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3-01-26徐湘江薛秋生李宏秋
徐湘江,薛秋生,李宏秋
(1.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81;2.河北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067000;3.牡丹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我国《森林法》规定,“经济林是以生产干鲜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经济林因其能够迅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而成为我国五大林种之一,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经济林资源丰富,据有关专家研究统计,现已拥有各种经济林木近千种,其中大面积主栽树种约60种。我国经济林生产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药材、香调料以及工业原料等,相对于用材林而言,经济林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为我国商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1]。经济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加快经济林产业发展,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赋予林业的历史责任。当前一个时期,如何较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态势,并发掘其潜力,对于加快推动该产业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经济林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业三大体系的建立,我国经济林建设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改善和加强山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优化人民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得经济林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明显增加,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并呈现出持续良好的健康发展态势。整体来看,我国经济林发展正处于由产量大国向产业强国发展的过渡阶段,并呈现出以下明显发展态势。
1.1 经济林资源丰富,产业发展迅猛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具有各种经济价值的经济树种就多达1000余种。其中,油料树种、鞣料和纤维树木都在200种以上,粮食树种近100种[2];还有栓皮、树脂、杜仲等多种工业和药类树木也广泛分布,种类很多。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现有经济林总面积30615万亩,目前占有林地面积的17.2%、占国土总面积的2.13%。其中主要木本粮油树种栽培面积约1.5亿亩,年总产量约530万t,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产值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0%,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5%以上,已成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尤其是山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据测算,我国可发展木本粮油林的实际土地面积有4.5亿亩,如何把经济林产业做强做大是我国新时期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2 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区域分布更趋合理
根据国家林业局提出的“特色区域化布局”和实施名牌战略的总体构想,各地加大对经济林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和品种。近几年,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基地;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济林开发模式,新建了一批千亩、万亩甚至十几万亩的名特优新基地。地方主导特色产品的经济林产业初具规模,涌现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的成功典型。各地还先后改造了一批低产、不具地方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树种和品种,发展了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新树种和品种,如江苏泰兴银杏、湖北罗田板栗、安徽宁国山核桃、山东沾化冬枣等。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各类经济林名牌产品不断涌现,享誉海内外。全国名特优新品种逐年上升,大路品种比重下降,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经济林总面积的18.3%,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基地”有300多个。
1.3 经济林产品加工、贮藏保鲜能力增强
目前,我国经济林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已由传统、分散和小规模经营向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迈进。全国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达1万多个,年加工能力达750多万t,平均加工率为11%;贮藏保鲜企业达10万个,年贮藏保鲜能力达920多万t,平均贮藏保鲜率为13.5%。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生产出一批闻名全国的名牌产品,年加工量14万t。一些省(区)已开始利用精深加工技术和高科技生物手段,发展经济林产业。各种经济林中介组织先后建立、信息咨询、经贸活动频繁,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空前持续高涨,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在经济林主产省(区)出现了一批靠经济林强县富民的典型。
1.4 经济林资源以人工和个人所有为主
人工经济林占经济林面积比重达95.48%。个人经营的经济林面积占经济林的比重达82.41%。由于林农的自发栽植,制约因素较多,效益好时栽,效益不好卖不出去时挖,没有规划、盲目发展,很难形成优势和支柱产业。
2 经济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林树种、品种结构仍不合理
目前,在全国经济林总面积中,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面积、大路水果面积占经济林总面积的50%以上,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仅占近20%,全国经济林呈现出低效林多,高效林少,大路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的状况。
2.2 经济林产品的质量低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果树发展趋势是减少栽培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进行集约化栽培,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还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而大量果园单产低,投入市场的果品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且出口价大大低于其他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林生产是以面积保总产,优良新品种繁育进程缓慢,新技术成果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生产格局,难以适应新时期对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无法满足产品出口的需要。据香港市场反应,我国大陆产的甜橙在港售价仅为3060港元/t,而美国甜橙为5280港元/t,我国香蕉为1453港元/t,马来西亚香蕉为4762港元/t。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致使大量国外优质果品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其价大大高于国产果品,但仍然俏销。如1994年我国苹果出口为10.7万t,而当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苹果却高达12.5万t,成为该年世界第6位苹果进口国。当前良种在推广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3 生产规模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我国经济林生产经营分散,分散型经营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建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更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从而也难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集散市场,导致销售成本提高和原料产品因销售不畅而耗损比例大。因此,当前太分散的经营方式下不利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也不利于提高质量和创立品牌。
2.4 无规划发展普遍存在,经济林林种产品类同化
我国经济林树种丰富,但大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用于栽培的树种仍然不多。其中板栗、银杏等树种更是到处栽植。品种趋同发展造成特色丧失,同时没有新的出路,结果导致生产过剩,效益下降。
生产缺乏科学规划,许多地区发展树种和品种,采取“追随”行动,人家搞什么他也搞什么,缺乏对市场的长远考虑,等建成投产时,却发现市场已开始过剩,而本地许多独特的、可以标新立异的东西,如一些名、特、优树种、品种、地理优势未能得到发挥。
2.5 科研延续性不强导致创新乏力
基地建设问题,而基地建设的突出问题是“良种良法”程度低,老、密、残次林分比例大,总体上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绝大部分是三十年前用籽播实生苗栽植或其大树飞籽成林的,板栗大部分是用嫁接苗栽植的,在木本粮油经济林中算是“良种良法”程度较高的,产量也高一些,盛产期的板栗园平均亩产约100kg,而“良种良法”程度高的板栗亩产量可达到200~400kg。培育技术进展较为缓慢,由于无性繁殖没有达到真正实用化,不但良种化工作没有进展,产量仍然不很稳定,有待于加强。
2.6 构建经济林现代化产业技术受到制约
林地承包确权到户以后,农民想发展没资金,想致富缺技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林改配套政策,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譬如加大金融和保险的支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采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流转制度,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最大保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路子。
此外,林产品深加工能力差,缺乏所必须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也是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 经济林产业发展对策
要逐步实现经济林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涉及许多部门,包括种植、收购、运输、贮藏加工和销售等部门,也涉及到许多政策和制度,还包括技术上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和单一部门所能解决的。经济林产业现代化是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也是与其它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经济林产业现代化是一个目标,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逐步实现这个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思路,仅供在今后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
3.1 逐步向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国情所决定,想全部采用国外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是不可能的,但完全有可能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或在产业的某一环节实施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如公司加农户类型的经营,采用流通企业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结合,或少数种植大户基地的结合。这方面我国已有较多成功的例子,如康恩贝集团银杏叶产品与周边农户生产基地建设,在一定时间内形成量的平衡关系,农户可以有稳定的销路,公司也有固定的原料来源,而且对原料可以提出质量标准(包括含量、农药残留等质量指标),从而也促进生产基地提高管理水平,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
在规模化企业化基础上,实施经济林产品优质丰产目标,推行产品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创立产品品牌和经营企业品牌。
3.2 适地适树和品种区域化问题
经济林树种大多数有一定的适生条件要求,但不同经济林树种的适生范围与该树种的生态幅有关。目前广布种通常是宽生态幅的物种,如板栗、银杏、桃等,相对来说宽生态幅经济林树种地域间引种成功性较大,相反,一些窄生态幅物种却有严格的地域生境限制,甚至近距离引种也难以成功。对于每一种经济林,品种间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品种仍然有各自的适生条件,每一个品种,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日照、水分、土壤等条件,这些条件合适的地方,就能用较低的生产成本,得到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关于经济林生产规划各地都在着手进行中长期计划编制,产业规划要避免类同、体现特色,在原有基础上分时段逐步实施,产业规划充分考虑到采后和加工利用以及专业市场。
3.3 生产品种良种化
优质苗木是保证经济林生产顺利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而目前的苗木生产较为混乱,苗木的品质及纯度难以保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国家应严格苗木生产管理,制订制度,对从事苗木繁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质审查并实行许可证制度。此外应制定经济林苗木的商业标准,分别规定品种苗的纯度、粗度、高度、根系、病虫害等指标。有了制度还需严格执行,各级科研单位应担负起苗木的鉴定和检测责任。世界上无病毒苗已引起广泛重视,科研部门应加强无病毒苗工厂化生产的研究进程。
3.4 分类推行经济林栽培技术,实施以产量为基础、质量为核心的栽培方式
在条件较好的经济林主产区,重点实施经济林近园艺化栽培技术。从经济林果品生产各环节分析,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是影响我国果品单产和经济林果品质量的一个主要因子,开展各经济林果种(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管理水平,也是今后经济林科研的一项主要工作。栽培技术包括许多环节,如施肥、灌溉、整形修剪等,这些技术我国已有不少成果,今后的主要工作是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经济林的科学管理技术,如为了提高果品质量,如何根据经济林的树势来规划果品产量,研究树势、产量和质量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生产依据。在重点地区适度进行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
3.5 提高经济林果品采后处理水平
为了保证果品达到该品种最佳的品质,制订采收成熟度标准是必要的。经济林树种一般到完熟后品质达到最佳状态,过早或过晚采收,不仅降低经济林果实品质,而且也缩短贮藏和运输寿命,许多贮藏中发生的生理病害与采收时间不当有密切关系,此外,应加强采收器具的研制(如改进采果篮等),以减少采收引起的机械损伤。果品的分级,应制订分级标准,同时收购部门分级收购,优质优价,使果农逐渐增强质量意识。
包装、贮藏是为了减少运输损失和延长果品寿命,我国科研部门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成果,国外也有大量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采用土洋结合,对各产区传统的土法贮藏,加以改进,使其更为科学有效。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开展保鲜剂、保鲜膜的研制。
果品加工是提高果品附加值的一项手段,也是果品生产良性发展的保证。与栽培有关的主要问题是原料,即适于加工的品种,在目前一些鲜果相对过剩情况下,应加紧选育适于加工的品种,如果没有适合的品种,就不可能生产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3.6 加强名、特、优、稀、新经济林果品和产品的发展
我国各地均有丰富的特色经济林树种或品种,如浙江的山核桃、杨梅、枇杷、香榧、胡柚,福建的荔枝、龙眼、菠萝,安徽的石榴等等。对这一类经济林,首先应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价,然后大量收集、保护各种有用的或可能有潜在用途的遗传资源,最后选出有市场价值的种或品种大面积发展,同时不断挖掘培育新品种,充实品种资源。此外,应开展品种适应区域试验,以开辟新产区。同样的名、特、优、稀、新经济林果品,还要加强新加工产品的研发。
3.7 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力度
我国经济林研究虽然成绩显著,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们应加强同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大力引进适生优良品种资源、育种资源、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利用新技术,如一些具有特殊营养价值,医药价值的稀有种和品种。
[1] 魏殿生,黄正秋.中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现状、发展战略和对策[J].林业经济,2003(11):20-21.
[2] 何方.中国经济林名优产品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