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针灸与治未病略论
2013-01-31刘群英刘春宏
刘群英 刘春宏
(1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医院,宝丰467400;2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重庆400037)
“治未病”是 《内经》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之一。《内经》中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疾病预防。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 《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1]应用 “逆针灸”的手段 “治未病”是针灸学中的重要内容。适时适宜的应用 “逆针灸”方法可使机体本身的抗病与调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的潜力。[2]
中医治未病有 “未病先防”和 “既病防变”“新愈防复”三层含义。就未病而言,具有二重含义:其一,未病即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 “治未病”即为预防、养生,防止疾病的发生;其二,未病即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 “治未病”,即为有病而早治。所谓既病防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各种变证,坏病;其二,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即已病防变、防危。“新愈防复”是指疾病初愈,防止复发。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3]。
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逆针灸治未病方法探讨如下:
1 未病先防
1.1用针刺之法治神守气守人之血气《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治神是针刺治病的先决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 ·小针解》曰:“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可补泻也。”所以,从本质上讲守神即守血气。《灵枢 ·经脉》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及 《灵枢·根结》“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逆针灸治未病则根据患者阴阳、气血虚实的具体情况,对“血有余”情况,则 “泻其盛经出其血”;而 “不足”,则 “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气有余”则 “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气不足”则 “补其经隧,无出其气”。清代潘伟如 《卫生要求》阐述了逆针灸的保健作用:“人之脏腑经络血气肌肉,日有不慎,外邪干之则病。古之人以针灸为本……所以利关节和气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
1.2用灸法调和阴阳使正气充实中医预防疾病中常施灸法“治未病”。在未发病之时,应用灸法,养生防病。《外台秘要》曰:“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说明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气机开始逆乱,表现为眼目昏花,此时艾灸足三里可调整气机。《庄子·盗肠》篇中有:“丘,所谓无病自灸也。”王执中 《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云:“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窦材 《扁鹊心书》曰:“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有:“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说明无病时针灸可以增强体质、增进脾胃运化功能,即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素问·刺法》云:“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也,法有修真之道,治疾也。”明确指出了针刺有保全精神、调养真气、维护机体自然状态的养生作用,而不是为单一治疗疾病而设置的。[4]
有些疾病在发生之前有征兆,如中风先兆。此时机体往往处于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的状态,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很容易导致机体正不胜邪、阴阳失调而发为疾病。因此,在此时给予针灸以补益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则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早在宋代就有 “未中风”的描述及用灸法预防中风的方法。早期发现疾病的先兆,运用针灸扶助机体正气,使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3用针、灸之法规避邪气顺应四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 “养生当顺应天地,春以养生,夏以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使病无所从生,此上工之道也。又曰:肝病,左颧赤;肺病,右颧赤;心病,额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是谓治未病。”强调治未病必须顺应四时变化,采用不同的逆针灸之法。《针灸资生经·卷四》:凡 “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提醒平素有风之人用灸法泄风,以预防风疾。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指出人应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同时,首先强调了要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未病理念体现在针灸临床上,既重视采取积极的方法与措施来养生保健和及早适时治疗,防止病情演化传变,更强调时时刻刻注意规避邪气,勿使外邪侵袭人体。孙思邈 《千金要方》云:“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千金方》曰:“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种穴位艾灸和治神守气均是逆针灸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1.4辨别体质逆针灸防好发之病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治未病也一样要辨证论治,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疾病有易感性和好发性。《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其血清气滑……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素问·刺热论》说明了赤色为五脏热病的先兆,根据赤色所见部位的不同,辨所病脏腑,予以针刺,可预防五脏热的发作。 《素问》:有五态之人:所谓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和平之人;又有五行人,金木水火土,体质各有所偏;又有阴阳二十五人,宫商角徴羽,亦皆未得阴阳之平。依据不同的体质,采用针刺、点按相关腧穴,耳针及经络疏通之法调理体质。
不同年龄阶段,有相应的不同的好发疾病,应辨证施以逆针灸之法。《甲乙经·卷之一·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害则病行,失则忧矣。……凡人之大忌常加九岁。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失则忧矣。……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顺逆矣。……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别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则刺约毕矣。”
2 有病早治
2.1欲病防起才病即治治未盛之病治未盛之病,即在疾病演变还没有到盛重阶段就设法治愈。《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又有 “疾病初起,邪势未成者,然不以为意,必至星火燎原,非倾河竭海所不能熄,此患者之过,抑非医者之过?若能治其初起,亦可谓之中工。此所谓病未甚者也。”又 “本藏受损,未传他藏者。若于传变之前,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此所谓尚未传变者也。然每见坐井观天,囿于科室划分,知外不知内,知皮不知疡,顾呼吸不顾消化者,良可叹也!此下工犹不能及。”
机体一旦有病,立即治疗,使之消失在萌芽状态。《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说:“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是说才得之病,邪气尚未和人体气血相搏结,无有固定之处,比较容易治疗,故应当及时地逢而泻之,及时治愈。《金匮要略·脏腑经脉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强调在疾病早期就应该及时治疗,以防深入传变,促进疾病早日向愈。
2.2防微杜渐治尚未传变之病既病之后早期治疗,针灸可以鼓舞气机,增强抗病能力,驱邪外出,阻断疾病的发展、传变,防止恶化以使疾病向愈。《太平圣慧方·卷一百》:凡 “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灸疮若春较秋更灸,秋较春更灸,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病久则传化”(《素问·至真要大论》)。例如风寒客于肌肤,除可旋即内服辛温解表之剂或外用汤熨、火灸、针刺而去之外,尚应未雨绸缪,提前防范,顾护肺气,以阻断邪人于肺。张杲 《医说》中言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原因是 “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即无风疾”,因此,灸足三里可预防中风。
3 已病防变 未雨绸缪
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 《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属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之举。《难经·七十七难》在论述“治未病”时提出既病之后,不仅要积极防治病邪由浅及深向里传变,而且要根据脏腑关系、五行生克的原理,防治内脏之病相互传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为防邪气侵犯脏腑,可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的目的是以期 “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传变的目的。《伤寒论》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本条证是言太阳病日久,有向愈和向内传经两种转归,预防内传之法,是迎而夺之,以泄太阳传来之邪,削减邪气里传之势,可针刺足阳明经穴位而阻截内陷阳明[2]。
4 病盛防危 防其逆变
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正如 《伤寒论》中所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宋代许叔微 《伤寒百证歌·第三十七证》云:“太阳头痛经七日,不愈再传成大疾,法中当刺足阳明,可使不传邪气出。”柯韵伯云:“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义,截其传路使邪气再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散,不归并阳明,且使不犯少阳之谓也。”
5 新愈防复 祛邪外出
中医对新愈病的调摄同样非常重视,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中提出:“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回复,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会使病情重发,甚者可能危及生命。对病愈后的机体采取逆针灸措施以防止疾病复发。“中风”病人最常见的后遗症是上肢的屈曲状态及偏瘫步态,表现出来的是阳面外侧面的肌肉不能自主运动。因此针灸治疗也主要针对这些部位,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根据其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辨证论治而选配相应的穴位。虚证包括气虚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以足少阴经、督脉穴及相应的背俞穴为主,手法上注意风池穴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曰:“中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中风”乃大风入中,致偏身经络俱废。而脐下肾间动气乃生气之原,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也,故云肾气虚损。灸关元以扶助根本,则十二经之正气得助,祛邪外出,而身形可复。
逆针灸 “治未病”可以调整阴阳,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可以激发正气,调节气机,拒邪于外;可以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规律,未病先防。[5]预防 “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预防 “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 “治其未传”;预防 “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
[1]李晓泌,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1-652.
[2]赵诚基.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5.
[3]赵永东,李 鹏,赵明芬.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初探[J].新疆中医药,2011,29(6):79-80.
[4]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药学报,2002,14(3):49-51.
[5]何小琼.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