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医专业《中医学》课程改革思路及现状探讨※
2013-01-31黄婉怡范萍张佛明
黄婉怡范 萍张佛明
(1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2902;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9015)
非中医专业《中医学》课程改革思路及现状探讨※
黄婉怡1范 萍1张佛明2
(1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2902;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9015)
非中医院系《中医学》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本文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中医学》教学目的和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四大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医学;课程改革;综述
1 《中医学》教学现状
非中医院系《中医学》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温州医学院的调查显示:86.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中医学课程[1];大部分参与《中医学》教学的老师都能感受到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热情。但是,《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数不匹配的问题,学生对课程评价不理想。南昌一项调查显示:经过课堂学习后认为中医理论枯燥乏味、概念模糊、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生超过50%[2];温州的问卷调查则显示:调查问卷中只有22.46%的学生认为中医可以作为医学的另一种模式存在、发展,甚至有1.2%的学生认为中医将逐渐消失[1]。
2 从教学设计探讨《中医学》课程改革思路及现状
2.1 《中医学》教学目的和课程定位长期以来,非中医院系开设中医课程的目标被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具备中西医两套本领”这样的高度,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能运用中医的常用中药、方剂及针灸等技术,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临床工作[3-4]。这种从思想认识到具体知识技能的全面的学习要求,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5]。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非中医院系《中医学》应该将教学重点集中在中医思想理念上,在授课时强调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五脏辨证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临床病例,强调中医确切的疗效,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辨证思路[6],对于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点和哲学思想作深刻详尽的讲解,对于中医诊疗技术则作提纲挈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7]。
有学者从西医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认为对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而言,学习《中医学》不是要求精通中医理论,而是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能灵活恰当地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8];适当增加方剂学学时,补充临床疗效确切又常用的中成药,使之更贴近临床,这对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最实用的医学人才十分必要[2];更有学者明确提出以“中医理论指导合理使用中成药”为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临床处方用药能力[9]。
2.2 《中医学》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目标针对非中医院系医学生课时紧,西医思维先入为主的特点,许多学者都主张做好启蒙教育[2],在《中医学》授课必须首先介绍中医与西医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使学生避免用西医的模式和理论去指导中医药学的学习[10-11];将中医基础理论应该作为《中医学》的授课重点,多年来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尤其是突出“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8,12]。立足于西医医生的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学者提出应增加对中成药相关知识的讲授[2,9],重点讲解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疑难杂病等中医治疗疗效好的疾病[13]。
2.3 《中医学》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学者认为“以西解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奥晦涩的中医理论,主张用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解析中医学所积累的临床经验[4,14-15],这种思路是存在争议的,不少学者反对用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认为这种方法影响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12],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妨碍中医思维的启发和培养。有学者认为信息论、全息学说、控制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协同论等现代边缘学科的建立,促使人类建立新的思维模式,这正与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不谋而合,并能科学地解释了中医学深奥的科学内涵,值得结合这些前沿知识向学生介绍中医,例如用全息学解释“寸关尺脉学”、“五轮学”、“耳穴学”、“舌诊学”等[10]。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重点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并以此整合教学内容,合并关联的章节,例如讲脏腑生理就直接引出脏腑辨证与病理,简单导出治则、方药[16];近年也有不少学者提出重点讲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整合方案,如减少中药方剂各论和内科疾病的课时[12],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重点精讲与本专业有密切联系
的内容[8],经络与针灸合并、四诊与辩证合并等[17]。
授课方式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使课程更生动、灵活、有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许多学者都认同的教学方法[3-4,17]。同样有研究认为PBL教学模式能增强提高《中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解决中医学课时少和教材内容多的匹配不合理问题[18]。
3 现状总结
归纳近年对《中医学》的课程改革情况,可见几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一是重视中医理念的传承,突出中医基本特点的讲授,启发学生培养中医思维,弘扬中医药文化并从中增强人文素质培养;二是重视学生的西医知识背景,强调对中西两个医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中医的认同感和接受能力;三是重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注重突出重点,以求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收获,而不再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讲授;四是重视中医教学的实践性,加强见习和实践操作课,立足西医临床工作对中医知识技能的需求,以求学生在中医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实际运用价值。
4 《中医学》教学改革思路
总结前人有关《中医学》的教改经验,笔者引入“有效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现代教育理念开展了系列的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中医学》教学改革整体思路。将“传承中医理念,弘扬中医文化”作为《中医学》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具体分为“思想认识”和“实用技能”两部分:“思想认识”立足于传承中医理念,重点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中医所包涵的中华文化和哲学思想,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实用技能”立足于临床应用需要,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熟悉临床常用的中医知识技能,如常用的中成药、简便灵验的针灸及传统疗法等。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围绕“思想认识”和“实用技能”两大目标,融入“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安排。
对于非中医院系类医学生而言,《中医学》课程教学是他们的初始正规中医理论教育,也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中医理论正规教育。希望能通过推动《中医学》课程改革,提高非中医院系《中医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思维特质的现代医学人才,也为今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
[1]袁拯忠,叶人,单泽松.浅谈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J].中医杂志,2007,26(6):44-45.
[2]肖甫媛,郭健,陈蕴珍,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J].中医杂志,2007,48(1):81-82.
[3]支楠.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探讨[J].河北中医.2008,(30):1228-1229.
[4]李燕华,吴锐,郭健,等.从临床需求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2):124-125.
[5]武文慧,彭树良.中医学教学目标定位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83-84.
[6]姜敏,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医教育,2007,26(4):81-82.
[7]冉素娟.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40-41.
[8]张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64-865.
[9]阎秀菊,周亚兵,吴敏,等.以“合理使用中成药”为目标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1020-1021.
[10]任旭.谈在中医教学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外医疗,2009,(11):132.
[11]张前进.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27-28.
[12]赵燕玲,王宗仁,李锋.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153-154.
[13]王一庆,康晓东,王晶.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1):52-53.
[14]孙闵.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4):306-307.
[15]孙元莹,刘丹卓,王暴魁,等.西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中医,2007,23(2):73-74.
[16]张景山,张一男.略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改革[J].中医教育,1996,15(2):21-22.
[17]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4.
[18]张红,贾爱明,胡文梅,等.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4-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37
1672-2779(2013)-11-0056-02
��杨 佳
2013-05-13)
广州市教育局[No:穗教科【2012】11A059];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