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医文化与中医发展※

2013-01-26张训浩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医药医学特色

张训浩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404120)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文化[1],是一门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在理论指导思想、具体的理法方药以及养生、预防、医德等方面都有源可寻[2]。

中医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区(县)级医院、乡镇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相对冷清。《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为:中医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为17.6%,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为13.5%。以上数据表明中医发展不尽如人意。现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继承不足、创新不够,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新需求,在防治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成效还不显著,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一些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文化传承有待加强,社会认知度还需提高,高层次中医人才不足,基层中医人员严重短缺,中医人才队伍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医人才培养西化。近年来,在中医类院校中,中医人才的培养方法基本上“西化”,采用西医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中医人才,课程配置不合理、西医内容众多、古汉语训练缺乏、中医文化教育缺失、专业思想不稳定,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一些人中医离宗,用药背道,中医基本诊法不能准确运用,导致中医学术后继乏人,在中医上有真正成就者甚寡,后继乏术。

中医文化传承弱化。由于中医数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虽然近年来国家和中医类医学院校特别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增设人文、伦理、社会科学类课程,但很多中医类院校未将中医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其中,使中医的文化根基渐趋薄弱,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明强副教授曾著文提到:“由于忽视了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长期没有尊重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药的文化精神及其行业规模都有萎缩的趋势”。目前,中医文化的失落直接导致全国各地中医院面临生存困境[3]。

中医创新不足,研究滞后。中医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孕,因此中医只能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根,然而现在中医的研究者中很多采用西医学的方法和标准研究中医,而不是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去研究,忽视了中医学和西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从而导致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发展,中医特色逐步丧失,以致中医难以突破,难以形成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中医宣传、普及不够。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制度,但中医的宣传与普及仍然不足,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认为中医的很多理论不能直接看到,相比西医的直观,中医更抽象,如中医中的经络、腧穴、气、五行等,认为中医只是经验医学,群众接受中医程度较低。

中医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人类行为取向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决定于人的价值观念,而且构成了人的行为准则”[4],中医文化决定了中医的医学模式从一开始就是用综合认识的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发展中医必须要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入手。不辨阴阳、不懂五行、不理解“天人合一”的丰富文化内涵,就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在古人看来,医理、命理、地理,其理一也,都源于《易经》的文化分支,了解它们之间的理论异同,对学好中医理论大有裨益。任何事物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特色的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中医要生存、要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保持自己固有的特色[1]。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医发展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中医文化,才能把握中医本质,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以中医文化的传承为抓手,推动中医发展

以中医文化为抓手,普及中医知识,消除对中医的偏见。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途径,通过开设中医文化网站、开辟中医文化专栏、录制中医文化节目、出版中医科普书籍、印制中医文化宣传册和开辟中医文化橱窗等手段,从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打造,中医基本诊疗手段、中医治病的特色方法手段和中医治病的优势等方面有效宣传中医知识,使中医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扩大中医的影响,使人们重新认识中医,让人们知道许多西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用中医疗法能够解决,中医具有自身的优势,消除人们对中医的偏见。

以中医文化为抓手,改革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曦教授在2009年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中提到“中医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一个子部分,哲学思想、人文背景、科技背景乃至词汇文字皆充满着中国文化元素”,中医院校及设置有中医专业的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医药技术及文化的重任,人才培养必须将中医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融入中医人才培养之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医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可以通过增设中医传统文化、中医典故、《易经》等课程,开展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医学生宣誓仪式、讲座、知识竞赛、讲中医典故、易筋经、太极拳的练习、校园中医文化氛围的打造等,加强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增强中医文化的根基,让学生在中医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中医文化活动的参与下、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里,使中医学生爱中医、懂中医,把握中医本质,使中医后继有人。

以中医文化为抓手,推进中医研究与创新。发展中医必须正确认识中医的本质属性,必须将其置于中医文化当中,中医的继承和发扬既要重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中医的标准化,但也不能单纯用西医学标准和研究方法套用于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病证,不能完全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中医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发展中医,给中医研究提供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医研究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还原论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结合中医的文化优势,研究自己的临床优势,找出中医的优势病种,制定中医的临床评价标准,对中医疗效进行统计、评估,在此前提下,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5]。

以中医文化为抓手,完善中医文化建设制度,提炼人文精神。在人们未充分认识到中医文化对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转化为一种精神前,中医类各级单位包括医院、院校等应完善中医文化建设制度,在制度上予以促进,通过制度建设的推动,提炼并形成有中医文化特色的人文精神。有了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把人们引导到既定目标上来,团结在一起,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合力和整体效应,增强人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发挥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构建并提升中医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是世界医学中的奇葩,二者相辅相成,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财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文化,我们应该在充分传承中医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医,只有实实在在将中医文化的传承融入中医,才能有效推动中医的发展,使中医不仅有形,同时有根、有神,使中医发展不偏离方向,使中医继续存在,造福于世界人民。

[1]刘晓林.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繁荣[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60-62.

[2]吕梅军.论中医药高专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9-26.

[3]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 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304.

[4]白长川.中医人文文化特点与中医现代化[J].医学与哲学,1998,4:208.

[5]冯兴中.试论中医文化在中医临床医疗科研教育中的意义[J].环球中医药,2010,3(3):205-207.

猜你喜欢

中医药医学特色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