佩赛施基安(Prof.Nossrat Peseschkian)创立于20世纪60-70年,是以解决心理冲突为核心、以现实能力为发展导向的跨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理论,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有着本质区别。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区别,在于对人性观假设、病是什么、治疗态度等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1.关于人性观假设。积极心理治疗给出了这样的人性假设,它赋予人新的积极形象:人的本性是好的,人拥有身体能力、智力能力、社会能力和精神能力这四种能力。[2]向外看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丰富的心理社会资源,向内看一个人,具有以爱和认知能力为基础的现实能力,利用丰富的心理社会资源和本身具有的强大的现实能力,人能够对生活中的事件有清楚的认知,并处理与其他人的情感关系。

对这一问题,传统心理治疗的各个流派虽有着不同的回答,但大多都将人看作是没有现实能力的疾病载体。

2.关于病是什么。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归纳为身体、头脑、情感、精神等四个方面,任一方面的或偏或废都会以四种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躯体健康、成就、关系、未来,而病是待调节的冲突。

传统心理治疗则认为,病是待祛除的病灶。

3.关于治疗的态度。积极心理治疗对人性的看法、对病的认识,决定了它对治疗的认识。积极心理治疗倡导无病变原则,认为只有具有神经症症状的人,而不存在神经症病人;治疗师既要看到来访者的冲突,又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来访者积极力量的培养与增进上;任何负面行为的出现都有其正面现实能力的存在,治疗师要引导正面能量的发展,而不要纠缠于负面行为;要通过挖掘来访者“认知的能力”和“爱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积极目的。

传统心理治疗更倾向于将治疗定义为咨询师持“手术刀”,通过“切除、修复”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二)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专业优势

与传统心理治疗本质上的区别,彰显出积极心理治疗范式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

1.积极化视角。积极心理治疗一改传统心理治疗将人看做疾病载体的人性观,认为,人是具备现实能力解决现实矛盾冲突的、具有心理社会资源的、积极完整的人。在关注来访者冲突的同时,更重视来访者积极向上的现实能力,致力于用积极的视角解释来访者在身体、头脑、情感、精神四个层面表现出的冲突,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积极的人格特质。

2.发展性目标。积极心理治疗不以祛除来访者疾病为目标,而是使来访者发现自身能量来解决自身面临的冲突,并学会保持、发展已发现的现实能力,以帮助自己应对今后发展中遇到的冲突,从而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人。所以,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来访者解决冲突的能力来源于自身潜在的爱与认知的能力。在咨询过程中,注重对来访者自身力量的激发,有助于治疗效果的保持扩展。积极心理治疗的第五个阶段即扩大目标阶段,在根本上有别于消极心理治疗止步于祛除病症阶段,更能体现出其发展性的目标。

3.自助式疗法。在消极心理治疗当中,咨访关系更适合于“医患”关系的称谓,咨询师的研究对象并非来访者,而是来访者的“疾病”,咨询师关注疾病的发展及如何祛除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主导权在咨询师手中。而在积极心理治疗中,咨询师的研究对象是来访者本人,包括来访者冲突和现实能力在内的完整的人,咨访关系更多地是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咨询师借助东方寓言、神话故事来激发来访者想象,从而帮助来访者认识自身矛盾冲突、发现自身的现实能力,掌握治疗过程的主导权,由病人角色转换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4.人本化理念。积极心理治疗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疗法”,咨询师积极倾听来访者的表达,并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理解来访者的冲突表现,将冲突用积极的、人本化的理念进行解释。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和谐、互信、尊重和支持,尊重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来访者在今后应对冲突过程中的信心。

5.开放性态度。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认为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否定其他心理治疗理论。例如,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完全否定行为主义疗法用改变行为的方式来改变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积极心理治疗不是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并列的方法,而是一种手段,借助这种手段,治疗师可以确定对何种特殊病例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交替使用这些方法,将各传统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去粗取精而整合于积极心理治疗的范式下,避免了单一疗法的不足。因此,积极心理治疗是方法的方法。[3]

积极心理治疗范式所具备的积极、发展、自助、人本、开放的专业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为反观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提高财政专项执行进度,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沉淀,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消极取向: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其从病症入手的视角会对职校生心理的发展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消极化评价

在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职校生更多地被视为升学考试失利的学业不良人群,无论是在传统的知识性教育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职校生总被教师看成是能力不足的个体:学业不良是因为他们头脑不聪明,同伴关系紧张是因为他们情商太低,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能力太差。一些消极化的标签都被赋予给了职校生,这种消极化的评价决定了心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职校生持否定的态度,职校生在某种程度上被当做是能力缺失的个体,而改变的力量来自外在。对职校生的消极化评价容易导致职校生对心理教育的过分依赖,不利于职校生的自主发展。

(二)治疗性目标

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教育对象个别化的问题,倾向于将工作重点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治疗上,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心理的发展性需要;止步于解决当下问题,忽略对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开发与完善。当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指标变成救治多少患有神经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三)救助式策略

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错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心理教师,而职校生则是被救助对象,被救助对象能否有“起死回生”的变化,依赖于心理教师的“功力”如何,职校生更多地被当做是需要被救助的、没有自助能力的个体,心理教师占据了指挥性与决定性的地位,这种主客位颠倒的模式不利于职校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更易造成深层次的无助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四)非人本化的态度

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育工作者与职校生之间与一般的咨访关系相比,多了一层师生关系,具有了更多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含义,教师很容易从“好学生”的标准出发来帮助学生,而容易忽视学生真正的需要,不能完全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传统心理治疗的消极化视角,也决定了不能对职校生的问题进行积极化、人本化的解读,而更多的是将学生的问题解释成为某种病症的反应。

(五)单一式方法

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了解某一种理论流派下的方法技术,对职校生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问题,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任何一种理论流派都必然有其擅长与不擅长的方面,要用某种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对某种理论流派的偏好只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疏漏。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以上问题,促进了职校教育工作者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如何把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合理思想,有针对性地应用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是当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走向积极: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教师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等一系列要求。从《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出发,要发挥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的优势,实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积极为取向

针对职校生相对于普高学生具有更强烈消极自卑心理的特征,以及目前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取向,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由消极转向积极,就要(1)从宏观上,将着眼于职校生个体病症的消极心理治疗范式,转变为注重个体现实能力开发、面向全体职校生的积极心理范式。改变以往以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心理治疗为线索的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治疗性个体心理咨询、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等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从微观上,摒弃错误消极的标签,将职校生看成有现实能力的积极个体。社会上对职校生的消极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未经考察的社会偏见,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自觉抵制这种偏见,要能够发现职校生身上的创造力、勇敢、乐观等诸多现实能力,将职校生看成是拥有现实能力来完善个人身心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改变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当做疾病的传统做法,学会给学生的“问题行为”赋予积极含义,如职校生打架行为,表明学生具有伸张正义、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待调节的只是这种能力的水平;帮助职校生认识到现实能力、发展的潜能都来自于其自身,发现自身积极的人格特质,引导职校生适度地使用自身所拥有的现实能力,树立迎接未来各种困境的信心。

(二)以发展为目标

所谓发展就是要不局限于解决问题,要以提高心理素质、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为目标;不限制于个别“问题学生”,以全体职校生心理健康为服务对象;不拘泥于心理教育的单学科限制,调动全学科力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止步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发展为根本。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要真正做到以发展为目标,就要:(1)转变视角,着眼职校生全体和职校生生涯发展全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既看到职校生个体问题解决的要求,又看到职校生整体发展的需要;既看到职校生阶段性发展的问题,又看到持续性发展的可能。(2)重构心理教育体系,建立以职校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发展性心理教育活动为主,预防性、治疗性心理教育活动为辅的立体式心理教育体系,立足于职校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断创建与实现“最近发展区”,推动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立体式稳步发展。(3)开拓多渠道推进职校生心理教育,建立以心理教育课程与活动为主导、全学科渗透为辅助,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以自助为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心理他助——心理互助——心理自助的过程,心理教师的他助是手段,学生互助之间的心理互助为中介,学生有效的心理自助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5]所谓自助,即是指职校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潜能,自主建构积极的心理结构。由于职校生的入学及毕业都与择业就业直接相关,所以,他们更加自觉关注社会现象、经济形势、就业压力、待遇等现实层面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他们对社会、环境、人生等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相比普高学生、初中生,他们更多地思考“我是谁,我将来的人生如何”等问题,并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的打算与计划。职校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决定了他们掌控自己的强烈愿望,相对于救助式为主的传统心理治疗方式,采用自助式疗法的积极心理范式更符合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要实现职校生心理教育自助式发展,就应做到:(1)要转变职校生依赖于心理教师的传统心理,在授课上,心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小组作业、心理剧、辩论赛等多种教学形式,让职校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内化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2)在咨询中,要转变教师帮助职校生解决问题的治疗式模式,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职校生发现并正确使用自身能力,要让职校生意识到,改变的力量是来自自身而非咨询师;(3)要提升职校生心理自助的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上,采用更丰富的自助式心理教育策略,来替代讲授灌输式的传统活动,如通过自助式的心理调适训练、自助式的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职校生心理自助的水平。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助,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以人本为理念

积极心理治疗范式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本善”、“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积极的无条件关注”等核心理念。所谓“以人为本”,是指“把人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6]长久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治疗范式为主,并且,社会一直以来对职校生的消极态度、职校生群体本身消极自卑的个性特点,都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使得教育工作者容易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职校生看成是需要救助的无能力个体,易采用干预式、治疗式的方法,将职校生放在“患者”的位置上,听从自己的“治疗”。这种非人本化的态度,无助于职校生发现自身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更容易造成职校生的消极依赖心理。

要真正做到继承与发展人本主义理念,就要求:(1)将职校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的,一切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只是实现这一根本性目标的手段,真正做到从职校生角度考虑,设计适合于职校生身心发展、能够满足职校生真正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避免一切无益于职校生心理健康的“面子工作”;(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职校环境内的校本化,重视职校生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将职校教育的职业属性等特点融入到心理教育活动中,从有助于促进职校生成长出发;(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注意避免社会偏见的不良影响,平等地对待职校生,尊重职校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解决自身问题提供支持,积极倾听职校生的苦恼,并能够换位思考,从职校生的角度对职校生的问题进行积极合理的解释,将人本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

(五)以多元为基础

目前,多元化日益成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多元化并不是对各种理论流派呈现一种完全敞开式的接纳态度,也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相对稳定的理论基础。一元化与多元化在本质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要求一元化与多元化的融合。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汲取各理论流派的精华,这种一元化与多元化融合的态度更适用于职校生复杂多样的问题。多元化的态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各个理论流派有深刻的理解,对其技术方法有扎实的掌握;要对职校生各种可能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职校生挖掘自身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这就要求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运用水平,增强“一专多能”意识,善于灵活运用多元化方法。

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治疗转向发展、从救助转向自助、从功利转向人本、从一元转向多元,从根本上由传统消极范式转向积极范式。要实现这些积极转变,更好、更快地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就要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更新观念,科学应用,为职校生全面发展奠定心理和谐的重要基础。

[1]崔景贵.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学校心理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64.

[2]崔景贵.德国积极心理治疗范式述要[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5):1.

[3][德]佩赛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70.

[4]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信念、目标与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7):33.

[5]崔景贵.助人自助: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5.

[6]崔景贵.转型与建构:心理教育范式的发展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5(7):33.

猜你喜欢

来访者心理治疗职校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