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诊断
2013-01-25张建萍
张建萍
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大同 山西 037005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诊断
张建萍
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大同 山西 037005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CT诊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00年以来我院收治的1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病例,术前全部行CT检查,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结果:CT表现肿瘤最小约2cm×3cm×3cm,最大者约6cm×6cm×7 cm,肿瘤的形态均为椭圆形;5例隐睾手术后合并精原细胞瘤为纵行生长的肿块,多平面图像重建均显示其长轴指向同侧腹股沟管;肿瘤边缘清晰锐利,周围结构有受压偏移;肿瘤均呈不均匀密度,以软组织密度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囊变坏死区,个别瘤体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部分病例有不均匀中等程度增强。结论:CT诊断睾丸精原细胞瘤准确可靠。
睾丸精原细胞瘤;CT;诊断
我国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中睾丸肿瘤居第5位,就男性生殖系肿瘤的发病率而言,睾丸肿瘤居第3位,多见于青壮年。本文收集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11例经手术证实的睾丸精原细胞瘤,重点分析其CT征象,探讨CT在睾丸精原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病史半月至9年,平均18个月,年龄为12~78岁,好发年龄为30~50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7例,右侧4例。有隐睾病史或手术史5例。
1.2 首发症状 多为无痛性睾丸肿大或下坠重感,多无明显压痛、触痛,部分有下腹部肿物伴隐痛或腹股沟肿物。
1.3 查体 9例阴囊内肿瘤为睾丸质地实硬,弹性消失,透光试验阴性;2例腹股沟触及肿物,患侧阴囊内无睾丸。
1.4 肿瘤标志物 HCG轻度升高6例,AFP均在正常范围。
1.5 CT检查 病人仰卧位,毛巾置于阴囊下将其在两腿间抬高,阴茎置于腹部使其处于兴趣区外。腹部和盆腔也需要评价以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11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
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机,扫描层厚2mm,增强采用双期扫描,注药流率3ml/s,动脉期25~30s,静脉期70~85s。
2 结果
2.1 CT表现 肿瘤最小约2cm×3cm×3cm,最大者约6cm×6cm×7 cm。肿瘤的形态均为椭圆形;5例隐睾手术后合并精原细胞瘤为纵行生长的肿块,多平面图像重建均显示其长轴指向同侧腹股沟管。肿瘤边缘清晰锐利,周围结构有受压偏移。肿瘤均呈不均匀密度,以软组织密度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囊变坏死区,个别瘤体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部分病例有不均匀中等程度增强,CT值上升约20~40 Hu左右。本组病例经盆腔、腹部、胸部CT证实无腹膜后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
2.2 治疗方法 11例全部实施手术,腹股沟及阴囊内肿瘤实施高位精索加睾丸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均为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全部行放疗,本组合并化疗10例。
3 讨论
睾丸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早期患者预后很好。目前认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因主要包括隐睾、遗传、损伤、激素、感染等。隐睾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约7%~10%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隐睾。除隐睾外,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其他病因尚不能确定[1]。文献报道隐睾手术不能降低睾丸精原细胞瘤发生率,但可以早期发现肿瘤。本文11例中有5例发生于隐睾,这说明隐睾与精原细胞瘤的关系密切。
目前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B超、胸片、CT、核磁、AFP、HCG等,其中B超检查因其方便快捷且诊断率较高在临床上应用最多。CT检查因其有放射性辐射,在临床上并不首用。胡滨等[2]报道睾丸肿瘤B超诊断准确率为97%,而CT诊断准确率为83.8%,因此B超常作为睾丸肿瘤诊断的首选;CT检查主要用于了解腹股沟、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肿瘤标记物AFP、HCG、LDH的检测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类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肖亚军等[3]发现所有卵黄囊瘤或含有卵黄囊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AFP均增高,而部分胚胎癌和不成熟畸胎瘤AFP亦增高。若HCG增高提示肿瘤中有合体滋养叶细胞成分,明显增高很可能为绒毛膜上皮癌。LDH增高往往提示病程有进展,预示复发。
作者认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诊断要与临床表现紧密结合,但对CT的影像特征要重视:①肿块体积巨大,但侵犯周围结构少见。由于睾丸包膜的存在,多数肿块边缘清晰;如果肿块边缘不光整,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是侵犯邻近结构的重要征象。②强化程度低、肿块中线侧可见大片坏死区;肿块以软组织密度为主,伴有散在的不规则囊变坏死,部分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灶,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实质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内中的低密度囊变坏死灶不强化。③对于腹膜后或盆腔腹膜外肿块长轴指向腹股沟管,且阴囊内单侧或双侧睾丸缺如者多提示隐睾合并精原细胞瘤,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沿腹膜鞘突生长有关。④部分病例可合并睾丸鞘膜积液。⑤坏死区网格状分隔影,内有细小血管走行。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远处转移少见。
[1]Huyghe E,Matsuda T,Thonneau P.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esticular cancer worldwide[J].JUrol,2003,170:5-11.
[2]胡滨,付成,邱雪杉.睾丸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68例[J].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1):651-653.
[3]肖亚军,曾甫清,等.原发性睾丸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26例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5(9):545-547.
R737.21
A
1007-8517(2013)04-0094-01
2012.12.18)
张建萍 (1968-),女,汉族,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CT临床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