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赠你一双慧眼吧——例谈作文选材方法

2013-01-30甘肃

作文教学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榆钱人和事黄沙

甘肃 孟 恫

赠你一双慧眼吧
——例谈作文选材方法

甘肃 孟 恫

一篇文章留给读者的印象如何,不是取决于它的形式,而是取决于它的内容。要使文章内容充实、新颖、生动、有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在选材时独具慧眼,尽量选取新鲜、真实、有趣的材料。

一、求新。常言道:“文贵创新。”就是用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文章的主题,新材料可以来自生活和与生活同步的新人、新事、新物,使司空见惯却又被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材料,一经妙笔点染,便焕发出奇光异彩。

1.选新人新事。只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和事,才能更贴切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如当前我国出现的新人新事:“神七”上天、党的“十八”大召开、关于钓鱼岛的争端、薄熙来事件……倘能将这些材料选入作文,肯定是新颖鲜活的。

2.选不被常人注意的人和事。有些人和事,看起来很熟悉,却常被人们粗心地忽略。如果这些材料一旦被慧眼所识,便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九十年代曾风靡一时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题材都是选自我国古代的文化人、文化建筑、文化遗产。“文化人”是大家在书上都可以读到的,“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古往今来,不知出现过多少写作高手,可没有一个像余先生这样系统地反思这些文化现象的。他选的虽是旧题材,却写出了新鲜意,同样令人拍手叫绝。

3.用新角度挖掘旧材料。有些材料,表面看来很旧,但如果站在新的角度上来挖掘,就很可能翻出新意来。如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的《榆钱饭》一文被人称道,榆钱饭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用榆钱做成的饭,是一种树叶饭,这是众所周知的。刘绍棠先生从亲身经历中截取几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断,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巧用对比,挖出了新意,鲜明而深刻地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生活日益提高,以及人的心理观念明显转变的新风貌,热情讴歌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求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就是说选材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写人要“确有其人”,写事要“真有其事”,写物要“实有其物”,切不可脱离生活的原型而凭空编造,或“换汤不换药”,搬套别人现成的作文。如同学们平时写人记事,所写的人物很优秀,所记的事情很感人。可能自己心里最清楚自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那样优秀的人和事很难遇到。可又让人觉得这些人、这些事就在身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有真人真事作为原型,即写出的人或事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找到影子,决不可虚构编造。只有选材真实,你笔下的人才能活灵活现,物才会栩栩如生,事才能生动感人。如我校王莉同学写的《奶奶》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断:“那年夏天,爸爸买了一台压面机,奶奶摆弄了半天,面也没压成,便冲刚从地里回来的爸爸嚷道:‘你买的这是啥货,半天也压不成面条,还说什么方便、快呢,倒不如我手擀的好!’唠叨着便一边捋起袖子,一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厨房走去。从那以后,如果奶奶做饭,那台压面机只能‘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还不算,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张叔叔带着张阿姨从外面回来,看到他们手拉着手走在一起,奶奶立刻瞪着眼睛数落道:‘外面才转了几年,就这样不像话了,唉!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这一片断符合老奶奶的言行特征,真实可信。

三、求熟。就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或耳闻目睹的最熟悉的材料。只有了解得全面透彻,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内在联系,作文时才能得心应手。在你周围拥有很多的人和事,但你未必对它们都非常了解。如果硬写你所不熟悉的东西,那么势必造成作文枯燥无味,空空泛泛。至于把道听途说或者捕风捉影所得的材料掺进作文,后果就很不好。

学生作文大都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家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材料,因为这几个方面是学生最熟悉的。如《爱读书的爷爷》《父爱如山》《母爱无价》《家乡的小河》《我的老师》《街道见闻》等等,光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题材的范围。选这样的题材是对的,因为这些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我校学生丁海娥在《妈妈的唠叨》一文中这样写道:

“上了初中后,或许是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原因吧,我开始讨厌妈妈的唠叨,总觉得妈妈很烦。那时候我们住校,每周周六回家,从我进家门妈妈就开始唠叨,直到我星期天返回学校时,妈妈还在那儿唠叨:‘集体生活,人很多,要学会谦让。别老跟人争,自己把自己管好,于人方便,自个儿方便,别人有困难就帮一把。好好学习……’每每这时,我都会不耐烦地回顶妈妈:‘我——知——道——了!’

现在上高中了,一学期才回一次家,每逢周六或假日,闲暇之余,总会觉得缺点什么。而且,伴随着成长,我也越来越明晰地感到,我缺少的,是妈妈‘无休止的唠叨’。”

由于她选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人——妈妈,所以写起来用墨如泼,痛快淋漓。

四、求小。选材要从小处落笔,借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们只选择一束浪花;生活是茫茫的草原,我们只选择一棵小草;生活是雄浑的大合奏,我们只选择一支插曲。这朵浪花使生活更加千姿百态;这棵小草使生活更加充满活力;这支插曲使生活的乐章更加丰富多彩。如我校学生张晓红在《妈妈》一文中选择了妈妈为她做饭和送她上学的事:

“外面还很黑,厨房里已传来炒菜的声音,扑鼻的香味在整个房间里荡漾着,肯定是我那亲爱的妈妈半夜三更起来为我准备早餐了。为了女儿赶路,母亲不知划过了多少次火柴,看过多少次表。我分明看见母亲那熬得红红的双眼,我转过身去,泪水浸湿了被子。

‘女儿,起来吃饭,妈已为你准备好了,放在这儿,我去给你装馍。’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难受极了。马上就要起程了。母亲的心里不知是依恋,还是高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盯着我。

‘妈妈,我要走了。’说着,脚已跨出了房门,母亲也跟着出来。‘妈,快去休息吧。’可她的脸上已流下了泪水,我不敢再看她一眼,默默地走出去了。忽然,她说:‘反正我闲着没事,把你送到山那边。’我劝她,可她就是不听,执意要送……”

这件事写的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却反映出了母爱这一伟大主题。

五、求深。写文章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对所选择的材料往深处开掘,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用深刻的思想意蕴给读者理性的启悟。如我校学生员光辉在《老人与黄沙》中,选择了老人与黄沙的材料,但并未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而是挖掘出了深意:

“年年如此,老人的脸被粗粝的河风吹得黑紫黑紫,但老人的愿望却被吹得血红血红,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黄沙,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怅惘。

老人的生活像初捞的沙,总是掺着水。每逢枯水时节,他的日子就昏暗无光。他知道黄沙运去是建楼房,却不知楼房是什么模样。年底,喝一杯水酒是他喜忧参半的梦。然而这梦却常被葬在河底,每年他只咀嚼沉重的叹息。

一日,沟里来了一位城里人,看看这儿的黄沙,顺便讲起外面的精彩世界。老人的女儿阿凤听得心痒了,要跟着城里人去看外面的世界,老人总是不放心。阿凤临行的时候,老人站在古石墙门外,凄然地望着头扎小辫、身穿布衣、脚穿粗布鞋的女儿上路。

过了好久,日头刚被山嘴啃净时,山路上走来一位姑娘,她身穿牛仔服,脚穿旅游鞋,齐耳的短发衬着白嫩的脸,透着年轻气息。

“爹,我回来了!”不远处姑娘喊着向老人跑来。阿凤非常激动,和城里人一样向老人讲外面的精彩世界。

阿凤第二次走的时候老人没有叹息,阿凤也没有流泪。阿凤去了很久,据说是在一家预制厂给老板打杂,阿凤回来的时候带来了机动车辆,自动洗沙器,这样阿凤家的沙越来越多了。

不久,阿凤请来了城里人,在古石墙外转了几圈,便从山外运来大机器,通了电,建起了山里第一家预制厂,建立起山里人大胆的梦想。”

作者以老人和黄沙为载体,表现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总之,我们在选择作文材料时,一定要将求新、求真、求熟、求小、求深几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作文常写常新,生动感人。

甘肃省会宁县新塬小学)

猜你喜欢

榆钱人和事黄沙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生与死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榆钱花花开
又是榆钱飞满天
采榆钱
鲜嫩清甜榆钱饭
已过去的2015年里想要感恩的人和事?
樱桃手工坊
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