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孔子言论修辞初探

2013-01-29常佩雨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对偶弟子言论

常佩雨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简称“上博简”),是20世纪末出土文献的重要收获。这批文献的出土发表,为研究战国中期前后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可以信据的新材料。陈桐生先生近期提出“七十子后学散文”(即孔子师徒的文章)的概念[1],对于研究上博简等出土文献,颇具参考意义。陈氏将“七十子后学散文”中七十子笔录孔子言行的内容分作四类:一是孔子对众弟子口述礼仪和阐述礼义;二是孔子答弟子问;三是孔子应对时人;四是孔子语录与孔门逸事。[注]陈氏将七十子笔录孔子言行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孔子对众弟子口述礼仪和阐述礼义,这一类内容为七十子所共记。今本《仪礼》、大小戴《礼记》中记载礼仪的篇章以及上博简《昔者君老》、《内豊(礼)》等文章,绝大部分为孔子所述七十子所记。二是孔子答弟子问,这一类内容多由请教的弟子记载。如《大戴礼记·五帝德》出于宰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上博简《相邦之道》出于子贡,《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出于子张,《大戴礼记·主言》、《礼记·曾子问》出于曾参,《礼记·礼运》出于子游,《礼记孔子闲居》(上博简《民之父母》与之内容略同)出于子夏,上博简《中(仲)弓》出于仲弓,上博简《子羔》出于子羔,上博简《君子为礼》出于颜回。上博简《弟子问》杂录孔子与宰予、颜回对话以及颜回与子路、子羽与子贡的对答,可能是集纂众多弟子记录材料而编成的。三是孔子应对时人,这一类内容多为从游的亲历弟子所记,而未署记录者姓名。文章多见于大小戴《礼记》、《论语》和上博简,如《大戴礼记》中的《哀公问五义》以及被称为“孔子三朝记”的一组文章:《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闲》,《礼记》中的《哀公问》(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内容相同)、《儒行》,上博简《鲁邦大旱》、《季庚(康)子问于孔子》等。四是孔子语录及孔门逸事,这一类文章的原始材料当为孔门众弟子所记,后由某位孔门后学集纂而成。如《礼记·檀弓》上下篇中记载的孔子师徒几十个礼学故事,大小戴《礼记》中那些只有“子曰”、“孔子曰”而未出现弟子姓名的篇章(见陈桐生《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4-165页)。本文讨论的“上博简孔子言论”,大体属于陈氏所划分的第二、三类中的部分文献,即上博简所保存的,孔子答弟子问及孔子应对时人的文章(语言标志是“孔子曰”、“子曰”、“夫子曰”、“闻之曰”等),包括以下各篇: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缁衣》,上博简(二)《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上博简(三)《中(仲)弓》,上博简(四)《相邦之道》,上博简(五)《季庚(康)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上博简(六)《孔子见季桓子》,上博简(八)《颜渊问于孔子》,等等。

上博简保存的孔子言论,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现仅对上博简孔子言论的修辞使用(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诘、重言、警句等典型修辞手法)试作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易·系辞上·乾》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把修辞看作是建功立业的基本手段,认为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2]言辞与国家之乱息息相关。先秦人们强调“慎言”,如《诗·小雅·巷伯》云:“慎而言也。”孔子也强调“慎于言”(《论语·学而》),认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然而,“慎言”并非反对修辞。上博简孔子言论虽为儒家学术论文,却随处可见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

一、多种比喻交相辉映

比喻是上博简孔子言论文献常用的修辞方式,所用比喻新奇生动,形象贴切,不落俗套,充分表现了孔子及其后学驾驭语言的娴熟技能。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云,战国时人的文章“长于讽喻”、“深于比兴”。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明喻即本体、喻体皆出现于言辞中,且两体界限清晰,中间用“象”、“如”、“若”连接;暗喻即“甲是乙”的比喻形式,也即是借助附加、并列、同位等形式把本体、喻体融合在一起,使两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如:

(1)(孔子)曰:诗其犹平门。(上博简一《孔子诗论》)[3][4]542

(2)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索,其出如[紼]。”(上博简一《缁衣》)[4]546

将《诗》直接比作可规范其他诗歌的四方之门,将王言比作细丝与大绳,显然是明喻(后者还带有对偶与对比的意味)。

(3)子贡曰:“否也。吾子若重名其与?若夫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此是哉!若夫毋爱珪璧币帛于山川,毋乃不可。夫山,石以为肤,木以为民,如天不雨,石将焦,木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必待吾名(禜)乎?夫川,水以为肤,鱼以为民,如天不雨,水将涸,鱼将死,其欲雨,或甚于我,或必待乎名(禜)乎?”孔子曰:“于乎!……公岂不饱粱食肉哉也!无如庶民何?”(上博简二《鲁邦大旱》)[4]553

(4)仲尼:“山有崩,川有竭,日月星辰犹差,民亡不有过。贤者毋自惰也。昔三代之明王,有四海之内,犹来(赉)。”(上博简三《中(仲)弓》)[4]563

例3为暗喻,例4则带有类比的意味。比喻使得抽象的事理阐释得清晰可解,增强了论说的力量。

二、夸张扬厉壮彩增色

夸张亦称“增语”、“增文”、“夸饰”、“豪句”等。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云:“壮辞可得喻其真。”[5]徐正英先生译为“夸大的文辞就可以显示它的真相”。是说为了很好地表达事物,作者要故意作言过其实的描写与渲染,给人以深刻印象。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饰方式,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普遍,上博简孔子言论中亦常使用。如:

(5)孔子曰:“三无乎,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君子以此横于天下。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视也,而得气塞于四海矣,此之谓三无。”(上博简二《民之父母》)[4]552

(6)颜渊退,数日不出,[门人/弟子问]之曰:“吾子何其瘠也?”曰:“然,吾亲闻言于夫子,欲行之不能,欲去之不可,吾是以瘠也。”(上博简五《君子为礼》)[4]580

此两节为夸张修辞,前者还是排比;后者简文记载颜渊因听到老师教诲而数日不出,竟因苦闷不能履行老师所讲善言而形体瘦瘠,显然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来表明孔子教诲对弟子影响之巨大,及作为孔门高弟的颜渊履行师道之恳切笃至。

三、对偶工整和谐流畅

对偶即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匀称的句式,表达凝练的内容,充分显示句式整齐的匀称美与韵律的和谐美,便于读者感知、联想、记忆。对偶是语言成熟的表现。

上博简孔子言论使用对偶时,从形式看,包括句子的对偶、句中成分对偶和连续对偶等;从内容即语义关系看,包括正对(起句和对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对偶,语义互为补充)、反对(起句和对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两种。如:

(7)闻之曰:“侃敏而恭逊,教之劝也;温良而忠敬,仁之宗也。”(上博简二《从政乙》)[4]554

(9)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辙。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有言,必闻其声。苟有行]”必见其成。(上博简一《缁衣》)[4]546

(10)闻之曰:“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上博简二《从政甲》)[4]554

此四节皆为对偶,首节又引用了格言。

(11)夫行,顺柔之一日,一日以善立,所学皆终;一日以不善立,所学皆恶。可不慎乎?”(上博简三《中(仲)弓》)[4]564

(12)行〈子〉人子羽问於子赣(贡)曰:“仲尼与吾子产孰贤?”子赣(贡)曰:“夫子治十室之邑亦乐,治万室之邦亦乐,然则壴(矣)”“与禹孰贤?”子赣(贡)曰:“禹治天下之川非以为己名,夫子治诗书□亦以己名,然则贤于禹也。”“与舜……孰贤?”子赣(贡)曰:“舜君天下”(上博简五《君子为礼》)[4]580

此两节分别为复句对偶和句内成分对偶。可以看出,对偶的成功使用,使得上博简孔子言论文字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气势充沛、感情激昂、音节铿锵、变化多端、表意丰富。这些神奇美妙的对偶句式,是先秦散文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韵散结合、多用骈语的散文形式开创了先河。

四、排比使用语势宏大

排比即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叙述事件、阐明道理、表达感情的修辞方法。先秦散文有时比喻中包含着排比,有时对偶句中也包含着排比。这种修辞方式极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论说力量。如:

(13)(闻之曰:)毋暴,毋虐,毋贼,毋贪。不修不武,谓之必成则暴;不教而杀则虐;命无时,事必有期,则贼;为利枉(上博简二《从政甲》)[4]554

(14)孔子曰:“五至乎,物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上博简二《民之父母》)[4]552

此三节皆为排比。末节每三句构成一组,连续五组一气呵成,文气汹涌,如飞瀑直下,气势鹰扬,排比效果尤为突出,有力增强了论证力量。

五、强烈反诘表意鲜明

反诘又称反问,即以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诘构成方式有二:一是否定句(谓语前有否定词)加反问语气,一是肯定句(谓语前无否定词)加反问语气。前者意在肯定,后者意在否定。反诘手法有助于人们更为有力地强调某些观点,更清楚地说明某种道理,更充分地表达某种感情,从而使语言表达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大大增加文章的气势与感染力。如:

(16)子曰:“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上博简一《缁衣》)[4]546

此两节是反诘修辞,前者同时又包含对比意味在内,表现力极强。

反诘修辞是无疑而问,寓答于问。对反诘的恰当使用,往往能够吸引读者(首先是作为听众的孔门弟子)的注意力,大大增强先秦散文的气势与感染力。

六、重言格言踵事增华

重言即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表达效果。重言的语句内容层层递进,说理步步深入,能够深刻揭示事物之间内部的逻辑联系,阐述道理清晰而有感染力。格言即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简短语句。格言警句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思想深刻丰富,表达生动传神,韵致含蓄隽永,许多还流传至今,启人深思。

上博简孔子言论中使用的重言如:

为了强调延陵季子(季札)为知礼之人,为天所助,孔子使用了重言“前(延)陵季子,亓(其)天民也(乎)”,并带有反诘语气。上博简重言语句的使用,使得散文内容层层递进,说理步步深入,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说理、达意明白且具有感染力。上博简孔子言论中引用格言警句者,如:

(19)(孔子曰:)是故君子玉其言而展其行,敬成其德以临民,民望其道而服焉。此之谓仁之以德。且管仲有言曰:“君子恭则遂,骄则侮。备言多难。”(上博简五《季庚(康)子问于孔子》)[4]578

(20)孔子曰:丘闻之孟者吴曰:“夫著书,以书君子之德也。”(上博简五《季庚(康)子问于孔子》)[4]578

(21)(孔子曰:)丘也闻臧文仲有言曰:“君子强则遗,威则民不道……”(上博简五《季庚(康)子问于孔子》)[4]578

此三节为引用前贤管仲、孟者吴、臧文仲的名言警句进行说理,增强了论证力量。《论语》中孔子明白引用前代之“言”者至少有6处[注]分别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路》)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子路》)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筮。”(《子路》)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见: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5-216页。, 均与上下文融合无间。可见,儒家历来重视先代重言、格言、警句等语言资料的运用与传播,其言语活动,也不断创造出新的重言、格言、警句来,从而促进文学语言的发展。

要之,上博简孔子言论大量使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诘、重言、警句等修辞手段,并常见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例子,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说服力,也提升了先秦散文的艺术品格。上博简孔子言论,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散文作品。

[参 考 文 献]

[1] 陈桐生.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08.

[2]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9.

[3] 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76.

[4] 刘信芳.楚简帛通假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刘勰.文心雕龙[M].徐正英,罗家湘,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49.

[6]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一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775-777.

猜你喜欢

对偶弟子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弟子规
弟子规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对偶Brunn-Minkowski不等式的逆
关于Hadamard矩阵的一类三元自对偶码构造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