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2013-01-28甘志春
甘志春
(湖南省沅江市环境保护局湖南沅江 413000)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甘志春
(湖南省沅江市环境保护局湖南沅江 413000)
洞庭湖区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湖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物种濒危、自然灾害频发、土壤潜育化加重,湿地环境破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湖区的对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期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对策
引言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
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③在农业源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两岸的耕地都是农业用地,据不完全统计接近70万公顷,这些耕地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农药和生物激素,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文献记载洞庭湖湖区两岸的化肥年均施用量为169.9万t,农药年均施用量为1.8万t,这些没有被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湖泊。特别是磷肥的大量使用,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大大地加重了湖泊水体的污染。
总之,洞庭湖湖区中西洞庭湖、中洞庭湖和三子湖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次之。其中,西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为中营养和贫中营养混合型,南洞庭湖为中富营养和中营养与混合型。洞庭湖区水质从水质分类来说:TN和TP水质为IV类,总大肠菌群水质为III类,大多数水质指标在I类和II类之间。特别是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污染负荷加重了,原因是冬季进水量减少,延长了水交换的时间。
水质污染使水生生物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水产资源衰退,鱼类产量大幅度减少,一些国家级保护品种频临灭绝,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种群数量,现在已不足100头,江豚的种群数量不足2000头。银鱼是洞庭湖的大宗产品,现在列为洞庭湖的珍稀品种。
2.洪涝灾害频发、调蓄功能下降
洞庭湖是我国湖泊中淤泥积居量和泥沙沉积率较多的湖泊之一,泥沙的严重淤积。一方面为湖区农民开发和利用洲滩土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剧了湖区水情和江湖关系的恶化[3]。近60年来,随着湖泊洲滩围垦面积的增大,湖泊面积相应缩小,湖泊的调蓄渲泄洪水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洞庭湖削减入湖洪峰的能力逐年下降。加上长江洲滩围垸和干流变迁、长江中下游建闸控制,引发江湖洪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洪灾不断频发。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6年,,洞庭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60多次左右。以洪水位超警戒水位的历时统计,城陵矶、南咀、沅江三站高洪水位的持续历时,1954年分别为76 d、61 d和60 d,1998年分别为84 d、81 d和82 d。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表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毕竟有限,三峡工程是不能代替洞庭湖防洪工程建设的。
3.血吸虫病不断流行、土壤潜育化危害加重
血吸虫病是洞庭湖区一种严重的地方病,它寄生于钉螺内,而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严重危害洞庭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文献记载1990年调查资料,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人数,每年堤垸内203人,占21%;每年堤垸外753人,感染率占79%。血吸虫病感染季节主要是在夏秋季节,在90年代中后期堤垸溃决、洪灾频繁,钉螺向垸内扩散或通过涵闸向沟渠扩散,疫区面积逐渐扩大,危害十分严重。
泥沙淤积引起洞庭湖的湖床抬高,相应水位也抬高,突出地产生垸老田低现象。湖床高出垸田,造成土壤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潜育化。汛期时水量加大,水位高导致稻田次生潜育化。全部湖区的农业生态受到了严重威胁。
4.湿地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树进入洞庭湖的湿地,成为该湿地的外来入侵特种[4]。开挖杨树林的排水系统,使洲滩洲浃的沼泽地和浅水湖沼变得干涸了,以至变成了陆地。湿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湿地的生态格局遭到了破坏,打破了原来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动物种群衰退,数量缩小,生物灾害加剧如东方田鼠数量成倍增长,为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创造了条件。
二、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控制化肥、造纸等行业工业污染
造纸、化肥等行业是湖区的主导工业也是污染大户,对于这两个行业企业要分类管理,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建议予以扶持并组建大型化肥、造纸生产企业集团;对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辅以行政措施坚决予以关闭。对于各企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制氮、磷等污染物大量排入湖区内,遵循“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加大对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提高治污能力。
2.建立长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洞庭湖泥沙含量高、积聚快的根本原因是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随着河水注入洞庭湖,泥沙主要两部分,80%以上来自于长江上游“四”,另一部分来自于本省湖南“四水”流域。解决洞庭湖泥沙的积聚问题,关键是建立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加强对该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减少水土地流失对洞庭湖的不利影响。
3.加强湖区的防洪、蓄洪能力建设
在四水上游和长江修建水库,一方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水沙对游的灾害,三峡水库的建立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沙的危害,但应制定一个综合策略,有利于处理好荆江、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另外洞庭湖区河网复杂,平垸行洪,纵横交错是行洪能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5],加大对他们的整治力度,对4水河道进行扩充,扩大行洪能力;对3河系洪道以堵支并流、稳定行洪能力为主。
4.加强对钉螺、东方田鼠的防控,控制外来特种入侵
因为退田还湖后的部分堤垸长时间被水淹没,钉螺容易扩散,人畜易被感染。应采取疏浚河道,开挖拦螺网或隔离沟等血防工程等措施,治理钉螺的生存环境,切断钉螺的传播途径;东方田鼠的发生与前一年的洪水有关,应根据前年有效预测进行提前预防与控制;要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防止泛滥和失控,对湖区内其它物种造成危害。
5.加强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给予预报,并利用“3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的洞庭湖湿地数据库并建立模型,指导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和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
[1]付俊杰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 载于《百度网》2011.9
[2]谢永宏 王克林 任勃 杨刚 李峰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11.28
[3]姜加虎 黄群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 《生态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李秦晋 赵运林 庹瑞锐 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1 30(1)
[5]王秀英 邓金运 孙昭华 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1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