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合作办报的探索
2013-01-28居应兰李春媛
□居应兰 李春媛
(乌蒙新报,贵州 六盘水 553000)
编者按:区域性产业布局的特色,使得中国的报业发展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很难实现大规模扩张。跨地区办报仍然是中国报业的新生事物,虽然已经有数家报社在尝试,但跨地区办报面临政治经济发展限制、资源整合、管理架构、人才团队、经营模式、文化冲突等众多困难。目前已有的模式、方式都不尽相同,效果也参差不齐,当下还没有大家共同认可的“最优模式”。继焦作日报社、鞍山日报报业集团、泉州晚报社等实现跨区域办报之后,六盘水日报社与毕节日报社联合起来,跨六盘水、毕节两大行政区,兴办《乌蒙新报》,创办一年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初显,如今又在准备向黔西南及云南曲靖、昭通等地区延伸,为地市报跨地区办报、跨省际合作又一次积累了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本刊编辑:殷红
2012年底,《乌蒙新报》获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授予的“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成长性十强”称号。这一荣誉的取得,对报社全体员工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创刊一年多来,《乌蒙新报》围绕“调整、改革、创新、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推进跨区域合作,坚持市场化道路,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使办报与经营呈现出互助共为的良好发展态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跨区合作强实力
《乌蒙新报》的前身是六盘水日报社的子报《凉都晚报》。这份报纸自2000年创刊以来,见证并记录了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10年,在为六盘水的发展建设鼓与呼的同时,更为当地的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六盘水人不可或缺的市民报纸。
对此,六盘水报人并未满足,而更多的是忧患意识:《凉都晚报》因受空间和市场的局限,其实力和影响力未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扩展和提升。面对省级都市类报纸的冲击,本地其他媒体的竞争,如果不思进取,求稳怕变,《凉都晚报》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少,甚至将被市场无情淘汰。怎样与时俱进,走出一条新路,把《凉都晚报》做出特色,求得更大发展?他们把目光瞄准近邻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拥有750多万人口,却只有一份党报《毕节日报》。当时的毕节地委主要领导,以及毕节日报社的同仁认为,毕节没有一份非时政报纸,这与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协调,也难以适应毕节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由于报纸刊号的紧缺,他们正在谋求与外地合作办报。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鼓励国有文化集团互相参股,以资源或产权为纽带进行整合重组,在新闻出版等领域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打造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龙头和骨干文化企业”这一改革精神,犹如阵阵东风,吹醒和激发了六盘水日报社、毕节日报社的创新发展思维。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六盘水和毕节两地报人结合实际,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调查和论证,提出了跨区域合作办报的设想,以推进《凉都晚报》突破现有体制,突破地域限制,跨区域发展的新探索。
六盘水、毕节地区同属乌蒙山脉,都是当年红军长征“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重点地区,由《凉都晚报》更名《乌蒙新报》,既基于地域上的定位,更寓意创新、创造、发展的主旨。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贵州省委、两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由《凉都晚报》更名《乌蒙新报》并增加毕节日报社为主办单位的工作顺利进行。经过紧张筹备,2011年11月8日,《乌蒙新报》正式创刊。
紧紧围绕“立足乌蒙,面向全国,贴近民生,服务百姓,有新意、有创意,都市味、生活味比较浓的乌蒙山区的主流媒体”这一定位办报,每天出版32版以上,容量是原《凉都晚报》的两倍以上,内容更丰富多彩,更贴近平民百姓,可读性更强,《乌蒙新报》一面世就紧紧吸引了百姓眼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两地内聚人心、外塑品牌的重要力量,更成为乌蒙山区域整合,团结协作的全新载体。
在办报人员上,除了原《凉都晚报》员工外,六盘水、毕节两地报业集团皆派出精兵强将参与新闻采编和广告发行等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广招采编经营人员20余人。采编经营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乌蒙新报》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生力量。
在发行和广告经营上,《乌蒙新报》2012年的发行份额接近3万份,大大突破了原《凉都晚报》的发行份额。在广告经营方面,两地积极主动培育市场,确保了正常的办报经费。
《乌蒙新报》是《凉都晚报》的华丽转身。由两家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边远民族地区联合办报,使两地的新闻、人力、财力等资源得到整合增强,有利于报纸做强做大,增强发展后劲。《乌蒙新报》这种在革命老区、多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跨区域发展、壮大传媒文化产业,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为边远地区群众提供全方位新闻、文化服务的方式,与众多“扎堆”大城市、中心城市的都市报相比,不仅在全国地市报中是一个创举,而且在中国新闻界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转企改制增活力
在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乌蒙新报》注定要成为改革的弄潮儿。2012年2月,新的历史机遇再次将《乌蒙新报》推到改革的前沿。2月8日,贵州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贵州省将《乌蒙新报》纳入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先行先试的几家报刊之一。
按照中央、贵州省转企改制有关精神,六盘水日报传媒集团、毕节日报传媒集团分别按51:49的比例共投入400万元,组建六盘水乌蒙新报有限责任公司,将《乌蒙新报》转制为企业法人,成立了六盘水乌蒙新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选举产生了公司首届首次董事会成员,选举产生了公司首届首次监事会成员。首届首次董事会和首届首次监事会,分别选举产生了董事长和监事长。聘任了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在六盘水、毕节各成立一个采编经营中心。之后,清产核资、核销事业身份、与全体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等工作依次进行。
在贵州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六盘水乌蒙新报有限责任公司各项改革工作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省验收,成为贵州省率先完成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社。
转企改制为六盘水乌蒙新报有限责任公司带来了活力。该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调整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加强内部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在经营管理模式上,针对《乌蒙新报》六盘水、毕节采编经营中心距离远、难统管的特点,对《乌蒙新报》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运作。“统”:对整张报纸的采编进行统筹;“分”:对各个采编经营中心实行自主营运、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对各采编经营中心的经营目标是:第一年、第二年持平,第三年开始盈利。各采编经营中心把各自区域的新闻采编、印刷及广告、发行等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这一运作方式既能使管理难度减少,又能极大地调动两地采编经营中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两地采编经营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在收入分配机制上,实行绩效工资制。采取部门负责人和普通员工基础工资相同,其余为绩效工资,鼓励多劳多得,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制之前,员工工资基本是大锅饭,同一级别的员工不管工作量大小、干何种工作,基本都是一个水平,不同级别之间,有差距,但在中下层面,差别也不大。改制之后,公司结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新的考核办法,绩效工资所占比例提高到60%左右,最多的占到90%。算下来,工资普遍比以前高了,特别是采编工作人员,如果干活卖力,质优量大,收入甚至能达到以前的两三倍。
稳步前行有动力
《乌蒙新报》诞生,受到六盘水和毕节两地干部群众的关爱和重视,把她看作是两地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晶,是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象征。
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时任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乌蒙新报·试刊号》,兴奋无比,欣然写下:“《乌蒙新报》问世,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结果;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晶;是毕节与六盘水打破地域行政界限,破除封闭陋习,走联合双赢发展道路的排头兵。毕节的广大干部都应向两地的报人学习。今天,读了《乌蒙新报》试刊,倍感亲切,倍感欣慰,倍受鼓舞。虽然是试刊,但从内容到版式等,都令人耳目一新,我非常喜爱,相信广大群众也会对它爱不释手,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衷心祝福,希望《乌蒙新报》后来居上,越办越好,成为乌蒙大地上的‘奇葩’。”
刚刚履新的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为《乌蒙新报·创刊号》题词:“做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者,做文化发展繁荣的先行者,做党的新闻方针的模范执行者。”他说,《乌蒙新报》的创办不简单,要花大力气,创新思路才办得成。我们相信,随着两地的经济发展,这份报纸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同样,我们也可以相信《乌蒙新报》也会给两地读者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乌蒙新报》成为了两地的经济参考、时政互动、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平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丁龙评论说,《乌蒙新报》的内容丰富,更多体现了乌蒙山区的民族特色,大量的服务性新闻报道,使报纸成为了区域性发展进程的见证和信息传播的工具。创刊以来,《乌蒙新报》立足六盘水和毕节两地,放眼整个“大乌蒙”区域,以正确导向作灵魂,以民生新闻为脊梁,将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当两翼,用本土原创新闻作支撑,使报纸深深植根于乌蒙山区的人文历史土壤里,寓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一年间,《乌蒙新报》讴歌真善美、唱响主旋律,《来自乌蒙山区的五名毕节儿女感动中华》、《寻访六盘水籍的抗战老兵》、《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等诸多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一年间,《乌蒙新报》创办了城市、文化、教育、健康、时尚5个周刊,深入开发两地文化资源,将新闻与人文、科技、生活等广泛融合,用《凉都经济中轴线》、《嫁妆,演绎不同时代的别样风情》等,让读者了解历史变迁,见证时代发展,提升文化品位。
一年间,《乌蒙新报》以《28位政协委员15件提案并案呼吁破解毕节之堵——一个并案背后的故事》、《六盘水市数百名肉商联手集资,售价“向平价肉直销点看齐”——“冲价风波”让肉价平均降了4元》等深度报道,反映民生民意,促成热点降温,矛盾化解。
一年的辛勤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长,任务更为艰巨。但我们相信,随着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战略的实施,贵州乃至乌蒙山区将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尤其是(国发[2012]2号文件)中确立的“毕水兴”能源富集区和特色经济带的战略推进,必将为《乌蒙新报》及六盘水乌蒙新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更加广阔的报道空间和广告市场,呈现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在未来的实践中,《乌蒙新报》拟在乌蒙山区核心区域内的各地市建立分支机构,推进文化融合,进一步延长服务半径,扩大报纸的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使《乌蒙新报》覆盖毕节、六盘水、黔西南及云南曲靖、昭通等地,把该报办成跨地区、跨省际的非时政类报纸合作办报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