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13-01-27郝徐杰

中国医院 2013年4期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 陈 红 郝徐杰 关 婷 王 杉

1 医务社会工作概念

医务社会工作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它有一些统一的观念。医务社会工作泛指在医药卫生和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服务,它运用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于医疗体系中。医务社会工作不等于志愿服务,两者的区别在于:医务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它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训,大学里专门设有社会工作院系。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受薪人员,通过这份职业获得相应的薪酬;志愿服务不是职业,志愿者无偿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没有任何工资报酬。但是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医务社会工作,它们都是一门专业工作,不同于党团活动或者学雷锋活动。

2 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2.1 国际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1]。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正式推行是在1905年,麻省州立医院(The General Hospital of Massachusetts)在卡博医生的鼓励提倡之下正式成立了医院社会服务部[2]。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这个时期的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局限于医院之中。到20世纪40年代时期,社会工作者走出医院,进入家庭、社区和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已超出医院范围。到70年代时,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的改进,医务社会工作扩大到对健康的保健与促进,覆盖健康照顾与健康相关的所有领域[3]。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和改进,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如今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足迹遍布全美的医院和社区,为促进患者社会康复、发展良好的医疗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诞生于1921年,是亚太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拓者。1921年蒲爱德女士在麻省州立医院接受了一年训练后,来到北平协和医院,建立了当时的社会服务部,并从此担任了18年的部门主任[4]。在这期间,她为中国大陆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之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被全国各大医院所公认,纷纷要求该部协助他们创立医院社会服务部,包括济南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及重庆仁济医院等多所医院纷纷成立社会服务部[2]。1935年蒲爱德女士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名为《医务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与专业训练》文章,科学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明确提出医院社会工作者的配置原则、职责范围、服务方法和专业训练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951年院系和学科专业调整后,社会工作专业和医院社会工作部均被取消,从此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复苏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医院开始开展各种形式的医院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10月国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2012年3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也指出,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医院社会工作已经开始纳入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的议程。

3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下,作为医务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于2009年正式成立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于2010年12月牵头成立了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目前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3.1 医院志愿者管理

在卫生部社会志愿者志愿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下,医院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与模式,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医院志愿者管理模式,包括招募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报名申请者除提交申请表外,还需要提交个人的有效证件和推荐信,以保证其身份的真实可靠。志愿者管理者根据医院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对申请者进行初选,初选合格者方可进入面试。进入面试环节后,3~5人组成的面试小组针对申请者的服务动机、身体状况、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面试合格的申请者接受志愿者的岗前培训,为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医院向志愿者提供不同层级的培训内容。志愿者在完成了志愿服务理念、医院及科室介绍、志愿者风险规避及责权的培训后,进入岗位培训。在志愿者培训中,往往采用多种形式,如讲课、小组讨论、技巧示范、实地讲解、角色体验和个别辅导等。为实现对志愿者的科学化管理,医院还通过指纹识别技术建立了高效的志愿者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志愿者评估体系。为激发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表彰和激励,对志愿者给予及时、定期和多样性的鼓励或奖励。

目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门诊大厅就诊引导服务、急诊室就诊引导服务、为患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透析室患者陪伴服务、手术室术前患者陪伴服务等17项志愿服务工作,拥有注册志愿者2941名,志愿者服务累计41896小时29分钟。志愿者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发现医院服务流程中的不足,为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145余条,一系列方便患者的服务举措得到落实,树立起医院全新的社会形象。

3.2 社区工作

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医务社会工作范围扩大至对健康的保健与促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积极与国际接轨,开展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这里的“社区”是包含了物理社区和功能社区两部分,物理社区是指由政府划定的居住在相同或相邻地区的居民组成的社区;而功能社区的范围和边界不是由政府划定的,它通过大量的社区组织来实现其功能,例如党政机关、学校、商业楼宇等。为倡导社区健康生活理念,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广大居民群众对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部门围绕社区基本功能和居民生活需求,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大讲堂、健康咨询、义诊筛查、健康宣传展板、健康宣传资料发放等。这种社区工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将医院内的医疗服务延伸到住院前初级卫生保健和出院后康复服务和社区照顾,由狭隘的医疗性服务扩大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殖健康六位一体的大健康服务概念,由健康社会化转为社会健康化,健康服务扩大到日常生活、生活方式、健康社会等广泛社会领域。

3.3 团体工作

在医疗体系中实施的团体工作,是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规划与引导,让病人及其家属在团体讨论与经验交流中,促使病人及家属获得正确的医疗资讯、缓解情绪压力、增进疾病适应能力,进而迈向健康的生活。近年来,社会团体工作的治疗模式在许多医院中逐渐受到重视。团体的创造性不仅满足了患者及专业人员双方的需求与期待,更充实了专业范围[2]。当病人被诊断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或重大疾病(白血病)时,很容易把自己过度病态化,即认为自己是个病人需要长期治疗,无法再担任原有的社会角色,甚至会出现愤怒、自卑和悲伤情绪。通过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的团体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让病人及其家属获得正面的信息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协助他们在行为、态度、情绪和环境方面发生改变。通常的团体服务表现为举办各类型患者及家属的自助性、教育性和支持性的团体及座谈会等。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患者及家属病友会工作。例如,为提升白血病患儿家庭的抗逆力,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建立医生与患者、家属的联系机制,医院开展了白血病患儿家庭病友会活动。为了增强透析患者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帮助他们采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接纳自己,社工还和透析室医护人员共同举办透析患者的病友会活动。

3.4 行政工作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承担庞大的医疗费用,有些家庭难以负担。医务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对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积极了解其经济状况,帮助发掘其周围可利用的资源,解决就医中的具体困难。目前医院社会工作者与各个社会慈善协会沟通联系,收集基金会的相关医疗救助信息,建立基金会医疗救助资源库,建立合作关系,协助患者申请相关医疗救助。

此外,医务社会工作的行政工作也体现在教学、实习与研究等方面。目前医院承担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讲授,接收来自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9所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的专业实习。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务社会工作暑期课程班交流学习以及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进行专业合作等。此外,为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医院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申请到美国中国医学基金会CMB项目,通过对国内外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探索符合中国社会背景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同时还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与西城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题申请到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社会科学课题,对医务社会工作与西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进行理论探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3.5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三大方法之一,也是基本的医务社会工作方法,它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以个人与家庭为服务主体,透过面对面的服务方法协助个人发挥潜能、解决问题,进而满足个案的需求,并重新调整其人际关系与增进社会适应的功能[6]。医院社工目前在CCU冠心病的重症监护室开展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评估工作。选择在CCU开展个案服务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CCU冠心病病人大多是重症病人,起病急、症状重、愈后差,常常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包括紧张、烦躁、孤独、恐惧、抑郁等。第二,CCU冠心病的重症监护室有17张病床,数量较少,医务社工较容易开展个案服务。第三,医院行政领导的支持。医院在对台湾医院个案评估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CCU患者的社会—心理个案评估量表,了解患者基本信息、评估患者的经济、情绪、家庭的状况,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开案,提供包括情绪关怀、协助医患沟通、经济资源链接等后续服务。

4 医务社会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4.1 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先于实践

西方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般进程是:首先在医院自愿性服务的基础上产生职业化的要求,出现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岗位;然后在提升服务质量的诉求下产生专业化的要求,促进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医疗行业对医务社会工作存在着需求,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社会工作专业还未被人们认同,在医院中并不存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岗位,而高等院校的有关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则比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中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先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运行、理论先于实践的特点。但由于中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属于“后生快发”型,在极短且快速快发展的时期内,并没有形成根植于本土的适合本土医疗行业实际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满足医院和患者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4.2 缺乏专业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教育与培养

目前我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仍然没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了“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概论”等[7]。但这些课程中缺乏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医疗机构接触机会少,使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符合专业人才的标准。此外,目前全国有21979家医院,三甲医院有1399家[8],但其中设有社会工作部门的少之又少,在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数少,绝大多数是医护人员转型而来,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上含糊不清,工作方法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特色[9],远远无法满足病人、医院等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4.3 缺乏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与认识

目前社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较为陌生,甚至从未听过“医务社会工作”这个名词,更不知道在寻找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求助医务社会工作者。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认识不足,并不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功能,很多人将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混为一谈,没有把医务社会工作作为重要专业领域发展。此外,目前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员较少且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宣传不足,导致社会大众极少体验过医务社会工作者对他们疾病康复带来的积极影响,难以体会到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识度。

4.4 缺乏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障

在我国台湾,根据法律规定,平均每100张病床就有1名医疗社工师。台湾的社会工作有较为完善的社工师执照制度,而且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社会工作的进行[10]。2007年,卫生部人事司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的报告显示: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个崭新的理论、政策、实践议题,卫生决策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我国目前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配备比例、入职条件、晋升等规定尚不明确,也缺乏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编制等政策,不利于吸引相关人才和安排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1] 金蔚如.医务社会工作[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2] 莫藜藜.医务社会工作[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3] Dziegielewski,S.F.The Changing Face of Health Car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Managed Behavioral Health Care[M]. NY: Springer,2004.

[4] Marjorie King.China’s American Daughter Ida Pruitt[D].HK: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6.

[5] PruittIda. Medical so cialworkers: their work and training[J]..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35(49):909-916.

[6] 温信学.医务社会工作[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

[7]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9] 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J].中国医院管理,2007(11):1-3.

[10]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美国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状况及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 2009,29(2):21-22.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志愿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我是志愿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