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2013-01-30刘丽娜
刘丽娜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运用好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为研究生创新教育开辟道路,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天津市研究生创新和滨海新区社会发展的共同课题。
一、基于滨海新区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滨海新区大力推行引进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建立产业园和联合研究机构等,推进教育创新,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新区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缺陷:一方面,创新教育实践参与度较低。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仅有15%的研究生曾经或正在参与滨海新区政府或企业科研课题,而能够真正有机会进入企业长期参与工作和科研实践的研究生不足10%;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为新区所用。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2011、2012年毕业研究生主要去向为北京、天津(市区)等,留在滨海新区政府、企业和高校工作的分别只占同期毕业研究生的16.9%、13.4%,也就是说,近年来滨海新区人才培养投入大幅增加的同时,高层次后备人才反而呈相对流失趋势。
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生创新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资源的对接不到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创新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建设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行业研发平台,形成了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近200家,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同时引进的高校数量也十分可观,校企间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也拓展到创建高校科技园区、联合研发、在职培训、创业基金等多个方面。但是,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侧重点是借助双方合作改革和创造生产力,希望资源投入能够立竿见影,因此各类科研项目,均以高校成熟的科研力量为主,注重项目合作,忽视人才培养,见物不见人,导致研究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不足,专门的资源配置比较有限。可以说,滨海新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受众范围不够广泛。
2.研究生创新教育层次较低
借助经济和社会资源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政府推动、校企结合、教授互聘和课题联合就可以完成,不能仅仅将创新教育停留在参与项目研究、社会实践等表面,而应建立全面长远的体制,将创新教育的眼光一直延伸到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为优秀的人才铺就一条通向职场的道路,让他们从研究生阶段就以参与者、后备力量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学徒”的角色融入滨海新区发展建设之中,从而把自己培养的人才留住,有效实现研究生教育反哺社会。目前,滨海新区政府、高校和企业对研究生创新教育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将高校及各类研发机构引进后,企业与这些机构的联系较为松散,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在同一片区域内独立运作,联合创业氛围不浓,缺乏硅谷那样的创业环境,难以激发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的创业热情。因此可以说,滨海新区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层次即“质”有待深化。
3.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不适应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要求
目前,与研究生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比较缺乏,很多研究生反映,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有些脱节,觉得学了派不上用场。从课程设计上来讲,主要是缺乏一套与研究生实地参与企业科研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教材内容上来讲,既有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原因,也有合作机制上由于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往往不愿公开将先进技术内容编入教材。
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
目前,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教育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先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研究生为目标的“上海交大-宝钢”模式,以及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特色的“斯坦福-硅谷”模式。
1.“上海交大-宝钢”模式
“上海交大-宝钢”模式是一种学习-实践-开发相联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交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交大与宝钢共同规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第二阶段以宝钢培养为主,研究生深入到宝钢参加科研实践,培养其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学位论文在宝钢完成,在交大参加双方共同组织的答辩。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重心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和社会,课程设置、人才素质、论文质量、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适应企业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需要,是否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和开发。
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在于实现了“双赢”:研究生在培养的第二阶段,作为准工作人员提前进入企业和社会,将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工作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企业一方不但从校方获得包括教授学者在内的智力支持,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新增人力资本投资,提前获得了适应自身需要的人力资本储备,降低了新员工由学生向合格员工转化的成本。
2.“斯坦福-硅谷”模式
“斯坦福-硅谷”模式最著名的例子,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两个研究生——惠利特和普卡德于1937年创立了惠普公司,将他们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明的音频震荡器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商品,而公司初创的资金全部来源于他们的导师特曼教授通过个人资助和申请贷款给予的支持。
硅谷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向外扩展,学者和科研人员不断地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分离出来,从事新产业研发和商品的产业化。为帮助有创意的研究生进行创业,斯坦福大学定期将学校的一部分收入作为风险投资注入到这类创业活动中,鼓励和带动社会上的风险投资家推动科技项目的商业化。这样,不但学校能从自身风险投资中获得部分商业利益,而且从学校走出的创业人才又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回校继续从教,形成了产业与科研的互动。
三、滨海新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以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讲授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将很大程度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对接的问题。滨海新区拥有政策和资源优势,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正是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和人才储备的有效途径。
1.建立滨海新区研究生创新教育联合基地
“研究生创新教育联合基地”是搭建在整个滨海新区层面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平台,这个平台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院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和科研机构,以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市场、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为途径,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为目的。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联合基地”,不但可以降低研究生所分担的培养成本并减轻就业压力,更可以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现自身在滨海新区开展事业的前景,进一步融入新区成为可用人才。
2.研究生创新教育主体各司其责
“联合基地”的创建,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形成合力。在这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国情决定了制度创新一般需要自上而下推动才能更有效,政府应牵头制定相关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要发挥自身特色,找准合作对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契合点,要着力发掘一批有着较强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沟通了解其需求、意愿和特色,合作开辟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专业研究领域。
企业要积极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流程、市场信息和最新技术动向,培养研究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团队的合作精神,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研究生进入本企业工作设定可行的标准和路径。
3.创新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教育模式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准确把握高层次人才市场特征和规律,校企双方一道研究开发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甚至可以考虑同一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因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对象而有所差异。课程体系应大量增加实验、项目开发、模型(程序)设计、案例操作等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校企“双导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培养,使研究生更具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4.鼓励自主创业,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形势下研究生要自主创业,一般来说都面临着经营场地、注册资本、研发和运营资金等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滨海新区政府、高校和企业应成为研究生自主创业的坚强后盾,从制度、技术、资金、信息以及渠道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对研究生创业活动的有效引导,即各方应通力合作,为创业者提供产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共同跟踪技术研发、管理模式和市场规律等前沿问题,协助其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选择合理的投融资模式和合作对象。
[1]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融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3).
[3]樊鸿伟,洪刚,孙永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4]苗德华,刘新钰,谭婷婷.滨海新区人才需求结构与天津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
[5]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6]董美玲.“斯坦福—硅谷”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
[7]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