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多维度研究*
——评陈仕龙《社会主义研究文选》

2013-01-30陈兆德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科学理论

陈兆德

社会主义是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社会主义制度的综合概念。它来源于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同志的”,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期望实现集体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最早起源于16世纪,不过当时尚未有人正式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社会主义”这个词最早见诸于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安尼的《驳社会主义》一文,但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上帝安排和自然界继承下来的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与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使用这个词的含义是不同的。以后“社会主义”一词又出现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于1842年和1843年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的概念,并在后来的著作中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理论,为同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他们又把自己创立的学说称作“科学社会主义”。马恩在使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时,常常将它与“共产主义”作为同义语,而且在不同的场合赋予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二是指运动(实践),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三是指思想(理论),即指导这个伟大实践,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做论证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516年发表《乌托邦》至今已有496年,从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至今也已有164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实践),从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至今已有165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至今已95年,如从1936年苏联宣布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苏联解体后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至今在世界上已有76年的历史。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就应全面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运动(实践)和社会制度。

一要致力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研究。就是要系统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发展趋势,要弄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形形色色的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和区别。众所周知,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不断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暴露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取19世纪上半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指导世界革命进程的一般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建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等一系列理论,回答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等问题,从而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明了解放全人类的方向和道路。社会主义发展史表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以来,先后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践相结合,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世界上还曾出现过许多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如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就出现过魏特林的“平均社会主义”、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英法德国的“封建社会主义”、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拉萨尔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杜林的“特殊普鲁士的社会主义”、伯恩斯坦、考茨基的假社会主义,20世纪30年代出现过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60年代出现了亚非拉的“民族社会主义”,近半个世纪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又盛行于北欧与西欧,这些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一定的人群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既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又要研究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既要纵向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又要横向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并在研究、比较、鉴别中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二要致力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研究。就是要研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是要研究如何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这是从根本条件而言的。由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因此需要具备许多具体的条件。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看,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从社会改造看,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条件;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看,第一步是夺取政权,使自己从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第二步是改造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使自己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第三步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逐步达到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社会产品按需分配,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概括起来说,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有决定新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即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日益尖锐的现代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冲突的充分展开;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战略策略,处理好党派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国际国内广泛的统一战线,等等。这些条件,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准备好了,大量的则需要无产阶级根据客观情况通过主观努力去创造;有的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需要的,有的是在发展进程的某一阶段需要的。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里,无产阶级解放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条件也不一样。说到底,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就是研究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中有近半数国家的执政者宣称自己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其实大部分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结果在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政治风暴的冲击下,这些国家中的绝大多数放弃了社会主义。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许多国家本身就不具备解放无产阶级、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有的国家是因为执政党制定和实行了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选错了实行社会主义的途径和道路。这方面的教训应当牢牢记取。

三要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结构、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社会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度的总称,其中经济制度是社会各种制度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制度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分配制度、交换制度、财税制度、政党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新闻出版制度等等,还有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除了要研究它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其体制、机制的结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还要研究它们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比较其优劣;研究它们是否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研究它们中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发展完善,哪些应当废止,从而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阶段,最主要的是要下决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否则,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难以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难以确保,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坚持。

陈仕龙教授是我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和研究的著名专家,在1985年到2011年的27年中,他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140多篇论文和专题报告。最近,他择要选取了其中46篇文章,分成“社会主义宏观研究”、“社会主义中观研究”、“社会主义微观研究”有机统一的三个部分,以《社会主义研究》为书名结集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我作为他的同行,又一次研读了他的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深感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第一,注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他在《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几点思考》、《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关于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几个认识问题》等文章中,不仅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由来发展作了系统论述,对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和优越性、长期性和曲折性作了深刻分析,而且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作了理论概括,具有较强的理论前瞻性。第二,注重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他在《论社会主义低潮及其超越》、《论我党的独创道路及其根本经验》、《开辟“三条道路”干成“三件大事”取得“八大成就”形成“十条经验”》等文章中,既总结了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经验教训,又总结了我国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处于高潮的新鲜经验,并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和苏联的不同历史命运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三,注重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别与两极分化关系研究》、《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政府因素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等文章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尽管这些文章的观点发表于一、二十年前,但其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仍不失其真理性;尽管这是一本文集,但其内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犹如一本理论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值得广大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认真一读。(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原副校长)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