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新思路

2013-01-26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杂病论太阴阳明

刘 军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中医院,01345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肠道(大肠或小肠)的功能性疾病,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的反应或反常现象。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与便秘、黏液性大便等,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10.5% ,在欧美国家则为10%~20%,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疾病,每年治疗IBS的相关费用达300亿美元。在我国,IBS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的比例达20%~50%[1]。

西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异常的肠道蠕动、脏器感受度增加、肠道炎症等。其治疗策略有心理治疗、饮食调节、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代表为胃复安、多潘立酮。②HT3受体拮抗剂和5HT4受体激动剂:代表为阿洛司琼、替加色罗等。③钙通道拮抗剂:代表为匹维溴胺、奥替溴胺等。④生长抑素:代表为奥曲肽。⑤丙谷胺为胆囊收缩素抑制剂。⑥抗抑郁药物,如多虑平、曲米帕明、阿米替林等。但是上述药物多数具有副作用,很难被患者接受。而且据报道,目前部分IBS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患者对治疗不满意,这就使部分患者失去治疗信心。

目前中医多认为IBS病位在大肠,主要涉及脏腑为肝、脾、肾。辨证分型大体包括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肾阳虚型、气机郁结型、阴虚血亏型等[1]。但是在临床以上述辨证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不太理想,且治疗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如下:①上述辨证分型主要系脏腑辨证,临床中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很少与上述证型相吻合。②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病机比较复杂,很难用上述某一种证型概括。③如果肠易激综合征病人按上述辨证分型同时夹杂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型,中药处方必然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与证型相关的处方加减使用,随之中药的味数必然增多,这样不仅浪费中医资源,而且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探求肠易激综合征新的辨证方法,确立新的治疗思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又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为两书也。凡条中不贯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吐利,少阴之欲寐,厥阴之气上撞心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焉[2]。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并不是只为治疗外感病而设,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同样可以治疗内伤杂病。所以我们应以古典《伤寒杂病论》为宗,用“六经辨证”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

综观《伤寒杂病论》全文,涉及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即腹痛、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与便秘、黏液性大便等)的条文散见于六经脉证提纲中。但仔细分析可以得出:太阳病篇中虽然有腹泻或不大便等症状,但均是太阳表邪影响,使里气不和而导致,故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太相符。太阳病篇中的痞证有时可以见到下利,虽然归结到太阳病篇中,但其病机已经涉及阳明经和太阴经。少阳病篇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虽然可以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但其病机已经涉及太阴经。少阴病篇中“四逆辈”所治病证中虽然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但多为少阴阳虚之重证,故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太相符。少阴病篇中桃花汤证虽然有下利,但多有便脓血,也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太相符。少阴病篇中可下之证,虽然有腹痛、不大便、下利等症状,但其病机已经涉及阳明经。厥阴病篇中虽然有腹痛、下利等症状,但是厥阴病病机有“两极转化、寒热胜复”的特点。故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太相符。唯独阳明病之脾约、胃家实、大便难及太阴病之腹满、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较为相符。但肠易激综合征不可能是单纯的阳明病,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太阴病。

从六经之气化看,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为燥金,太阴为湿土。燥与湿对化,使金不燥土亦不湿。金不燥而润化,润则生水,以生真阴真水;土不湿而燥化,燥则无水,以绝水饮痰湿[3]。由此可知,阳明经与太阴经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兼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在其发病之始可能为单纯的阳明病或太阴病,但随着病程逐渐延长,其病机随之也逐渐转变,最终转变为阳明病和太阴病相互兼夹,也就是阳明太阴合病。在临床中见到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绝大多数为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发病时间较短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因临床症状较轻,很少到医院就诊。所以用阳明太阴合病基本可以概括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阳明经病者为热、为实,太阴经病者为寒、为虚。阳明之热迫肠中糟粕外出而为之泄,太阴之寒不能蒸化津液上达,在邪则为湿为痰,在病则为腹满、腹泻。寒热互结,气机不畅,故有腹痛。加之痰湿壅遏日久,故见黏液性大便。若偏于阳明病,则以便秘为主。若偏于太阴病,则以腹泻为主。正因为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有时会出现交替性腹泻与便秘。所以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为阳明太阴合病,但临床上又大体可分为偏于太阴病型和偏于阳明病型。

根据病机我院创立专方——寒热止泻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寒热止泻汤处方为:黄连10g,浙贝母10g,木香10g,槟榔10g,白芍12g,海螵蛸30g,甘草10g,吴茱萸10g。偏太阴腹泻者加薏苡仁30g,苍术12g;偏阳明便秘者加郁李仁10g;偏阳明热者加秦皮10g,且减少吴茱萸的用量;兼少阴阳虚者加附子15g,(先煎),肉豆蔻10g,且减少黄连的用量。

寒热止泻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在我院广泛使用,经我院总结分析可知用寒热止泻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且价格便宜,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但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中有时夹杂其他经的病证,所以必须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尤其是要领悟“六经辨证”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更灵活运用寒热止泻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1]李宇,史维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M].四川医学,2006,27(8):785-787.

[2]任越庵.伤寒法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

[3]刘军,孙果香.《伤寒论》注释“阳明为阖”的学术浅探[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9):8-9.

猜你喜欢

杂病论太阴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阳明公园畅想——纪念王阳明置县平和500年
论《伤寒杂病论》研究及应用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