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成本及物流成本问题探讨
2013-01-30王之泰
王 之 泰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市101149)
一、中央提出了降低流通成本的要求
2012 年下半年,有关流通的重要文件密集出台,政府颁布了两个关于流通业的重要文件:《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然而,对我们搞物流的人来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2 年底召开的会议尤其令我们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次会议上不仅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议题,而且把降低流通成本这样具体到流通方面的经济议题提了出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文件明确提出了降低流通成本的要求,充分反映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严重性和严肃性,说明降低流通成本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
降低流通成本是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关系到我国的发展。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曾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召开了一次论坛,笔者也看到了一些关于降低流通成本的论述,但在这里不打算全面研究这个问题,只是对其中一些问题作个探讨。
降低流通成本问题在我国经济界和社会上有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即认为这是商业领域的事情,而商务部就是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单位。这个问题提出后,商务部系统以及与流通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确实反应非常强烈,非常积极,而其他领域的重视程度则相差甚远,物流领域就是如此。降低流通成本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重要议题,这本身就说明其不是一个部门系统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全局相关的大问题,在贯彻降低流通成本的工作中我们特别需要这种全局性的认识。笔者同意网络上的一个说法:单靠商务部一家,很难推动39 号文件的落实。笔者认为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流通成本中商流是小头,物流是大头,而商务部不管也管不了物流。
二、一个新的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流通成本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概念,从概念到内涵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流通成本的概念。因此,对于学术界和经济界来讲,可以说这还是一个新的议题。笔者在此不打算全面研究这个理论和学术的问题,但由于这是现实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只是按照能够被社会各群体所接受的一般的认识来看待流通和流通成本问题:流通对资本的耗费以及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导致了商品价值的增加,这就是成本的付出。
对于流通,一般的解释是商品或产品从生产领域到再生产或者消费领域的所有权和实物的转移过程,而流通成本则是在流通过程中耗费的总和。商品的流通包括商流与物流两种不同性质的运行,商流解决的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解决的是商品实体的转移,两者既强相关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流通是“四流合一”,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种“流”的总和或总称。但实际上,如果把信息流和资金流看成商流与物流必然存在的内涵物,那么最本质的存在就只有商流、物流两种不同性质的“流”,笔者并不赞同“四流合一”的提法。
所以,如果要对流通的结构和构成作一个分析的话,可以作这样大的区分:流通是由商流、物流构成的一个总体。如果进一步追寻它们的构成方式,它们可以仅仅是物流或商流两种极端的状态,可以是其有机的融合,也可以是相关但独立的运行。但是,其经常存在的状态是混杂为一体的,很难进行清晰区分。这种复杂的状态也正是流通成本所面对的状态。
三、流通成本的构成
要谈流通成本,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流通成本的构成。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流通成本的构成:
1. 从流通的结构和构成角度。流通成本由商流成本和物流成本构成,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流通成本,就必须分析并掌握同一个流通过程的商流成本和物流成本。
商流是由商品所有权转移引起的所有商务交易活动,商流活动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商品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市场,买方和卖方进行市场调查和需求调查,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和掌握商品和商业信息,通过需求调查了解和掌握需求信息与需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购买或销售决策,再经过双方或多方谈判达成交易,最后履行交易,从而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这个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付出就构成了商流的成本。
商流领域的成本消耗若干年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出现,商流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流通中商流成本及其在流通成本中的比重也出现同样的下降趋势。
商流成本比较简单而且清晰,但物流成本就不是如此了。由于物流活动的复杂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是有困难的。物流成本不仅在我国,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被研究得特别清楚,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由于在流通成本中,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商流成本,因此有资料介绍说,“流通成本这一问题在欧美其实几乎等同于物流成本问题了”。
在成本变化趋势方面,与商流相反,物流领域的成本消耗却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和一定的增长趋势。物流技术进步的成效之一当然是物流成本的降低,但在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中,远程甚至世界性的商流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需要实实在在的物流来实现,当然会增加物流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付出。因此,物流成本的增加特别是物流成本在流通成本中比重的增加也是一个趋势性的问题。
2. 从成本的本质角度。成本的本质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流通成本的本质是在流通过程中,为实现流通所付出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两种劳动带来了商品价值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流通成本的增加。所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流通成本最本质的构成。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付出,在商流领域和物流领域是有差别的。具体而言,商流领域活劳动付出的比重较大而物化劳动付出的比重较低;物流领域虽然曾经是活劳动集中的大领域,但随着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作用的越来越大,物化劳动付出的比重越来越高。
3. 从不同层次的角度。我们观察流通成本的构成,可以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实际上又是两种不同的角度:宏观是从总体统计的角度来观察,微观是从最基础、具体核算的角度来观察。
(1)宏观的流通成本。由两大部分构成:宏观商流成本和宏观物流成本。宏观商流成本包括宏观商流以及与商流相关的资金流、信息流成本和管理成本;宏观物流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以及与物流相关、由物流引发的资金流、信息流成本和管理成本。
(2)微观的流通成本。商品价值之外的成本,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商业交易的各种成本,具体而言就是商业交易行为中发生的劳动与资本的耗费;另一部分是物流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是物流行为中发生的劳动与资本的耗费,物流行为具体而言是搬运、运输、保管储存、包装分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回收等行为,当然还包括由这些行为引发的资金流、信息流成本及管理成本。
四、特别关注流通成本中的物流成本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商流成本,流通成本问题在欧美其实几乎等同于物流成本问题。但是,在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核算时,我们应当明确,物流成本虽然是流通成本的大头,但绝对不是全部。一般情况下,在不需要精确的认知时,可以简化地处理这个问题,即以物流成本估算流通成本。所以,在讨论流通成本问题时,如果不重视物流成本问题,就会陷入空谈,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总之,无论何种情况下,流通成本问题都会指向物流成本问题,因此物流成本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物流领域有两个著名的理论:“黑大陆”理论和“物流冰山”理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成本而言的。
美国著名学者德鲁克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大陆”。“黑大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俗话:“两眼一抹黑”,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成本而言的。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把物流成本的状况比做“物流冰山”,就是专门针对物流成本而言的,我们能够看到的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不过是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其大部分是沉在水面之下的,我们看不到,更难以掌控。我们现在能够了解和掌控的物流成本,远远不足以反映其实际的成本状态。
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技术进步与管理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流通成本,在对流通成本的了解方面,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过去更为深刻的了解,实际上现在的“黑大陆”已经不是“两眼一抹黑”的程度了。但是,以物流成本为主体的过高的流通成本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黑大陆”和“物流冰山”依然存在,仍然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有人提出,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宏观物流成本已经有了一个通行的计算方法,我国有关部门的研究也主张采用通行的办法,由此认为我们对物流成本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笔者对此是不同意的。为什么不同意呢?其原因在于,所谓通行的计算方法也只不过针对物流成本的一部分,是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将宏观物流成本分为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三部分,我国有关部门在进行专题研究之后,基本上也是采用了这个办法。这种国际通行的方法自然有它的道理和采用价值,采用这种通行办法之后,就可以建立一种比较体系: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相同运行过程不同时间的比较,不同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比较。2010 年我国的一项调查确认,我国物流总费用(可以看成是宏观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左右(最近发布的数字是17.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的令人吃惊的这个数据,就是基于这种国际通行方法计算得出的。
这个数据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以及制度性的安排,笔者是不能完全认同的,因为这么大的一个数据并没有反映宏观物流成本的全貌。应该说,这只是宏观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尽管它可能是主体部分。要全面认识物流成本,仅仅计算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三个部分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很多成本项目不可能都纳入到这三个项目之中。不要说包括复杂生产过程的整个物流成本,即使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也没有被完全包含进来。所以,如果我们要全面认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仅仅依靠这个数据是不够的。
五、我国物流的体制性成本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体制和制度状况,当然也有不同的体制性成本,作者对此不打算全面介入探讨,但对于我国物流领域存在的一项特殊的体制性成本还是需要讨论一番的,这就是物流领域高额收费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曾经选择目前我国最长的直达运输线路之一——广东、辽宁线路,并跟随货车司机进行了三天两夜的体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过路过桥费大幅度提高了物流成本,运费中至少有1/3 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了。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公益性之外的路桥业是一个暴利性行业,其利润状况甚至超过了石油、证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有3/4 的收费公路在中国。要知道,过路过桥费还只是这些部门取费办法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由于这种成本并不具备广泛的世界可比性,从而成为我国特殊的体制性成本,本文对成本的研究也主要指向这种体制性成本。
我们亲身经历过也经常会看见有媒体报道我国物流领域超限、超载的问题,其实就是这种不正常体制成本压力导致的后果。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物流业,通过超限、超载来摊薄成本,保持并增加赢利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的。其不良后果非常严重,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身伤害、车辆故障、货物损失,已经成为我们熟知的现象。
六、寄希望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几年前,我国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一。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中,物流业是其中唯一的服务业,其他都是传统或新兴的生产性行业。规划发布三年多以来,我们看到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新局面的出现,特别是总量的增长。但是,还有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寄希望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成本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物流成本占流通成本主体的现代流通而言,把管理主要放在商流方面,仍然保持商业大部制,而商务部不管物流,这样的管理体制是不合适的。
物流业需要建立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效的管理体制,需要一种能够对物流这种跨越性的大系统实施有效管理的体制。探索有效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形式,特别是要有明确的、权威的、体制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对物流实施有效的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状态,构筑物流业发展的体制平台。在经济运行成本方面,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和成就就是降低体制性成本,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把庞大的物流系统纳入到管理状态,只有如此,才能规范物流的运行成本,降低物流的体制性成本,保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全面落实。根据我国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物流领域的“大部制”应当是我们选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