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探讨——以中观区域经济发展为例

2013-01-31波,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观人类区域

岳 瑞 波, 韩 子 贵

(忻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山西 忻州034000)

中观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宏观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形式与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观生态经济是对区域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所保持的生态均衡状态作出的一种理论描述。

一、确立多重的可持续发展标志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大概在20 世纪中叶,是人类对自身前途、身处环境甚至是对未来命运警醒的结果,现已逐渐成为全球战略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研究者选择角度的不同,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是各抒己见,比较典型的如: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持续性即生态持续性,最先由生态学家提出,主要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间的平衡。

(3)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4)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可持续发展指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5)侧重科技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即尽可能接近开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本文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对上述几种定义涵盖的内容是兼而有之。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其资源要求我们以可持续发展观来发展,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来应用,以可持续发展方式来开采,以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持生态平衡。由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

(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的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文化因素的增长,进而可以扩大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但是,这种需求的扩大往往会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或目标,会以滥采自然资源为手段,会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因此,这种发展要以适度的经济增长来制约,否则造成这种破坏是违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要求的。

(2)可持续发展要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运用资源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原理来决定资源的开采方式,要根据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决定如何应用这些自然资源,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以便达到资源长期使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因此,要通过技术变革来使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弥补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通过经济与法律手段来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合理应用。[3]也可通过清洁生产与清洁消费、循环利用、应用替代品等手段来降低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程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当然,还可采用教育说服的方法来使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减轻当前耗竭与浪费的程度。

(3)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相协调。效率在应用资源时要求有效性达到最大,即应当优化配置并合理使用资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在。公平是在资源及收入分配方面要求机会均等,也就是在人们取得收入与财富时,要使每个人都有取得的机会,这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在。中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让大家在都有饭吃的同时来谈效率,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在高效率中生产,而另一部分人手中却攫取了大部分财富,任意挥霍。

(4)可持续发展是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话题,比如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它们之间互相适应、协调发展、有机组合,才对我们人类的总体发展有益,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等,应该形成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模式,且这种发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改变、变革的,是动态发展的,是尽量降低负面影响的发展,是提高相关要素使用效率,寻求最优、最稳定发展的模式。

(5)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并要求与社会同步前进,全面发展。发展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更是为了摆脱贫穷、落后、失业、收入不公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困扰,并且要求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全面参与,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6)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创新。创新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及制度方面的先进性来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及环境。技术创新以科技含量的提高,以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来实现,如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能源,寻找替代品,找到新用途等。制度创新旨在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并为资源循环利用制定政策法规,使资源、能源利用机制更加完善,鼓励人们利用新方法来使用能源、保护环境。

(7)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这里谈到的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一切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切依赖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途径,也是人类美好的向往,而且可以让后代和更多的人受益,因此要以人类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共同繁荣富强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手段来造福人类。

1994 年3 月25 日,《中国21 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其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即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4]由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正式提上日程。

二、树立系统的生态经济观念

过去,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且这种矛盾愈演愈烈,导致了目前资源耗竭与环境破坏的后果。当人类发展步入21 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随之而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进化和演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人类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既有干扰、破坏的一面,也有建设、改善的一面”。[5]生态经济学的出现不仅使无限与有限之间的矛盾有了转化的可能性,而且使人类看到了希望。生态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在目前资源能源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中所遇到综合问题的一个集合。因此,我们必须对之作进一步的考察。

1.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与承载限度。我们人类要从这种承载能力与承载限度出发,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资源能源合理、公平地分配给子孙后代,并让资源能源在配置方面有效合理。我们在此说的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整个人类在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其他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互相协调,友好发展,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发展的目的。[6]

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生态问题的独立学科,生态经济学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性;(2)整体性;(3)前瞻性;(4)边缘性;(5)适时性;(6)应用性。

总之,生态经济学具有其独到的特点,它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人类今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人类必须认真研究学习它。鉴于此,生态经济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测量与核算?我们还应进行重点研究。

2. 生态经济的核算[7]

生态经济的核算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及原理,客观地统计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构成、地区分布、开发利用等变动情况,为人们对资源状况的研究、经济利用、生产发展提供参考数据。为了更加科学地反映生态经济观念,我们强调几种常用的生态经济的核算思想与方法,即:(1)绿色GDP 的核算;(2)社会福利;(3)投入产出核算;(4)自然生态承载力的核算。生态经济是人类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因为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也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我们在这里阐述生态经济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又对其特点及核算进行论述,主要是为了给下面论述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理论铺垫。

三、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按照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来科学、公平、合理地分配自然资源与能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 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8]

按照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有:

(1)持续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其首要特征。区域经济各子系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只有让各子系统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进行,才有可能保证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物种的演化、进化,环境质量的优化,自然资源应用的减量化,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一系列中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结果才有可能实现。

(2)协调性。中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中观区域的经济、生态、社会在结构、功能、形式上实现了统一协调,才能保证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要协调、互相促进、不断升级,方可达到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的稳定性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物质、生态的同步演进与发展。

(3)整体性。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行动,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会带动其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行。可以认为,这是以点带面,不同区域的发展几乎不可能同时进行,总会有先有后,它是一个先后有序的整体,这样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最后的结果是整体的,就像九牛拉车爬坡一样,重在它的整体性,贵在九牛齐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

(4)开放性。由于中观区域之间要进行交流,其中包括物质交流、能量交流、信息交流、人才交流、资源交流等,所以中观区域经济之间是开放的,是非封闭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进行信息传递,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的调剂、人才的优化组合,这样才能适应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达到中观区域之间的平衡互动。

(5)梯级性。由于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同样是可持续发展,其所处的阶梯也可能是不同的。我们将之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处在不能持续发展的阶梯上;二是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徘徊阶梯上;三是处在强可持续发展的阶梯上。

(6)传递性。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传递性,有的区域有时是看到别人变革之后自己才进行变革的,有时是其他区域的变革促使自己迫不得已才进行变革,并且要求做得更好,这样的变革一个一个传递下去,最终形成了中观整体变革效应,即可持续发展。

(7)促进性。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由于它们很难同时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它们之间就有前后左右相互促进的必要,就会争先恐后地改善自己的生态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以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所需。

(8)外部性。中观区域经济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中存在外部性,也就是说,人们在保护及治理时,往往会产生外部效应。

2. 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9]

要想让中观区域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来保证这种发展,来协调这种发展,只有条件创造好了,才能更好地让中观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条件包括:

(1)生态、社会、经济三大系统相互配合发挥良性作用。这三个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只有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有利于中观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想让一个中观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让这个中观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条件相互配合得当,而不是生态环境恶化、被破坏,甚至不适合生存,导致没有人来投资,本地人也流向外地。

(2)生态、人力、物质三类资本均有增值。在中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我们可将生态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转化成资本来讨论,它们可转化成生态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在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要求这三类资本都有所增值,但由于其中复杂的关系,导致它们的增值不是同步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增值了,而生态资本却有所减值。这是生态资本不断转化为经济与社会资本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中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需要限制经济与社会资本的增值,以缓和生态资本的减值,进而使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以进行。

(3)生态、社会、经济三种可持续性相互适应。在中观区域经济系统内,生态可持续性要求一个区域内部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再生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也包括转化能力、自然生态的再生能力和持久变换能力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资源环境的再生能力。生态能否实现可持续,与区域内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小规模的生态恶化对其局部有影响,对整体的影响似乎不大,但我们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恶化,因为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小的生态恶化也可能会演变为大的生态恶化。人类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它可能造成资源环境的生态变化,可能导致中观区域的不可持续发展,人们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往往不会顾及生态环境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措施来遏制这种改变,利用社会公众舆论来遏制这种改变。要遏制生态的恶化,首先要遏制人类自身的经济行为。

(4)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套目标相互协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态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是手段,社会发展是目标,这三者要相互协调。而在这些目标中,经济目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财政收入、部门经济、社会商品等;社会发展目标包括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人均医疗水平、人口文化结构、人均寿命、社会治安、人均住房面积等;生态建设目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淡水蕴藏量、空气污染指数、水土保持、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等。这些目标相互协调、和谐一致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才能推动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

3. 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相互协调

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地区一体化,最后达到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1)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镇、乡、村同时发展。农村作为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小单元,其发展影响着整个中观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求农村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10]

(2)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11]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整个国土面积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速度、发展环境、发展空间上各不相同,都有差距,所以中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推动三大地带平衡发展,互相协调。

(3)中观区域经济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贫困地区要合理开发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还要保护它,防止因其他方面的破坏而阻止可持续发展的进行。要依靠投资、科技及生态方法来保证经济的发展,如投资扶贫、科技扶贫、绿色扶贫等,增加农业种植与产出。要改进贫困地区政府的职能,加强贫困地区人才的储量,提高其文化技术水平及科技水平,在反贫困过程中通过劳务输出、异地开发、异地迁移等手段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使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2]

总之,中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生态为准绳,以经济为目标,推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尽量保持平衡发展,互相照应,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可持续发展。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2.

[2]、[3]、[4]崔亚伟,梁启斌,赵由才.可持续发展——低碳之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2、8.

[5]樊万选,戴其林,朱桂香.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6.

[6]、[7]钟晓青,黄玉源.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9、147.

[8]、[9]、[10]、[11]、[12]李欣广.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6、9、80、170、270.

猜你喜欢

中观人类区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分割区域
人类第一杀手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万法皆空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区域发展篇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