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地区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3-01-29
浙南地区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一般多在3~4月发生为害,而近两年则从10月下旬即有为害发生,且较难治愈,生产上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先要确诊,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切勿盲目用药。
浙南地区冬季温暖,年最低月平均温度在7℃以上,具有发展越冬大棚蔬菜的自然气候优势。近几年台州院桥,温州瑞安、苍南等地已集中发展大棚越冬番茄近6 666.7 hm2(10万亩),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的发展,连作障碍开始凸现,病害日益严重,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往年该病在浙南地区很少发生,且一般在3~4月(越冬大棚番茄开花、结果的中后期)为害,但近两年却在10~11月(越冬大棚番茄生长前期)即有发生,且为害严重(彩色图版1)。笔者总结了近两年来浙南地区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为其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呈失水状萎蔫(症状有别于青枯病,青枯病是从新叶开始失水萎蔫)(彩色图版2),随着病害的发展,植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萎蔫但不脱落,至最后全株叶片枯萎,整株失水萎蔫,且植株呈暗褐色(彩色图版3)。纵剖茎可见髓部发生病变,病部呈褐色至黑褐色,且有菌脓(彩色图版4),病株茎部长出瘤状突起和不定根(彩色图版5),主根褐化(彩色图版6)。
2 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连作田块、地势较低田块发病较其他田块重;采用白膜进行地膜覆盖较采用黑膜覆盖的田块发病重;采用轮作且轮作为玉米的田块较其他田块发病轻。该病主要依靠带菌土传染,田间借流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3 防治方法
结合浙南地区的栽培习惯,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①合理轮作。浙南地区可根据其气候特点采用水稻—番茄或甜玉米—番茄的轮作方式,既增产增收,又避灾洗盐,从而达到低碳、高效的目的。
②农业防治。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不偏施、过量施用氮肥;深沟高垄种植,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在阴雨天整枝打杈,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深埋或烧毁;采用黑膜覆盖,最好是银黑双色膜覆盖垄面,有利于生长前期降低土温,促进根系生长。田间出现病株要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灌水带动病菌传播。
③药剂防治。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株开始施药。可选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叶枯唑(猛克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3 000倍液,或中生菌素1 000~1 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7~10 d (天)1次,连用3~4次。
细菌性病害一般以防为主,一旦发生,治愈较难,广大菜农要做好农业综合防治工作。发生病害,要先确诊,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勿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