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治理中水环境监测发挥的作用及发展要求

2013-01-27尤征懿郑建中

治淮 2013年1期
关键词:蓝藻调水底泥

尤征懿 郑建中 姚 华

太湖治理中水环境监测发挥的作用及发展要求

尤征懿 郑建中 姚 华

2007年5 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重要水源地水质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太湖治理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精神,采取了紧急治藻、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以赴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无锡市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号召,全面组织实施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水资源监测工作作为太湖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太湖治理过程中,为太湖治理的方案制定、实施效果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料和技术支撑,是太湖治理的前哨和参谋。无锡地区地处太湖的西部和北部,涵盖了太湖的大部分水域,也是实施太湖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无锡分中心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把握治太脉搏,积极配合太湖治理相关项目的开展。

1 太湖治理中已开展的工作和发挥的作用

1.1 定期开展太湖地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服务

为及时全面掌握无锡地区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自2009年起,开展了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对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功能区、江苏省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无锡市政府批复的水功能区进行监测、评价,为太湖流域水功能区管理积累基础信息和重要资料,监测水功能区112个,监测断面(点)156个,每月编发1期水功能区监测通报,年度编制水功能区监测年报,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功能区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2 开展调水引流护水控藻监测,为引江济太工程实施提供决策支撑

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环保优先”方针,大力保护和重建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无锡城乡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无锡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的决定》(锡委发〔2007〕50号),全面组织实施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

为配合这项行动的开展,水利部门科学调控,从望虞河常熟枢纽泵站抽调优质长江水引入太湖,补充太湖水量,改善太湖水环境,缩短太湖换水周期。同时,通过无锡梅梁湖枢纽将太湖梅梁湖湖水通过梁溪河排入江南运河,加快水体流动,促进水体循环,改善太湖流态,调活梅梁湖湖水。为了及时了解调水引流的实施效果,指导调水引流的顺利开展,实施了调水引流护水控藻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监测站网为调水引流影响范围内的重要河道、湖泊节点,具体为望虞河干流、主要入湖口门、太湖无锡重要水源地、望虞河西线主要支流、梁溪河以及大运河等总计断面28个。监测频次依据太湖蓝藻繁殖、水文水情、水利工程调度等情况,4月20日~10月31日每日监测一次,其余时段每3~5天监测1次。紧急情况下,将适当调整监测断面和监测方式、增加重要断面监测频次,或实施实时监测,随时提供监测的主要数据。每次监测的水量、水质资料经分析后,及时以报表和简报形式报送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

1.3 开展太湖湖泛蓝藻巡查及监测,为落实“两个确保,两个持续”保驾护航

为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让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太湖蓝藻湖泛发生及变化情况,及时有效处置湖泛和打捞蓝藻提供技术支撑。按照湖泛巡查与蓝藻巡查相同步、观察与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及原则,巡查水域及重要监测站点布设,主要考虑“湖泛”易发区及太湖重要饮用水源地等。具体区域为太湖西岸大浦港段-竺山湖-梅梁湖-贡湖段,划分为三个区域分段负责巡查:太湖西岸大浦港段~竺山湖段、梅梁湖段、贡湖段。巡查从每年的4月10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一般情况下为每日一次,巡查时间主要集中于每日8~13点之间。当气温、风速、湖流等条件适宜蓝藻大量爆发,湖泛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大期间,每天人工巡查两次。监测项目主要有水体气味、透明度、水温(表层和底层)、风速、风向、溶解氧(表层和底层)、pH、藻密度等,并记录湖体湖泛和蓝藻生长状况。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上报,并立即加测臭味指数、异常区面积、位置等。巡查结束后及时对当天巡查监测记录认真审核确认后,报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

1.4 积极开展规划、课题研究,协助太湖治理工作开展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规划、课题研究,协助太湖治理工作开展。2003~2006年,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子课题》的《西五里湖1.3km2退渔还湖区水环境与污染底泥监测分析》、《西五里湖重污染区污染底泥疏浚示范工程疏浚区底泥分析》、《环五里湖入湖河流污染物监测分析》等3个子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西五里湖1.3km2退渔还湖区水环境与污染底泥监测分析报告》、《西五里湖重污染区污染底泥疏浚示范工程疏浚区底泥分析报告》、《环五里湖入湖河流污染物监测分析报告》等编制工作。该课题于2006年3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2008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南泉水源厂取水口(新)水域底泥调查、太湖宜兴水域西沿岸北段及竺山湖底泥污染调查、太湖竺山湖及西沿岸区北段应急生态清淤试验工程区底泥监测、太湖梅梁湖疏浚区底泥监测、太湖梅梁湖三山南疏浚区底泥监测等项目,并编制了《南泉水厂取水口(新)水域底泥监测分析报告》、《太湖宜兴水域西沿岸北段及竺山湖底泥污染调查分析报告》、《太湖梅梁湖疏浚区底泥监测》、《太湖竺山湖及西沿岸区北段应急生态清淤试验工程区底泥监测分析报告》、《太湖梅梁湖三山南疏浚区底泥监测报告》,报告均通过了市级以上审查,并被设计和施工单位采纳。为了解掌握太湖竺山湖及西沿岸区北段生态清淤试验工程疏浚设施运行过程,对湖区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以及排泥场、余水沉淀池出口水的水质情况,组织对湖泊疏浚区及对照区、排泥管出泥口、排泥场出水口和余水入湖口水质实施监测,并编制了《太湖竺山湖生态清淤试验工程水质监测成果初步分析》。与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无锡太科园滨湖湿地世行项目背景调查与效果评估课题研究,完成了《太科园滨湖湿地周边水系水质水量调查分析报告》的编写。

2 太湖治理的发展要求和水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随着太湖治理项目的深入开展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环境监测面临更加严格的要求,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及时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太湖治理的需要。

2.1 完善原有监测方案

目前,水功能区基本满足评价要求,但随着水功能区管理、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相关监测工作方案需不断完善,原有监测能力需不断加强,如降水监测、主要水体底泥监测、增加重点水域监测指标、调整太湖水面监测点布置、完善水质评价体系等,以适应太湖治理的新要求。

2.2 加快自动监测能力建设

为及时掌握主要水域水质变化动态,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提供可靠基础数据。省政府在苏政发〔2008〕59号文中明确要求在调水沿线、重要出入湖口门和饮用水源地等建设自动监测站。按照文件要求,无锡地区建设11个自动监测站,涵盖了调水沿线、环太湖口门、饮用水源地等。监测参数有水位、流量、水温、pH、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氨氮、叶绿素a、TOC、蓝绿藻等参数。本项目实施后,有利于提高对太湖地区水质水量自动监测能力,为调水引流护水控藻实时水质监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管理部门提供实时预警预报信息和决策依据。

2.3 建立部门合作平台

在太湖治理中,各相关参与单位、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了让这些宝贵的成果发挥最大效益,降低重复劳动,应在各相关监测单位、科研部门间建立协作机制,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信息互补。

2.4 加强基础课题研究

针对太湖治理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对太湖治理项目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太湖连续4年没有发生大面积湖泛,治理成效显著,但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依然存在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治理成效脆弱等问题,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更长的时间,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作为一线的环境监测部门,要在太湖治理的前沿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探索蓝藻、湖泛及水污染等形成机理、处置方法,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减小危害,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治理项目,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水环境监测在太湖治理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水环境监测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 214031)

猜你喜欢

蓝藻调水底泥
关于新型底泥渗水砖可能性和实用性的探究
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针对八月高温蓝藻爆发的有效处理方案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可怕的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