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3-06-17
中国改革路线研究的四个原则
徐景安在2013年1月16日“中国改革论坛网”撰文指出,研究中国改革路线需掌握四个原则:一是最大共识原则。改革要高举正义、神圣的旗帜,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指导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应有可以度量的指标。二是有序可控原则。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权力得不到约束,必须实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但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究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模式,尤其是怎么过渡,保证局面可控,是个大问题。三是民众普惠原则。改革有序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给广大民众带来看得见的直接利益。在民众利益得不到应有改善的情况下启动政治改革,就可能带来社会的激烈振荡。改革应该从民众最不满而又最容易的地方改起。四是标本兼治原则。治本要与治标相结合,从标入手,逐步解决本的问题,这在制定改革的步骤、方法中应该考虑。改革的启动不应立即攻坚,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
《大众日报》2012年11月14日刊登谢春涛的文章。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涉及对象更多是各级领导干部。调整权力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有人认为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也有人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从认识规律的角度来讲,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进而想出破解办法,当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既然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可以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要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信心的举措是有必要的。对广大民众而言,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循序渐进地推进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不断地取得进展,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主动推进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张占斌在《人民论坛》2012年11月总第383期上撰文指出,时至今日,继续依靠危机导向来推动改革,有可能把中国推入更大的危机之中。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就是设计出一种主动推进改革的机制,从危机导向更多地走向利益导向,实现发展制度的主动创新。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虽然试验和试错的改革方式仍十分重要,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需要的改革必须整体配套、协调推动。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各领域,必须制定总体规划,对系统目标、系统结构和实现方式进行顶层设计和顶层推进。虽然初始改革动力仍在基层,但任何局部改革都无法替代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动。
没有基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郑永年在2012年11月4日《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式的社会政治参与远没有制度化。非制度化的参与经常给政府带来压力。这要求政府拥有更大的能力来应付社会参与。社会层面的情况也表明国家层面更需要一个有效的执政团队来应付来自社会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执政团队来应付社会无序的参与,那么社会政治的稳定很难得到保障。这方面,中国可以从自己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学到很多深刻的教训。中国社会的现实也意味着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基层设计。没有基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人们经常说,什么样的人民造就什么样的政府。同样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基层就有什么样的顶层。顶层设计和基层设计两方面需要互相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基层设计并不见得比顶层设计容易。如果说顶层设计涉及到的是党内民主,那么基层设计更多的是关乎“人民民主”或者社会民主。
提升政府效率,先要补齐“短板”
《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0月29日第34期社评对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与政府管理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进行了解读。报告认为,省级政府效率总体变化趋好。同时指出,围绕政府绩效管理,也有不少现实的“短板”。其一,政府职能不够清晰。在宏观统筹上不到位,却不恰当地直接参与到微观经济事务中。同时,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既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又影响着政府效率。其二,一些行政部门决策过程中科学性与民主性不够。前者表现为“拍脑袋”决策,缺少科学决策过程;后者表现为主要领导“一言堂”,不尊重集体意见,忽视集体智慧。“拍脑袋”和“一言堂”的结果,常常导致一些公共政策选择不理想。其三,行政系统存在着不良风气。诸如懒政、庸政的存在,消解了一些行政部门的效率。
加强社会自助服务建设及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参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政治经济系的卡伊·埃里克森克在《公共行政》2012年第90卷撰文,从政治化与非政治化倾向两种视角来审视“参与型政治”与“自助服务政治”。文章指出,参与型政治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积极的公民权、公民网络与合作生产。参与型政治以公民、企业和政府组成的充满活力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将社会比作一个动态交互式网络。在理想情况下,公民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共同体的自我组织过程中。自助服务政治伴随参与型政治产生,通过激活政治、社区自治和问责制将参与政治的各种形式连接到一个更广范围的政治转型主题中。参与型政治与自助服务政治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改变共同利益的多重性,强调政府与公民互动。
建立独立反腐机构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匈牙利布达佩斯中欧大学的艾格尼丝·巴托里在《治理》2012年第25卷撰文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独立的反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很少有人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解释它们组织形式或发展轨迹的多样性。文章提出,反腐机构被授予的正式权力和独立性主要取决于设定反腐机构的国内外推动力,能否可以与政府不作为或者象征性行为的激励相抵消。反腐机构的最初命令只能影响并不能决定日后的进展情况。同时,反腐机构在实践中完成任务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执政党政府的支持或反对、反腐机构本身运用战略资源的能力和领导能力三方面。尽管反腐机构面临着政治控制、反对反腐机构自治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建立类似香港廉政公署式的独立执法的反腐组织对于减少腐败仍具有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议程设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哈根函授大学政治科学系的斯蒂芬·奥特曼在《行政与社会》2012年第44卷撰文指出,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公民社会活动家影响政府议程、倡导政策变化的能力,非政府组织可以集合起来推动问题进入政府议程并对政策制定过程施加影响。在竞争性威权政体中,这种议程设定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释政策制定过程,执政党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观点从而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