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群体极化的信息学解释

2013-01-30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7期
关键词:极化网民观点

肖 金

1.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武警8622部队,辽宁葫芦岛 125000

网络群体极化的信息学解释

肖 金1,2

1.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武警8622部队,辽宁葫芦岛 125000

本文试图从信息学的视角对网络群体极化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如何更好的规避或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建议。

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极化;信息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及网络活动的频繁,对网络群体极化问题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各个学科各个视角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信息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1 概念的引入

群体极化一词首先是由传媒学者James Stoner提出的,他认为假设群体中原已存在某种具有倾向性的观点,该观点通过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其倾向性得到加强,进而向着更加极端的方向移动。使保守的观点更保守,激进的观点更激进[1]。近来网络上陆续出现如 “宜黄强拆事件”、“宝马撞人案”、“药家鑫”等事件,学者Sara Kiesler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是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同样在网络上也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2]。本文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为网络环境下,网民就某一问题通过聊天,留言,评论等互动方式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集体倾向性的观点的现象。正如上述所列举的案例,由最初的网络意见领袖提出之后,很多网民通过在网上留言,评论等互动方式发表观点,大家观点一致,给予了大声说出自己观点的勇气,于是网络上出现了观点集体倾向性的现象,引发了现实生活中对该事件的关注及回应,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并作用于现实生活。

2 现有研究回顾

目前心理学领域、管理学及经济学领域、新闻与传媒界、行政与法律界、政治学领域等均进行过关于群体极化的研究,但未形成理论体系,而是各研究者根据研究兴趣以某一视角进行研究。如心理学领域主要从个体在集体中的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主要分析网民在网络上的哪些心理特点促成了其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管理学及经济学领域通过群体极化分析金融市场走势问题,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如何作用于群体极化现象。有学者指出关于群体极化的研究56%来自新闻与传媒界的研究[3]。行政与法律界的学者从法律的视角反思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背后隐藏的侵权行为。政治学领域对网络群体极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者们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提出网络群体极化问题的规避或利用策略。

3 信息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分析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网络上的一种群体极化现象,而根据网络的特点可知,这种群体极化现象能够形成主要靠网民间信息的流通、交流形成的群体极化现象,故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要从其最本质的信息学的视角去分析。

3.1 网络信息的低门栏与传播广泛性为网络群体极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前提是先要有某一事件对网民进行刺激,通过事件发起者对该事件的评论,引发网民内心的共鸣,于是网民开始通过聊天、留言、评论等互动方式参与到对该事件的讨论及点评中来,最后通过相互作用形成集体倾向性的观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便随之产生。

根据“用户的信息心理-行为”理论[4]可知,信息用户有许多潜在的信息需求其本身并未意识到,直到信息通过某种形式对用户产生刺激之时这种需求的意识才被唤醒,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这种刺激就是意见领袖针对某一事件所发表的报道或评论,而网络的低门栏特性使得许多草根阶级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更加促进了这一刺激的形成。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会有许多网民阅读到该信息,接受到该信息带来的刺激,这种刺激将唤起网民即信息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通过阅读其他网民的留言及评论信息用户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信息需求,进而产生信息需求的表达愿望,尤其是在发现与自身潜在信息意识相同的观点之后,更加强烈的想表达自身的观点,于是信息用户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需求的唤起、认识、表达三个阶段后,会产生相应的信息行为,即参与到对该事件的互动中,只有当一定数量的网民参与并发表观点进行互动,才能形成群体性的倾向性观点,出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可见网络信息的低门栏与传播的广泛性为群体极化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2 网络信息信源的不可追溯性及信道的多样性为网络群体极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离不开信息的生成、信息的传播及信息的获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许多信息在形成之后如若要追溯该信息的信源,一般只能追溯到发布该信息的计算机的IP地址,并不能锁定某一具体的行为人。这样就规避了现实生活中能够追寻到信源的问题,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敢想而不敢言的问题,便可在网络上大胆发表言论。而其所发表的帖子如若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共识,广大网民便义务的充当信道来转载该贴进行分散式大范围的传播该信息,于是在网络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将是现实生活中信息传播速度的若干倍,当信息被各个信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之后,会被信息接受者所获取,而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接收到了部分作为信道的网民对该事件的留言及评论,了解目前大家对其的态度。发帖的网民充当的信源的角色,只是转载的网民充当的是信道的角色,既评论又转载的网民既充当信道的角色又充当信息接受者及加工者的角色,不停地有网民就该事件发表观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性,使网民更愿意参与到类似观点的谈论中,来获得对自身观点的认可,同时获得其他网民的认同,于是这种选择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如果网络信息信源没有不可追溯性相信很多网民将会因为惧怕承担后果而不敢大胆说出其观点,如果不是网络信息信源的不可追溯性,相信很多网民便不会充当信道角色为信息的传播贡献力量,如果信息得不得广泛的传播将不会有大量的网民参与其讨论,那么也就不能构成群体,又何来的网络群体极化呢。可见网络信息信源的不可追溯性及信道的多样性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3.3 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助长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及能量资源被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能源。信息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及能量资源其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及可再生性,不因被使用而减少。网络信息的最大特性就是共享性,正是这种共享性促进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如“副县长女儿炫富案”“我爸是李刚”等案件,若不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共享性,如何能被广大网友发现并声讨,如若该案件的信息没有被共享,也许不会引起相应部门的高度重视,案件的结果也就不一定会走向何处。许多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都是涉官、涉腐、涉富、涉及公平正义及伦理道德等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5]。这些问题,在通过网络信息的共享之后,才能引起大众广泛参与的兴趣与决心,才能引发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关注与反思。

目前信息寻租现象时有发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所谓的知情人将事件发布到网上,便由网络信息共享带来了阳光,网民通过聊天、留言或评论等互动方式,为该事件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致使相关人士不敢有大动作,大大降低了信息寻租发生的几率,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一样,许多网民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法不责众的心理,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集结网络上的成员在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等行为,反而引发了社会的不安,所以对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要合理利用,规避其不利影响,开发其对社会的有利之处。

4 如何规避及利用网络群体极化行为

4.1 加强网络监管,规避网络群体极化引发的网络暴力

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主要是由于网络为群体极化提供了形成的温床,网络的匿名制及自主选择信息性等,可以迅速集结分布在各地的网民,是网络群体极化由网络世界延伸为现实世界的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等侵权行为,造成突发事件。为规避网络群体极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对那些网民相约集体活动事件进行监控,防止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对现实生活社会稳定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及社会环境,避免群体极化所带来的网络暴力及突发事件。

4.2 打破沉默的螺旋,引导网络群体极化的正确方向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网络的回音壁式效应,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时受自身被肯定及被认同的心理需求的影响,当发现自身的观点与大多数的观点相同时,便会大胆发表自身观点,而当发现自身观点与大多数观点相悖时,恐于被话语围攻等不良影响,不敢发表自身的观点,于是沉默的一方更加的沉默,另一方发表观点更加热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沉默的螺旋式过程。群体的观点便朝着一方倾斜。为了避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或者引导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要有相应的第三方来打破沉默的螺旋,大胆发表自身的所谓的“另类观点”,并对自身观点进行有效论证,以此来刺激那些沉默一方的潜在信息需求,并产生相应的信息行为,发表自身观点,产生不一样的声音,避免观点朝着一方倾斜。或者是由相应的人员充当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发表正确的言论及观点,引导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使网络群体极化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向为大众谋福利的方面努力。

4.3 培养网民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群体极化程度取决于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及网络道德意识的强弱。当所有网民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参与事件的探讨及评论等互动过程时,所产生的观点也不会过于极端,至少不会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相反还有可能因为广大负责任的网民的网上运动完善现有体制,为百姓谋福利。然而现在很多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强,观点不够稳定,容易受网络意见领袖的左右,在群体中有时处于无意识,随大流的状态,而同时还有部分网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看热闹心态,肆意将情绪发泄到网上,同时传染给他人,造成了网络群体极化的不良后果,而如果能够提升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及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我相信网络群体极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将会大大减少,反而会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及网民的高度负责的态度、超强的网络道德意识而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成为我国公民与国家的有效沟通工具。

4.4 实现网络账号与身份验证信息的绑定

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几率高于现实生活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可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网上的信息的发起具有匿名性,使网民容易产生不需要负责任的心理,信源也好,信道也好,信息接收者也好,当所有网络账号均与本人身份验证信息相绑定时,某一事件发生之后,可以根据身份验证信息的绑定找到该事件是由谁发起,哪些人参与并发表了什么观点,全都清清楚楚的时候,那么网络世界将是同现实世界一样的真实,同时却比现实世界沟通方便、快速,不受物理距离的限制。这样当某一热门的网络事件发生,相关部门或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并给出权威的解释,即避免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现实社会不安定的影响,也提升了我国网民或者说我国公民的知情权。

5 结语

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是把双刃剑,只要加以合理利用,相信会扬长避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1]陶文昭.互联网群体极化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9):9-12

[2]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戴建华,杭家蓓.国内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1(11):1747-1750

[4]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李铁锤,李和平.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解释学分析[J].传媒观察,2012(9):26-27

The analysis of 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Xiao Jin1,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2.Chinese Armed Police Force 8622,Huludao,Liaoning 125000,China

This paper try to analysis 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 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gave advice about how to avoid or use 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

group polarization;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information

10.3969/j.issn.1001-8972.2013.07.041

猜你喜欢

极化网民观点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观点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