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街道管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013-01-30成都市编办
● 成都市编办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在开展街道职能转变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强化公共服务,积极探索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子。
加快职能转变,强化街道管理服务职责。一是整合归并管理服务职能。将街道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归并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城市管理执法与综合行政监管、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公共财政保障和资金使用监管五大类职能。将街道办事处原有的14个科室调整精简为党政办、财务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办公室、城管与综合行政监管科、社会事务管理科5个科室。二是剥离经济发展职能。将经济发展职能从街道剥离出来,并在各街道设立投资促进中心,专门承担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协税护税等街道原有经济发展职能。三是改革街道考核评价方式。取消对街道经济发展方面的考核指标,增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考核权重,促使街道办事处的履职重心从抓经济发展转移到创新社会管理和强化公共服务上来。
探索综合执法,创新街道社会管理体制。一是整合执法资源。成立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将卫生、劳动、环保、安监等4个职能部门的9项执法事项纳入综合执法范畴。同时,采取区级职能部门向街道派驻执法人员的方式,依法向街道延伸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执法权限。二是明确权责关系。街道办事处负责综合执法大队的绩效考核,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综合执法大队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同时,依托区城管局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对交通要道、重点部位、公共复杂场所的巡逻,构建“问题发现-统一指挥-分类处置”的综合执法管理运行机制。
创新社区治理,完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一是构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区域内的住户和街面划分为若干责任片区(管理网格),并将社区专、兼职人员整合成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队伍下到责任片区,实行定人、定责、定岗的“三定一包”责任制。二是构建涉农社区精细化管理体系。把每个网格细化为若干责任区,建立起以“站-格-责任区”为框架的村级精细化服务管理体系。同时,推行首席接待员制度,由一名“两委”成员每天轮流担任首席接待员,负责接待来访群众,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负责督促、协调相关人员及时解决问题,处理完成后向群众进行反馈。三是构建社区院落民主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院落居民自治,成立院落民情议事会和院落自治管理小组,打造院落民主自治管理端口。建立院落自治制度、民情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考评制度等,全面规范院落民主管理。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延伸服务功能,推动政务服务进片区。将全区85个社区(村)以聚居人数划分为689个服务片区,通过“服务人员定位、服务对象定量、服务内容定项”,对驻区单位、企业以及居民院落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同时,在社区(村)综合服务站内设2个服务前台,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到片区后台的综合服务协管员处,实行“前后台互动,片区化服务”。每个片区由1名综合服务协管员包片负责,对下沉到片区的政务服务事项采取集中办理、全程代办、免费帮办、特事特办等方式,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政务服务格局。二是拓展服务范围,推动便民服务进院落。重点对居民院落的服务设施进行整治改造,实现交费购物、医疗卫生、水电维修、健身娱乐等便民服务进入院落,并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运行有序的院落便民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志愿服务进家庭。充分发挥工、青、妇以及残联、老龄协会和慈善组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志愿者队伍等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把部分服务项目交给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进家庭活动,对特困家庭、重残家庭、重病老人、独居老人等建立一户一人的“家庭民生档案”,开展“菜单式”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孤、老、残提供“一键通”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