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舰艇部队作战油料保障能力的对策分析
2013-01-30陆思锡周庆忠
文/陆思锡 周庆忠 陈 阳
随着海军舰艇不断向信息化、大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其作战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战略性转变,作战手段有了新的变化,职能任务也大为拓展,舰艇部队油料保障面临着适应多样化作战任务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使命、新任务,加强对舰艇部队油料保障能力建设的研究,对于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保障舰艇多样化作战任务需要,加快现代后勤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加强油料储备能力建设
一是扩大油料储备规模,优化油料储备布局。油料储备总量应以作战需求为目标,扩建岸基储加油设施,有效提高储备总量,综合运用地面、地下、半地下、洞库等储存形式,确保油料储备持续有效。考虑到平战时舰艇油料保障的普遍性、特殊性及未来用油保障的要求,应建立大容量的岸上储油区,除自身固定码头油料补给设施设备外,还应配备岸滩油料补给系统、轻便式岸滩油料补给方舱等,扩大油料储备规模。在油料储备布局上,一线储备应与纵深梯次储备结合,立足于既要满足舰艇部队应急补给需要,也要满足后续补给的需要;既要满足保障对敌突击的需要,又要满足防敌先制反制等袭击破坏的需要。将分散在不同建制单位的油库进行整合,将油料储存设施管道连为一体,实现油库库容资源共享。
二是构建军民融合式油料储备体系。军民融合式油料储备就是将国家、地方、军队的油料储备统筹规划,以形成数量、品种、种类、位置的最优化配置。可将军队储备与国家、地方储备结合,依托国家、地方储备资源,扩大油料储备品种、数量,战时为舰艇部队代运、代加,实施支援保障。根据军队油料储备布局,在海上作战重点方向形成军队、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具有较强互补功能和协调稳定的军民融合式油料储备格局。以国家储备库、地方石油公司储备库、军队油库为油料储备核心,与舰艇部队岸基储油设施有机联系成统一的整体,形成网络型油料储备的整体配置,缩短油料补给距离,提高补给效率,多方位满足舰艇部队战时油料保障的需要。
三是加快储油设备与设施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作战,舰艇部队单位时间内油料消耗量骤然增大,这对油料合理储备增大了难度。因此,应将计算机、传感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储油设备与设施建设中,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油料数据库,将岸基储油设施的储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根据储油情况变化及时修改,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油料储备情况、油料收发、调运等信息进行全程跟踪,以保证油料储备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舰艇部队油料保障人员及时掌握油料储备的相关动态信息,实现对舰艇部队准确、及时、适量的油料保障。
2.加快油料保障装备建设
一是加快新型岸基油料保障装备建设。为适应现代战争对舰艇部队油料保障快速、高效的要求,应重点发展大型软体油罐和装配式金属油罐,增强机动港和岸滩补给点野战油库的储油能力,从而缩短展开和撤收时间。同时,要加快岸滩油料补给装备建设。主要应加快建立受力状况好、适应多级海况的机动式舰船系泊装置以及海上管线系统;加快研制新型轻便式岸滩油料补给舱,提高其耐高温、高湿、高盐雾等恶劣环境的能力;研制越野机动性能强的岸滩油料补给车组,提高拖带能力和补给速度。此外,岸基运加油装备建设应与新型舰艇发展水平一致,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现有岸基运加油装备的可靠性,提高其运加油效率。
二是加强油料运输补给舰船和装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油料补给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将原有装备加装嵌入式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装置,通过无线和有线数据传输网络,实现油料补给信息和状态的实时传输、自动控制调节等功能,从而提升整个油料补给装备体系的油料补给能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支援舰、综合补给舰和远洋油船等机动性好、补给能力强的运输补给舰船,形成高效的海上油料运输补给保障系统。对现有补给装置以及配套设备器材进行改造升级,并抓紧研制新型海上航行横向补给装置、纵向补给装置以及夜间补给配套设备器材,不断提高不同条件下的海上油料运输补给能力和效率。
三是提高油料保障装备防卫生存能力。要加强油料保障装备的隐蔽性。通过使用先进的隐身涂料,使油料保障装备避免遭敌方雷达侦查,降低装备遭敌打击概率。在设计建造新型油料运输补给舰船时,可通过对新型油料运输补给舰船加装舰载防卫武器及电子战装置,使其具备对空、对舰、对潜和反侦察的全面防卫性能,从而提高其防卫生存能力。
3.加强海上油料补给能力建设
一是改进海上油料补给方式。应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对传统的海上油料运输补给方式进行改进。将现行的粗放型油料运输补给改变为精确型补给,将单一油料运输补给改变为立体综合的全方位运输补给,将定点补给改变为机动运输补给;同时,可采用新型测距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油料的夜间航行补给,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波浪补偿等技术,实现舰艇航行中的并靠补给,提升舰艇编队在复杂海战环境下的油料补给能力。
二是加强海上机动油料保障力量建设。建立综合配套的机动油料保障力量,对机动油料保障力量的人员构成、装备配备、物资储备等进行优化配置,使人员、装备均能发挥最大效能,真正具备机动油料保障所需的快速反应能力、敏捷机动能力、独立保障能力和海战生存能力。同时,要加强机动油料保障力量的训练,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作战机动油料保障要求,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突出海上伴随保障和定点保障,努力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提高机动油料保障力量的快速反应、紧急出动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海上机动油料保障力量专业模块建设,抓紧研究制定海上油料保障预案和建设规划以及管理规定,完善舰艇航行横向、纵向、垂直补给方案和规范。
三是加大动员和征用民船力度。首先,要完善民船动员体制和各种法规,设立专门的民力动员法制建设机构,加强民力动员法制建设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配套的后勤动员立法规划,从而更规范有效地利用民力推动海上油料补给的发展。其次,要健全民船平时改装和战时征用改装预案。战时民船的改装应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改装方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使之途径广、覆盖面大,切实成为比较成熟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储备。此外,还应增加民船的军用油料补给技术要求,在民船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提高军用油料补给技术水平,以保证适于军用的民船留有改装潜力,使战时改装量大幅减少,加快改装速度,有效提高战时应急动员效率,提升海上油料补给能力。
4.加快战时油料保障决策水平提升
一是改进油料保障决策模式和方法。首先,要加强人机决策的互动性。油料保障决策人员应从战场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对各种油料保障方案进行必要的筛选和优化,根据决策时机、环境条件的变化改进决策模式及手段方法,提高决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人机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适应战场环境的非线性变化。其次,要加强油料保障决策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应根据参战舰种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编配油料保障决策人员,围绕决策的情报、谋划、决断、执行等环节流程,设置相应的有机联系的工作组织,保证决策组织的精干和实用。此外,要灵活运用决策方法。在进行油料保障决策时,应坚持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相结合,定量决策与定性决策相结合。例如在进行作战准备阶段油料保障决策时,通常应采用集中统一的决策方法,按程序实施集体决策;而在进行作战阶段油料保障决策时,由于时间紧迫,可简化程序,突出重点,运用分散简约的决策方法,提高油料保障决策的时效性。
二是加快油料保障决策信息化建设。舰艇部队油料保障应依托舰艇部队综合集成、指挥自动化系统及数据链建设,实现与后勤指挥以及作战指挥的信息集成。按照在储、在运和在用油料的分类,将自动识别、运输网络、油料资源等信息进行综合集成,并将其与海上保障编队、作战编队、岸基指挥机构之间相连,实现作战信息与油料保障信息的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提高油料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高效顺畅的数据链路,把保障对象、保障实体、指挥管理机构有机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保障体系。通过引入自动识别、探测等先进技术,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和管理油料数据信息,对油料保障的静态和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跟踪,掌握“人员流”和“物资流”的动态情况,使油料保障决策部门能按照舰艇部队位置,油料需求种类、数量,灵活准确地调度油料保障资源与力量,从而保证油料保障决策的可靠性。
三是提高油料保障决策者综合素质。要提升培训起点,加大油料保障决策者相关素质的培训力度。增强油料保障决策者运用相关技术进行油料保障决策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改进培训手段,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油料保障决策者决策水平。同时,要完善油料保障决策者知识结构。在知识军事形态下,油料保障决策者必须是懂技术、精战术、会管理的开拓型、复合式、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对油料保障决策者来说,在精通油料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在武器装备、计算机、心理素质、宏观驾驭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自己具备“专业保障能精通、战术意图能领会、武器装备能熟知、紧急情况能处理、决策系统能操作、决策方案能凑效”的舰艇部队作战油料保障决策所需的综合素质。
[1]周庆忠.军队油料勤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351~353
[2]许勇.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指挥决策探要.国防大学学报.200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