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健霞主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2013-01-25李伟顾健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2期
关键词:心气气虚益气

李伟顾健霞

1.安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心内科,安徽合肥230038

顾健霞主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李伟1顾健霞2*

1.安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心内科,安徽合肥230038

心力衰竭是发生率持续增加的心血管病理生理综合征之一,其死亡率高,治疗棘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治疗难点之一。顾健霞主任医师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多年诊治心衰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所得,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心脾同治,研制出具有益气温阳,健脾利水的临床验方——健心汤,在治疗慢性心衰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疗效。

中医;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经验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故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水肿。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至今为止,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然是逐年增高,其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治疗难点之一。属于中医学“痰饮”、“喘证”、“水肿”、“胸痹”、“心水”等范畴。顾健霞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健心汤”,在治疗慢性心衰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

1 病名认识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西医大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中。中医文献中没有慢性心衰之病名,宋代古籍中最早出现“心衰”一词,如《圣济总录·心脏门》曰“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显然这里所说的心衰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相差甚远,只是字面意思接近而已。中医对与慢性心衰相关的描述最早见于《素问·咳论篇》曰:“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眼肿喉痹。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腹满,不欲饮食”。《金匮要略·痰饮篇》曰“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黧黑”。《金匮要略·水气篇》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心水”所表现的身重而少气、身重肢体浮肿、喘咳不得卧、水溢肌肤以下身为重的症状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非常相似。因此顾主任认为,根据古代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中医“心悸”、“心水”、“喘证”、“饮证”、“水肿”、“胸痹”等疾病中都有心衰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总结中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对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2 病因病机认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正气亏虚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心衰病位在心,以心气虚为本,水湿、痰浊、瘀血为标,交互为病,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近年来,中医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趋于一致。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腑的虚损,病位以心为主,并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心阳气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顾主任结合多年对心衰的临床辨治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心气虚,心血瘀阻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气虚进一步可发展为心阳虚。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亏虚是其病理基础,心血瘀阻为其病理中心环节,心气心阳亏虚为本,血瘀、痰湿、水饮为标。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虚,日久则累及到肾,产生心肾阳虚。吾师认为心气不足者常与脾有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在五行中属母子关系,母病及子,火不生土,心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阻滞;脾气虚则运化失健,痰湿内生。心病可致脾阳不振,脾失健运,水液运行障碍,气机升降失常,土不制水,水湿泛滥,发为水肿臌胀、喘咳不得卧、腹胀腹泻、肝胁压痛等症。故吾师提出心脾同治,采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

3 临床辨治思路与方药

顾主任在临证中非常注重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心气心阳虚衰、血瘀水停病机,顾主任对其治疗予以益气温阳,健脾利水为基本治则。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顾主任总结出治疗心衰的经验效方——健心汤:黄芪30g、薏仁30g、丹参15g,炒白术12g、桂枝10g。方中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尿消肿等功效。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现代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薏仁性甘、淡、凉,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现代应用于:肿瘤、糖耐量异常、高钙血症。桂枝性辛、甘,归心、肺、膀胱经,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等功效。现代应用于:低血压症、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炒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功善补气健脾而燥湿利水。可消痰饮退水肿,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亦为治表虚自汗之常品。现代应用于:肝胆疾病、水肿、糖尿病等。丹参性寒、味苦,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安神等功效。现代应用于:冠心病、肝病、骨折等。方中黄芪、桂枝益气温阳;丹参活血化瘀;薏仁、茯苓、炒白术健脾利水。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5g(先煎30分钟)、干姜10g以加强温阳散寒之效;阴虚者加石斛10g、麦冬10g以养阴;瘀血甚者加桃仁12g,赤芍15g;动则咳嗽,喘息甚者加黄精12g,山药15g以补肺止咳;汗出不止,心悸怔忡者,加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山萸肉12g,山药15g以益气止汗;纳差者,加建曲10g,炒二芽各10g。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73岁,农民。2013年1月12日,因“反复胸闷气喘2年余,再发加重伴咳嗽、咳痰20天”就诊。既往有冠心病史10年,近2年来常反复发作性胸闷气促,劳力后加重,曾住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力衰竭,长期坚持服药。近20天,患者因着凉后出现咳嗽、胸闷气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外院检查ECG提示:房颤心律,部分导联ST段压低。心脏彩超显示:LVEDD61mm,LVEF36%。在外院予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效果不佳,故求诊顾主任。查体:双中上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0次/分,律不齐,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3/6SM杂音。肝下界于右肋下3横指扪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西医诊断:冠心病并房颤、心功能Ⅲ级。中医症见:患者神疲,面色晦暗,口唇紫绀,气短喘促,动则尤甚,畏寒,咳嗽,四肢不温,纳呆,下肢中度水肿,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暗苔白,脉细数。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治则: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处方:黄芪30g、党参12g、丹参15g、益母草30g、炒白术12g、薏仁30g、茯苓15g、火麻仁10g、杏仁15g、桂枝10g、建曲10g、炒二芽各10g、炙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服用5剂后,患者气短喘促较前减轻,夜间能平卧,腹平软肝脾未扪及,下肢水肿减轻,小便增多,大便正常,仍时感胸闷,咳嗽,汗出。上方去火麻仁,加麦冬10g、五味子15g、薤白12g,续服10剂。10剂后患者一般情况可,偶觉胸闷,去杏仁,再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患者未再发心衰。

5 临证体会

吾师顾主任认为脏腑功能衰竭多以阳衰为主,在心衰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故在治疗时要十分注意固护脾胃,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者标本兼治。临证中所见慢性心衰患者,由于病机多虚实夹杂,气虚阳衰贯穿疾病全过程,并在阳衰的基础上出现了血瘀水停等“实”证。病机特点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本病以虚为本,故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辅以祛邪之品。治疗上采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若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此方,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R541.6+1

A

1007-8517(2013)22-0109-02

2013.10.16)

李伟(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E-mail:ljc565656@126.com

顾健霞,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E-mail:gujianxia_2006@163.com

猜你喜欢

心气气虚益气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