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3年展望——土地整治分报告
2013-01-31胡振琪赵艳玲苗慧玲
胡振琪,赵艳玲,苗慧玲,余 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1]。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中国补充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统筹城乡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土地科学研究热点。
1 2012年土地整治研究发表成果的统计分析
根据Elsevier和SpringerLink全文库及CPCI-S(“科技会议录索引”)文献库的联合统计,以“land consolidation”or“land arrangement”or “land reclamation”or“land exploitation”为关键词,检索时限为2012年,累计检索文献量为742篇,其中:期刊论文475篇、会议论文267篇。同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整理”或“土地复垦”为关键词,检索时限为2012年,累计检索文献量为91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24篇,其他期刊668篇。据统计,国内载文量较高的期刊主要有《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等,内容涵盖土地整治政策法规、土地整治战略与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问题、土地整治创新技术与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等研究方向。
2 2012年国内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2.1 土地整治政策法规研究
2012年土地整治政策法规研究主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整治规划、资金使用管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复垦管理等开展研究。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2]。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规划》明确了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3]。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等,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4]。为促进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加强和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对2008年制定的《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土地整治支出的范围、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一般土地整治项目的预算做出规定[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实务》、新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出版为土地整治中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6-7]。在土地复垦方面,《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草案)》、《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送审稿)》的发布为提高土地复垦质量、规范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8-9]。同时,关于中美两国的土地复垦制度和政策法规相关研究不断展开,通过回顾中国土地复垦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土地复垦条例》颁布以来的土地复垦制度,如复垦对象、复垦责任、复垦资金、激励机制、监管制度等,对中美复垦政策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如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的复垦基金、土地复垦费用保证制度、出台配套标准和实施细则等[10]。
2.2 土地整治战略与规划研究
土地整治战略与规划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整治战略研究”、“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研究”以及“土地整治生态规划”等方面。
在土地整治战略方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土地综合整治战略模式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设计[11],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了与之相关的增效发展模式,并对“结对并地”、“小块并大块”模式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模式对土地整治中的规划设计背离农民意愿、权属调整难度大等问题的解决方式,为建立责任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12]。
在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的研究方面,通过借助农用地分等法、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以GIS软件为研究平台,结合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成果,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了对区域耕地整理潜力的评价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潜力的评估[13-14]。
在土地整治生态规划方面,基于农田防护林生态化建设标准,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依据进行防护林带空间结构和植物景观配置的综合设计,提高了项目区林带生态和景观结构的合理性,为实现快速化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方法[15];借助GIS和生态景观方法对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16];同时,以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在土地利用结构等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方法,有助于确定不同评价单元的整治顺序、整治区域和整治方向,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17-18];运用特尔菲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进行定量研究,构建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工程提供依据[19]。
2.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2012年的重要研究方面之一。基于内容、模式和管理三个方面构建数学模型,探求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进而推出影响两者协调稳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0];探讨了压煤村庄搬迁土地流转置换模式与区域建设用地指标流转的协调机制,分析了该模式和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协调中的可行性[21]。在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进行研究,广泛借助综合分析法和归类分析法,探索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与整理方向,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布与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22];根据农户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具有自身的需求,在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构建起集农户建房意愿、村庄建设意愿、集中搬迁意愿等三个角度为主体的农户意愿影响模型,确定了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方案,为开展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提供参考[23-25]。
2.4 土地整治创新技术研究
土地整治创新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矿区监测管护”、“污染场地治理”等方面。
在工程设计方面,针对现有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土地稳沉后再复垦存在的弊端,结合矿区开采计划,对各开采阶段下沉情况进行了情景模拟与分析,提出了可复垦出更高数量耕地资源的优选方案,对高潜水位煤矿区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积极意义[26];运用CASS、ArcGIS、MapGIS软件绘制三维模型、三维剖分坡度分级图,从整体上实现对项目工程布局的研究分析[27]。在工程量审核方面,提升复核内容、步骤、方法及3S技术应用方面对土地整治工程量复核的研究水平[28];不断推动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中土地复垦工程的界定,确立了以生产性、永久性和关联性为核心的土地复垦工程界定原则[29]。
在矿区监测管护方面,运用系统分析法构建起了“中央→省级→县(区)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30],以矿业用地的概念为界定基础,对现有的矿业用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节约集约利用矿业用地的途径[31],强调了采取科学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措施对增加矿区生态系统碳汇量的重要作用[32];综合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结合Matlab编程对矿区塌陷地的边缘进行检测,探讨塌陷地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塌陷和复垦现状[33],同时,借助探地雷达的无损探测技术进行土层厚度探测,实现了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表土厚度设计质量控制,从而为未来的土地整治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34]。
在污染场地治理方面,探讨了干燥烟气脱硫(FGD)产品的单独使用或结合堆肥使用,煤矿区酸性土地表面的修复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5];运用“ 3S”技术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实现了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的修复方法、修复评价的研究[36],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属性区间识别模型的赋权分析方法[37],为及时防范和综合治理土地污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38]。
2.5 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研究
在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方面,有关“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与“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研究不断深入展开。
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方面,通过运用“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景观连接度模型”对土地整理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功能进行研究,发现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面积生境斑块和‘踏脚石’斑块对维持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39];在借助市场价值法等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整治中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造成的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及总价值的变化,实现了土地整治活动引发生态系统价值变化的量化研究,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以及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40]。
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方面,对不同尺度的整治项目投资效益进行研究,以分析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概念为基础,运用P-S-R 框架法、信息熵权 TOPSIS 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 31个省(区、市)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原因[41],通过构建国家层、专项层、指标层的效益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预测方法、类比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方法对研究区域效益进行分析研究[42],或是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不同类型及不同尺度的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及空间进行分析[43]、对土地整治可持续性进行评价[44],为宏观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2012年国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2012年国外对土地整治研究以土地复垦为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土地整治政策法规、土地整治规划与决策,以及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等方面。
3.1 土地整治政策法规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与土地发展两个方面。在土地整治方面,以美国密西西比州的采矿政策和土地复垦制度为例,阐述了政策的监管部门、范围和产生过程,对复垦土地的质量做出明确要求[45];提出了征用土地和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战略设计的现实依据[46];从法规和环境方面对怀俄明州的坎贝尔市南部复垦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47]。在土地发展方面,通过对喀麦隆和塞拉利昂土地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探求其对市场需求与环保需求的满足程度[48];在定量和定性调查的基础上,以立陶宛为例对东欧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进行研究,揭示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49]。
3.2 土地整治规划与决策
强调了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作用[50],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方法与案例[51];开发了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土地再分配模型,并得到很好的应用[52];ArcGIS软件在土地复垦规划中的应用也得到很好的推广[53]。
3.3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
加强了对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技术的应用研究[54];将地貌稳定设计理念用于废弃矿区复垦实践[55-56]。重视矿区水质的保护与修复[57-58];对采用土壤改良剂修复损毁的草原土地进行了潜力分析,探讨了土壤改良剂对损毁草地的恢复效用,进一步强调了土壤生态过程中微生物的重要作用,提出配合本地植物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方案,从而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59];开展了露天矿复垦对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线虫群落的影响[60]和对硬木树种的选择的优化配置研究[61];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尼欧肖河为例对煤矿开采造成的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浓度进行了研究[62],探讨了矿区污染土地复垦为农业利用的土壤物理特性4年来的演变与改善[63]。
4 2013年土地整治研究展望
4.1 推进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化
土地整治技术的标准化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土地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的现状下,逐步推进以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以及土地复垦为要点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研究,既要不断关注土地整治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更要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调整,加强土地整治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强调技术标准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性作用,从而为土地整治工作的转型发展提供监管依据和技术支撑。
4.2 加强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
土地整治已经开展多年的实践,亟需理论的总结和提升。应系统研究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问题,关注土地整治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总之,加强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不仅要扎实开展内部的理论研究,而且要及时引进其他学科的创新方法和研究理念,从而实现土地整治的不断发展。
4.3 完善土地整治的管理机制
随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关注土地整治和土地利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针对当前土地整治问题,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规并加以执行和监管;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以干预,强化土地复垦的监督和土地管护机制;深入关注土地整治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引领性作用;逐步构建起以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四维一体的土地整治体系,从根本上完善土地整治的管理机制。
(References):
[1] 吕苑鹃.全国土地整治规划[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 porta10/ tab65/info9490.htm.
[2]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机关党委.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65/info14681.htm.
[3] 吕苑鹃.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 tal0/tab65/info9490.htm.
[4] 吕苑鹃,周怀龙.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65/info8129.htm.
[5] 经济建设司.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65/info13974.htm.
[6] 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7] 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2版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8] 郄建荣.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 portal0/tab65/info13212.htm.
[9] 国际合作与科技处.《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送审稿)》通过标准化委员会审查[EB/OL].http://www.lcrc.org.cn/publish/portal0/tab65/info13779.htm.
[10] Zhenqi Hu,Jing Li,Wu Xiao.Introduction to land reclam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A].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Tupelo,MS Sustainable Reclamation June 8-15,2012.R.I.Barnhisel(Ed.) Published by ASMR.
[11] 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
[12] 卢艳霞,黄盛玉,王柏源,等.农村土地整治创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小块并大块”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84-87.
[13] 江一波,胡守庚,刘越岩,等.基于GIS的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42-47.
[14] 周克昊,谭荣辉,刘艳芳,等.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域土地利用节地潜力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9):222-231.
[15] 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等.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233-240.
[16] 李保杰,顾和和,纪亚洲.矿区土地复垦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251-256.
[17] 沈立宏,张超,桑玲玲,等.利用网格法确定县域农田整治优先度[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241-247.
[18] 武红旗,谷海斌,陈冰,等.土地开发对农田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异特征的影响[J].土壤,2012,44(1):90-94.
[19]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84-87.
[20] 高明秀,赵庚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82-87.
[21] Yang Yaoqi,Hu Zhenqi,Zhao Keke,et al.An exploration on the land replacement village migration model in coal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dex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ake a coal m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A].Qunjie Xue.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ESD2012)[C].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3,(610-613):3759-3764.
[22] 张娟锋,刘洪玉,虞晓芬.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与整理方向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44-49.
[23] 王静,李钢,陈瑜琪,等.基于农户意愿的睢宁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68-72.
[24] 曲相霏.消除农民土地开发权宪法障碍的路径选择[J].法学,2012,(6):25-30.
[25] 曲卫东,斯宾德勒.德国村庄更新规划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 91-96.
[26] Zhenqi Hu,Wu Xiao.Optimization of concurrent mining and reclamation plans for single coal seam: 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An Hui,China[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27] 杨俊,王占岐,金贵,等.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在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工程布局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196-201.
[28] 张述清,杨焰,袁千淇,等.土地整治工程量复核的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3):63-67.
[29] 牛光辉,陈绍宇,谭晓,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中土地复垦工程的界定[J].中国水土保持,2012,(1):58-59.
[30] 胡静,金晓斌,陈原,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44-49.
[31] 贺振伟,白中科,张继栋,等.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56-59.
[32] 张召,白中科,贺振伟,等.基于RS与GIS的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汇量的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230-236.
[33] Zhenqi Hu,Xianlei Xu,Yanling Zhao.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land subsidence in mining area from multisource remote-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at Yanzhou,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33(17): 5528-5545.
[34] Xianlei Xu,Fang Wang,Kai Xin,et al.Soil layer thickness detection in land rearrangement project by using GPR data[A].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C].2012,7:387-92.
[35] Liming Chen,Yong qiangTian,Richard Stehouwer.Surface coal mine land reclamation using a dry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product:Long-term biological response[J].Fuel,2012,(105):258-265.
[36] 王岩,成杰民.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地整理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5):164-168.
[37] 赵艳玲,何厅厅,李建华,等.重金属污染土壤属性区间识别模型的赋权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2,(9):1624-1629.
[38] Yugang Wang,Yan Li.Land exploitation resulting in soil salinization in a desert-oasis ecotone [J].CATENA,2012,(1):50-56.
[39] 刘世梁,杨珏婕,安晨,等.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2,31(3):689-695.
[40] 张正峰,王琦,谷晓坤.秀山自治县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50-55.
[41] 罗文斌,吴次芳.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绩效区域差异及其影响机理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35-41.
[42]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6):240-246.
[43] 胡业翠,郑云梅,徐劲原.中国土地整治资金效益及其空间分异[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34-43.
[44] 张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标准与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1-7.
[45] Michael B.E.Bograd,Stan Thieling,David T.Dockery.Mine regul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MISSISSIPPI [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ASMR),2012.
[46] R.N.Humphries.The emerging requirement for evidence-based restoration schemes in the United Kingdom[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47] Brenda K.Schladweiler, Lisa Cox.Reclamation implications of overlapping industries in southern Campbell County,Wyoming[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48] Ambe J.Njoh,Fenda Akiwumi.Colonial legacies,land policies a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Lessons from Cameroon and Sierra Leone[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2,36(2):210-218.
[49] Giedrius Paˇsakarnis,David Morley,Vida Malien.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Land Use Policy,2013,30(1):703-710.
[50] Demetris Demetriou,John Stillwell.Land consolidation in Cyprus: Why is an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required? [J].Land Use Policy,2012,29(1):131-142.
[51] Shruti K.Mishra,Frederick J.Hitzhusen.Costs of abandoned coal mine reclamation and associated recreation benefits in Ohio[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100:52-58.
[52] Tayfun Cay,Mevlut Uyan.Evaluation of reallocation criteria in land consolidation studie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J].Land Use Policy,2013,(1):541-548.
[53] Sung-Min Kim,YosoonChoi.ArcMine: A GIS extension to support mine reclamation planning[J].Computers& Geosciences,2012,46:84-95.
[54] Pradeep Kumar,AgotaHorel.Application of econometric technique for ensuring slope stability in an open pit mine:A case study[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55] Lessons-learned applying geomorphically stable landform design concepts to reclamation of abandoned mines[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56] V.R.Pfannenstiel,Davganamdal Tumenjargal.Achieving reclamation success globally-peabodyenergy’s experience in mongolia[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57] Mark Stacy.Impacts of Abandoned Mine Land Reclamation on Water Quality within the South Fork Patoka River Watershed[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58] Yasser El Sayed Mostafa.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redging and land reclamation at Abu Qir Bay,Egypt[J].Ain Shams Engineering Journal,2012,3(1):1-15.
[59] Brian M.Ohsowski,John N.Klironomos.The potential of soil amendments for restoring severely disturbed grasslands[J].Applied Soil Ecology,2012,60:77-83.
[60] Haley Smith.The impacts of surface mining restoration efforts on soil dwelling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the Appalachian region[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61] Jay Sullivan,Gregory S.amacher.Optimal hardwood tree planting and forest reclamation policy on reclaimed surface mine lands in the Appalachian coal region[J].Resources Policy,2013,38(1):1-7.
[62] L.J.Mignogna,W.A.Runyon,R.W.Nairn,et al.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floodplain soil metal concentrations,NEOSHO RIVER,OKLAHOMA[A].R.I.Barnhisel.The 2012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C].Tupelo: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ining and Reclamation (ASMR),2012.
[63] Julia Krümmelbein,Thomas Raab.Development of soil physical parameters in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fter brown coal mining within the first four years[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2,125: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