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互联网时代新信息环境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2013-01-26李明

中国煤炭工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文/李明

适应互联网时代新信息环境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文/李明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获取资讯、发表见解、表达诉求。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生态环境下,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优化网络环境、促进现实与虚拟两个社会和谐,是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网络舆情的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通畅。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4.互动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报刊都增设了网络新闻的专刊,并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一期报刊的电子版都能在网页上获得浏览和下载,极大方便了报刊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另外,3G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进了数字移动技术与网络的有效对接,网民既可以将现场的信息以文字、照片或视频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相关网络信息又可以通过手机报、手机上网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受众群体,扩大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

5.盲从性。网民一开始对某个事件存在态度上的偏向,通过在网上交流之后,发现该观念有一定市场,于是人们觉得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方向,人们的想法继续朝该方向移动,最后因盲从形成极端观点。

6.复杂性。一是难预测。在目前尚未实行网民实名制的情况下,网上发言者身份隐蔽,不受控制。且网民初始阶段各种情绪、观点并不系统,难以准确测出舆情等级和发展方向,新的激发因素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也难以预料,提前预防难度大。二是难控制。网络信息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传播和接受的泛化媒体,且信息平台的给付者数量庞大,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舆情的掌握很难用集数性的方式解决,小网删,大网发,此网堵、彼网冒,且声援广泛,影响力大。三是难确认。网民队伍是一支人员数量众多的庞大队伍,一个公民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网名。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7.监督性。网络舆论也是一种新的监督形式,不直接迫使当事人作出某种行为,而是借助网络媒体,报道披露相关事件或人士,由网络带动形成社会舆论,对当事人造成精神压力,使其采取符合民意的行动或促使有关部门介入,以权力手段解决问题。

8.多样性。网络舆论还可以作为一条新的信访渠道。当传统的信访渠道不能满足公众“上书”的愿望时,“信访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由网络所引起的舆论关注,突破了地区、行业的限制,一呼百万应。网络把微人群、微力量聚合起来,爆发出巨大能量,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场,促使相关部门关注解决问题和矛盾。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且积极的网络舆论可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而错误或消极的网络舆论会对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和过激言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扰乱民众视听,不利于民众健康心态的建立。

二、网络热点处置的重点环节

1.前处置阶段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制定舆论引导应急预案。将舆论引导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不能重事件处置轻舆论引导。二是抓好网络舆情的监测汇集。舆情苗头掌握越早、处置越快、工作越主动,应当把足够的力量放在舆情监测上,构建广泛覆盖的网络舆情监测汇集系统,及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三是加强研判和预警。对监测收集到的舆情信息,深入梳理,认真研判,对舆情苗头宁可小事大作、无事提醒也不可遗漏,迅速发出预警,摸清情况,谋划对策。

2.处置阶段抓好六个环节。一是宜疏不宜堵。要把握好言论自由与及时干预之间的度。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也是一样,封锁消息,往往会导致网上谣言四起。要主动把握民意脉搏,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促进沟通,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二是快速启动,及时应对。调查显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此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事发后的12小时。超过12小时,有关新闻既由地区性、局部话题转向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热点话题。也就是说,事发后12小时内,网络舆情压力多数还处于潜伏期,一旦超过时限,将会进入爆发期。要在舆情刚刚露头的时候迅速处置,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占领化解危机的信息制高点和民意制高点。三是掌控信息源。要把掌控信息源作为关键环节,放在重要位置。发布信息时一定要反复核实,确保真实无误。要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非正常渠道传播错误信息误导网民。四是持续回应。初次回应只是拉开了应急处置的序幕,真正的应急攻坚是在舆论演变的相持阶段。要持续滚动发布处置措施和工作进展,及时跟踪回应社会的种种关切和质疑,始终保持信息披露渠道畅通,不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提供时空。五是反复沟通交流。在各种舆论争夺主导权的时候,单向发布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多沟通多交流。加强与事件当事人、重点关注人、舆论推动人及媒体、法律界有关人士的沟通交流,发挥他们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六是变被动为主动。在热点问题出现时,借助专业人士灵活机动地开展评论,使权威声音与其他各种观点在交锋碰撞中主导网上舆论,把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3.后处置阶段抓好案例分析和总结反思。舆论危机化解后,还要认真总结,全面评估,该改进工作的要坚决改进,该分清责任的要严明纪律,该吸取教训的要举一反三,让更多的人去吸取经验教训,以期更好地应对危机。

三、切实加强新时期网络环境的优化

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既要治标应急,更要治本谋远。

1.培育网络传播精神。大力培育与互联网传播相适应的独立思考、民主包容、理性平和、自律共享的网络传播文化和传播精神,引导广大网民坚持客观公正,强化社会责任,通过客观思辨、独立思考,理性地对社会事件和网络事件,对各种信息正确辨识、选取和传播。倡导主流价值,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2.优化网民结构。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庞大,但网民结构与现实社会对应结构相差很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干部网上“领导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善网民结构、提高网民整体素质成为紧迫课题。倡导广大党员和先模人物积极上网,提高党员在网民群体中的比例,培养践行主流价值的“网络意见领袖”,才能引导网民遵守法律规范,扼守道德底线,增强文化素养。

3.依法加强管理。要在严格落实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网站、网络从业人员、网民用网管理办法,开展文明上网用网活动,依法进行有害信息专项治理。

4.加强互联网新技术的培训和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每一种新技术以及相关的新业务,都将促成一种新的舆论载体和传播形式,也为掌握网络舆情提供了新平台。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所带来的交流互动性、传播及时性、多媒体以及强大的搜索功能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呈现和把握网上的社情民意,还有利于搜集和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预测网络舆情态势。因此,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培训和运用,不仅能够推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更有利于提高舆情实体工作者和领导干部的微能力和微素养。

5.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和人才的培养。互联网新技术本身及其发展趋势体现了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特征。“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技术特点,使得网络舆情信息的源头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庞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和人才的培养,不熟练掌握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不深刻理解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所带来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就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技术给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就无法在复杂多样的海量舆情信息中快速而准确地搜集、整理、分析和上报有价值的网络舆情信息。因此,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和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作者单位:山东能源龙矿集团)

(责任编辑:古伟锋)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