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吸收能力的纵向合作研发网络构建

2013-12-23山,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8期
关键词:竞争者吸收能力科研机构

江 成 山, 陈 宇 科

(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重庆市400044)

一、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技术与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研发资源和技术储备已经不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需要了,于是企业纷纷加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研发资源。因此,合作研发成为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合作研发网络成为企业与其他伙伴进行技术研发的一般组织形式。

合作研发网络大体上可分为横向合作研发网络与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两种。其中,纵向合作研发网络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合作研发网络模式。瑞奈·贝尔德博斯(Rene Belderbos et al)对荷兰技术创新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在630 家企业中,有大约59.5%的企业与供应商具有合作关系,有大约56%的企业与客户具有合作关系,有大约44.4%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具有合作关系,有大约35.9%的企业与竞争对手具有合作关系。[1]阿尔伯特·罗佩(Alberto Lopez)对西班牙制造业中具有合作研发行为的企业进行的分析表明,在476 家企业中,与竞争对手、供应商或顾客、科研机构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38.7%、66.4%、89.3%。[2]蔡坤宏(Kuen-Hung Tsai)对我国台湾地区1346 家企业合作研发现状的调查指出,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0%、18%、8%、23%。[3]

但是,相对于横向合作研发网络而言,有关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对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结网模式、运作机制等问题仍需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吸收能力角度出发,研究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优化设计,以提高企业纵向合作效率,改善企业的研发效果。

二、文献综述

合作研发活动是多个组织或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该过程中,尽管企业可以接触到来自相关生产领域的许多外部知识,但企业并不能直接利用这些外部知识,它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来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并加以应用。1990 年,科恩和莱温萨尔(Cohen and Levinthal)首次将企业的这种特殊能力称为吸收能力。[4]2002 年,扎赫拉和乔治(Zahra and George)从动态能力角度对吸收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吸收能力是由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个部分构成,包含获取知识、同化知识、转化知识、探索知识等四个过程的一种动态能力。[5]此后,这个定义被学术界广泛引用。[6]

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逐步就吸收能力对企业合作研发意愿和研发绩效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马亚诺·尼雅托和琵拉·克韦多(Mariano Nieto and Pilar Quevedo)指出,在技术机遇、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三个变量中,吸收能力对合作研发效果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把握技术机遇。[7]牟际丰等(Mu Jifeng et al)的研究发现,在合作研发联盟中,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传播能力共同决定了知识的流动和转化,从而对联盟的研发效果与核心技术特长产生十分关键的影响。[8]

龚毅、李垣、姜黎辉的研究表明,企业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吸收能力,才能综合应用各种类型的研发模式,以降低相应的风险;[9]钱锡江、杨永福、徐万里研究了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联盟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认为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选择适当的网络位置,才能使企业获得强大的创新能力;[10]吴晓波、陈颖认为,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吸收能力选择最优的研发资源分配路径,才能实现创新绩效的最大化;[11]唐锦铨的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与网络稳定性和网络层次绩效具有密切关系。[12]

由此可见,吸收能力对企业合作研发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企业的吸收能力特点建立合作研发网络,将大大提高整个合作研发体系的研发效率。

三、各类型合作成员合作研发效果分析

在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中,企业的合作伙伴主要有四个类型,即供应商、顾客、高校和科研机构、竞争者,但企业与四类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并不一定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技术研发效果。这是因为,组织间的有效合作需要组织间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吸收能力对组织间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下面将分析在与四类伙伴的合作中,吸收能力不同的企业所取得研发效果的差异。

1. 与供应商合作

供应商对企业研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某些部件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背景,如果企业能够与供应商合作,并且相互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那么供应商就会帮助企业取得良好的研发效果。然而,由于企业在吸收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吸收能力强的企业通常具有比较深厚的技术储备,能够与供应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交流,并将之有效整合到技术或产品研发过程中,从而获得产品竞争优势和高额收益。同时,在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不同规模企业与供应商进行合作研发的目的也不相同。技术储备深厚的大企业是市场的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它们与供应商进行合作研发的目的主要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引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而吸收能力强的小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抗风险能力弱,它们与供应商进行合作研发的目的主要是迅速改进现有技术和产品,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

相对而言,吸收能力弱的企业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难以发现和理解有价值的新思想,并且缺乏足够的能力将这些思想整合到技术或产品研发过程中去。因此,吸收能力弱的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不仅浪费时间和研发资源,而且不能得到预期的研发效果。

2. 与顾客合作

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加强与顾客(尤其是重要顾客)的合作,可使企业发现许多潜在的顾客需求,明确技术发展的方向,从而获得新的市场机遇,增加新产品的利润。然而,吸收能力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实现能力。

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主要专注于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其中,吸收能力强的大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捕捉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它们可以通过与顾客的紧密合作迅速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并组织研发团队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从而获得较高的创新业绩。而吸收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由于研发资源的限制,通常采用市场细分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主要集中精力对新技术的某一部分或新产品的某一模块进行研发,也能保证企业获得较高的创新收益。

反之,吸收能力弱的企业由于技术储备不足,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或不能及时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不能有效地把这些潜在顾客需求整合到研发过程中去。因此,即使这种企业与顾客联系紧密,也不会提高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业绩,甚至会浪费企业有限的资源。但是,这种企业可以采取反应战略,根据顾客需求对技术或产品进行局部改进。

3. 与竞争者合作

吸收能力对企业吸收来自于竞争者的外部知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合作协议,企业可以接触到竞争者的企业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隐晦的或不易复制的。只有技术储备累积深厚的企业才能识别和理解来自于合作伙伴的技术,并将竞争者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来。

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吸收能力弱的企业不会与竞争者进行合作研发;而研发能力强的企业与竞争者之间通常只进行基础性研究,自己则进行具体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吸收能力强的大企业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能够理解和探索竞争者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比较容易研发出性能优越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而吸收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虽然也能从竞争者那里获得新的技术和知识,但它们缺乏足够的资源来实现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商业化。因此,这类企业通常将学习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应用于产品改进,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

4.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高校和科研机构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获得最有价值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渠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可使企业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为企业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在面对研发过程中突发问题时的应变能力。新旧技术的融合可以产生更多更深奥的技术观念,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技术突破。

四、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优化设计

根据以上对企业与四类合作伙伴合作研发效果的分析,本文将提出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优化设计思路(图1)。

1. 以“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构成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研发核心

(1)骨干企业是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主体

图1 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优化设计思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中的骨干企业由吸收能力强的大型企业担任。这些大型企业通常是某个行业的领导者,具有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和深厚的技术储备,以新技术或新产品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它们能够迅速捕获、消化和利用外部环境中的知识、技术、顾客偏好等有用信息,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研发过程中来,提高研发的质量和速度。

(2)中小企业是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重要成员

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中的辅助研发工作主要由吸收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来承担。这些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某个行业的跟随者,专业性强,通常仅专注于某些方面特定技术的研发或产品的改进。它们既可以配合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整体研发工作,也可以根据顾客的偏好对新技术或新产品进行局部功能的开发,增强技术或产品的适用性。

2. 顾客群是纵向合作研发网络重要的信息来源与价值核心

整个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都是以顾客群为最终服务目标的。这些研发成果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因此,纵向合作研发网络成员只有与顾客(尤其是核心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实时跟踪和掌握产品发展趋势、顾客偏好变化等市场信息,才能制定出准确而有效的技术或产品研发方案,从而保证最终研发成果价值的实现。

3.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中新知识的主要来源

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从事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科研实力,而且与企业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因此它们是企业天然的合作研发伙伴,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有用的最新知识。但是,由于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知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且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单位性质上存在差异,致使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发主要针对技术和功能的研发,而不会深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来。

4. 竞争企业是纵向合作研发网络的临时伙伴

竞争企业(尤其是吸收能力强的竞争企业)会对网络核心企业的目标产品市场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但是这些吸收能力强的竞争企业与同行业的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相似的技术特征和技术发展要求,也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因此,核心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或产品研发的需要,临时联合具有技术互补性的竞争企业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这样既能够保持同行业企业间最终产品的差异性,又能够实现行业整体的技术突破,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小结

建立合作研发网络是现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模式,是企业取得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对于如何建立长期而高效的合作创新网络,实现企业与整个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从吸收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具有不同吸收能力的大中小型企业在与供应商、顾客、高校和科研机构、竞争者等四类伙伴进行合作研发时的创新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为核心团队的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优化设计模式,以期为制造业合作研发网络建设提供理论帮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价值网理论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XJY007)、重庆市教委项目“基于价值网的制造业合作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J090819)、重庆市科委资助项目“重庆汽摩产业纵向合作研发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0BB9321)的部分研究成果。

[1]Rene B.,Martin C.,Bert D.,Boris L.,Reinhilde V..Heterogeneity in R&D cooperation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8-9):1237-1263.

[2]Alberto López. Determinants of R&D Cooperation:Evidence from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8,26(1):113-136.

[3]Kuen-Hung Tsai.Collaborative Network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Toward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Research Policy,2009,38(5):765-778.

[4]Cohen,.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5]Zahra,S.A.,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6]Todorova,G.,Durisin,B..Absorptive Capacity:Valu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774-786.

[7]Mariano Nieto,Pilar Quevedo.Absorptive Capacity,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Knowledge Spillovers,and Innovative Effort[J].Technovation,2005,25(10):1141-1157.

[8]Mu,J.,Gang,P. & Love,E..Interfirm Networks,Social Capital,and Knowledge flow[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2(4):86-100.

[9]龚毅,李垣,姜黎辉.内部自主研发与购买技术关系研究——基于潜在型与现实型吸收能力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4(8):26-30.

[10]钱锡红,杨永福,徐万.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J].经济管理,2009,31(7):21-27.

[11]吴晓波,陈颖.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22-1730.

[12]唐锦铨.影响R&D 联盟网络及企业创新绩效的网络统筹管理因素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2(5):118-120.

猜你喜欢

竞争者吸收能力科研机构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客厅百寸大屏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拥有抢眼色彩的LED超短焦投影新贵 ViewSonic(优派)TX5000K
Learn from the Failure!
逆行者的武汉
15米HDMI线的有力竞争者 Prolink|PLT280
隐性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西部地区IT企业的考察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毁灭者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