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

2013-01-25范梁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进针面瘫患者

范梁松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中医院,云南 景东 676200

自2008年起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系统观察了80例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8年8 月至2012年10月我科收治临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引起的一侧面肌麻痹患者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月。

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一侧面肌麻痹患者;②病程在3个月之内者;③年龄在9至80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②年龄在9岁以下或81岁以上,病程超过3个月者;③合并格林巴利综合症、肿瘤、外伤、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腺炎、中耳炎、颅底脑膜炎等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及中枢性面瘫,合并有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则:祛风通络,调和阴阳。

选穴:申脉照海风池睛明承泣巨髎地仓

操作:申脉、照海进针0.5~1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嘱患者做闭眼、睁眼动作 ;风池,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承泣,直刺0.5~1寸,不施手法。巨髎,直刺0.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地仓透刺颊车,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睛明、承泣位于目眶内,固定眼球,轻柔进针,不行提插捻转手法,出针时较长时间压迫针孔。)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出针后,选用生姜切片,厚0.5cm,大小为1.5×1.5cm,厚薄均匀,用针点刺多孔,以便热力传导,取艾柱置于姜片上,放于地仓穴位之上,然后点燃艾柱施隔姜灸,每穴灸20分钟。施术过程时常询问患者姜片温度,以病人觉热为度,严禁烫伤皮肤遗留疤痕。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观察3个疗程。

3 疗效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分级评价标准[1],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HB分级I级;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眼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分级Ⅱ级;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无严重外形损坏,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 (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 (面肌痉挛,面肌抽动),HB分级Ⅲ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形不对称,HB分级Ⅳ~Ⅵ级。

4 治疗效果

治疗组:痊愈36例,占45%;显效20例,占25%;有效12例,占15%;无效12例,占15%。总有效率85%。

5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17岁,景东一中学生。

主诉:右侧口㖞2天。2012年10月2日16:30初诊。

病史:患者于10月1日清晨淋雨吹风后,当晚入睡自觉右耳不适感,次日晨起右耳后跳动,右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右眼闭目露睛,右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就诊当地卫生院,诊断:周围性面瘫,建议到县中医院针推科针灸治疗。

查体:血压115/80mmHg,心率82次/分钟,神清,无肢体功能障碍,右侧口眼㖞斜,右眼闭合不全,迎风留泪,结膜充血,右侧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不能做皱眉、吹哨、示齿等动作,右耳后疼痛,饮食正常,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选穴:申脉照海风池睛明承泣巨髎地仓

操作:申脉、照海进针0.5~1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嘱患者做闭眼、睁眼动作 ;风池,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承泣,直刺0.5~1寸,不施手法;巨髎,直刺0.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地仓透刺颊车,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出针后,选用生姜切片隔姜灸地仓穴20分钟。注意事项同治疗方法中所述。

治疗经过:采用上法治疗10次后,耳后疼痛消失,右眉可上举,右额纹稍恢复,闭目漏睛好转,鼓腮漏气,20次后,右额纹恢复,闭目基本完全,鼓腮稍漏气,休息3天,继续治疗10次,未遗留明显后遗症,痊愈。

6 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正邪交争,阴阳失调而致面部筋肉纵缓不收。《灵枢·脉度》中记载: “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这说明阴跷和阳跷的经气并行回还,共同濡润眼目。若阴气不足、阳气偏盛时,则眼目不能闭合。阴阳跷脉具有沟通阴阳、运行卫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司目之开合的功能。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根据症候的属性,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的交会穴,二穴为跷脉之根,可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整阴阳偏盛偏衰,两穴合用具有协调阴阳、祛风通络的功能;跷脉与手足少阳的交会穴风池有疏风散寒之功;取跷脉循行至头面部与手足阳明的交会穴睛明、承泣、巨髎、地仓祛风通络之效。《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故在针刺的基础上加艾炷隔姜灸,可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二者相配可以祛风通络,改善阴阳失调而致面部筋肉纵缓不收的症状,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到恢复,为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4.

猜你喜欢

进针面瘫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