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生活之脉 激活小学作文
2013-01-30山东程朝霞
山东 程朝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
一、拓展生活层面 广开源头活水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有作文,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
1.丰富校园生活
在作文实践中,我重视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们在丰富的校园生活里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和应用语言。如(1)开设“自由阅读课”,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仿照“超市”,让学生自由读写。此外,学校还统一时间,安排了两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旨在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指导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孩子们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3)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用语文。平时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开展口语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如组织小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观察日记,开展“班级日记接力”、“红领巾信箱”活动;组织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班刊,制作小书签,同时开展优秀“小小编辑部”评选活动;推荐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
2.丰富家庭生活
鼓励家长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如节假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到书店“博览群书”,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创造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内容的充实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积累,在习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们的情感轨迹;从妈妈的唠叨中体验到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爷爷的斑白的头发上,感受到“光阴似箭催人老”……
3.丰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在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孩子们以日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但学生大都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往返,生活面窄,直接的生活经验少,还应积极引导通过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及上网浏览信息等途径,间接了解异彩纷呈的社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 引导生活化习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对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个是与非、美与丑的正确认识,学生才能写出“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的文章来。现以《家乡的变化》为例,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家乡的变化情况。课前,我让学生把触角伸入社会、伸入生活,从中挖掘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做好调查研究,收集记录成书面材料,为课堂储备习作素材。
2.课堂交流
课堂习作指导要努力构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展示风采、素质互补的平台。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调查所得,再从中挑选两个典型事例在大组交流。最后筛选出既具有家乡特色又能反映家乡变化的突出事例向全班介绍,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学生始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生活的不同侧面展示了家乡的变化。
3.课后延展
课后,我请学生把课堂交流情况向家里人介绍,并将收集的材料加上同学意见整理成文。举办班级优秀习作展览。此外,还推荐几篇给报刊发表。整个习作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在调查收集、口语、交流互动中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生活,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欲望。
三、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课外阅读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人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并且学生在习作中也经常找不到材料,不知主题从何而来。要解决这一难题,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从这两句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只有让他们多读、多写、多记、多用。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才能运用自如,进而熟能生巧。学生为什么会感到作文难,就是因为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什么积累。如果装的东西多了,写文章就不会难了。因此,我就有的放矢地在学生中发起了“一借、二买、三换”的倡议:借,就是向亲戚朋友借书来丰富自己;买,就是要节约零花钱,用积攒下的钱到书店买书;换,就是把自己借到的、买到的书,在班里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与此同时,我还广泛搜集一些有益的报纸杂志、文章,在班上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如此一来,学生接触的课外书报就多了起来,知识面大大拓宽了,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只有阅读材料,走马观花的浏览,还达不到目的。我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我告诉他们:“读书有三到:心到、口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每人把看到的优美词语、有意义的句子等,随时记录到阅读摘录本上,以便丰富自己,达到“有米可炊”。
四、对生活事事关心 培养观察力
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习作教学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这有限的范围造成了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再加上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部分学生善恶不分、黑白不明,观点的模糊和心理的扭曲,致使部分学生写出不太理想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文章”,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让学生都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匠心。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它的不平常,启发他们善于想象,使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并勇于宣泄感情和表露心声。我们要求学生习作写真人真事,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因为唯有真实才能感人。这些“真实”的素材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万花筒,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花草树木、鸟兽虫鸟、山川河流、碧海蓝天、丽日白云、急风暴雨、冰封雪飘、春华秋实等处处是景;父母家人、亲朋好友、老师同学、街坊邻居、芸芸众生,其间往来,时时奏起生活的交响曲。因此,为了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就要坚持引导他们认真地细心地观察生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要有所思考、有所分析、有所感悟,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微中见大、滴水见阳,使生活的真实变为形象生动的习作素材。
总之,在习作指导中,必须注意找准习作的源头——多姿多彩的生活。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生活回忆,再现生活表象,激活习作素材,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