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发挥主考院校作用的几点思考
2013-01-30张志宏
张志宏
自学考试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有选择地在普通高校中确定和设立主考学科,并使主考院校较为规范地参与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来,这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的健康发展尤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突出地表现为:(1)有利于充分借助和利用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层次,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2)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和自考助学管理的规范化,并有利于自学考试各工作环节如考试命题、评卷、实践环节考核、考务工作研究等考试工作的顺利实施;(3)有利于拓宽普通高校的办学渠道,增加和扩充普通高校的办学内涵,提高普通高校的办学效益。这种资源的利用和效益的提高,不仅受益于普通高校本体,更使整个高等教育获益;(4)有利于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间的多渠道、多方位的沟通。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将不断推进和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将不断扩充和拓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视野,从而形成互补和互动,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中,主考院校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主考院校往往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历史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和声誉,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可持续发展,使这种教育形式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普通高校迫切地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考院校在自学考试中的作用这一问题。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主考院校作用提出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明确主考院校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自学考试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考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进一步明确主考院校的地位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无疑是必要的。
首先,普通高校根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各类高等教育在创建初期无不依托于普通高校,从早期成人学历教育到为期较短的网络教育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普通高校承接、移植而来。从学科建设发展来考究,这种移植可以说是依附而生,脱胎而未必换骨。这种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也使得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背景下得以借力偕行发展。
其次,对于主考学科而言,自学考试教育主管机构在遴选时,通常设定在普通高校的重点学科或特色学科,这对于自学考试的学科建设来说,便有了“优生优育”的先决条件,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主考院校能动作用能否得到积极有效的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应当进一步明确主考学科在所在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主考学科与所在院校的办学及管理在很多情况下处于游离状态,这显然不利于主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校,尤其是与主考院校的教学科研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普通高校,尤其是主考院校教学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更好地发挥主考院校的作用,对于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科层次,甚至对所在院校的发展建设都有助益。
2 在健全和完善教考分离和主考院校多元化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考院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
自学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和主考院校多元化,虽然其目的是保障自学考试教育质量,提升学历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相应的阻滞性问题,主考院校须对这一原则政策进行准确的解读并对此积极作为。一方面,主考院校对教考分离的原则要有准确的定位理解。自学考试制定教考分离的原则,特定指向于考试安全要求上的教考分离,是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管理的职责分离。对主考院校来说,需要在考试命题把握上多下工夫、多做研究。课程考核内容必须依据教材和考试大纲来界定,脱离教材和超出考试大纲去命偏题、怪题,或许是部分科目命题中偶发的不经意的现象,但无论是对广大考生还是助学单位来说都是非常令人生厌的,对此,即便是主管部门也毋庸讳言。另一方面,主考院校多元化,即是质量的保证因子,又是导致主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弱化因子。主考多元化一定程度上会在主考院校间产生相互推诿、无利不起早、苟且于应付季节性任务等怠惰心理;而学科建设的龙头搭建,却少有问津、无暇顾及。鉴于此,从优化体制、完善机制这一角度考虑,进一步加强主考院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尤显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主考院校间的交流和研讨可以是同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交流和研讨的主题则应围绕如何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科建设,使之更适合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围绕那些能够体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命力的主题而展开。与此同时,须进一步加强主考院校或主考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管理工作、考务工作等;也可以包括助学单位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以利于全面保证和提高自考助学质量。政府主管部门则应考虑将该项工作纳入常规管理的工作日程,以推进其正常有效的开展。
3 进一步发挥主考院校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新专业开办、老专业改造中的作用
“自学考试30多年的发展,为适应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需要,自考经历了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到‘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大学精英教育模式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自考生主体构成的素质状况脱节,或者说是极不相称。而高等教育质量多层面概念的提出,又给自学考试的精进发展带来新的理念。《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统一尺度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次的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以外,还有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目的。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在不断地变革,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新专业应当不断出现,而老专业也不应该总是老面孔。对于一些专业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即“从学科性、理论性向应用性、职业型发展方向转变”;一些专业可能需要不断调整、改造和更新,以使其不断优化,否则就可能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甚至落后于时代。在运作机制上,可否考虑一种激励和灵活机制,使主考院校既能在总体上执行和完成国家考试计划,又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其在教育理念和学科建设方面更多地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积极性和自我优化能力,从而保证自考之树常青,并使其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作用。
4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主考院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自学考试开考伊始,便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对自学考试教育制度的性质和任务、考试机构、专业设置、标准制定、三级命题、考试实施、考籍管理、毕业生使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为自学考试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完整组织体系的建立,为自学考试管理与质量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的历史时期,自学考试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迫使组织体系内的成员不能无忧无虑地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固步自封。诸多挑战表现为: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自学考试生源和质量带来硬性冲击,而且这一影响将长久持续;2.自学考试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薄弱,使得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3.从源头上看,自学考试制度的确立是以普通高校为参照的,只有突破创新,才会成为有源的“活水”;4.就目前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凸显不开放、不灵活的一面,且与学分制实质要求不相吻合;5.自学考试的教材(附考试大纲)建设工作滞后,本应有的媒介作用自然得不到优质的呈现;6.各级考试队伍的专业化水准亟待提升。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着眼自学考试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考生需求,促进自学考试的新发展,是目前自考战线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受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和教育公平。“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质量”。发展的质量观和多元化质量标准的建立,不仅为自学考试的改革创新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进一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主考院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联系与沟通应当是多形式、多渠道、规范化、制度化的;而且应不仅仅着眼于考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更应着眼于对主考院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培育和提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都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更好地发挥主考院校的作用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R].9 October 19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