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论治郁证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3-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郁证气滞方剂

盛 夏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从肝论治郁证在临床中的应用

盛 夏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郁证;情志;临床应用

郁证是指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的一类病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心烦易怒、悲忧善哭,或咽中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压力大,郁证患者日渐增多,本人临床从肝论治郁证常获良效。

1 从肝论治的理论根据

肝位于右胁之内,其经脉络胆,与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畅达人体一身之气机,以推动血液、津液和各种物质的流通,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这是郁病的主要病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故气郁日久而成血郁。若气郁日久,热不疏泄,日久化火,则发生肝火上炎等病变而形成火郁。气郁则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痰气互结,形成痰郁。痰气郁结,湿易停留,湿浊不化则食滞不消,于是湿郁、食郁亦随之而起,而痰湿食郁又可进一步影响气血郁结。赵献可在《医贯·郁论》中指出:“东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大气,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如此也,火郁土自郁,土郁金亦郁,金郁水亦郁,五郁相因自然之理也。”五郁之中,首重木郁,木郁在人体而言就是肝郁,六郁之中,首重气郁,气郁多因肝失疏泄。固有“凡郁皆肝病也”之说。因此,气郁为六郁之首,是其他诸郁的前提和病变基础。肝气郁结临症主要有三种病机演变:一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常可见肝经气血不畅而出现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妇人痛经,经闭等症;二则木郁不达下克脾土,脾气不升,胃气失降,则成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之症,临症可见纳少,腹胀,肠鸣,便溏,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胃脘胀痛等症;三则气滞血瘀,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可见胁肋胀痛,痞块,或见咽中异物梗阻,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气郁日久,由气及血,影响五脏,由于肝、脾、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病因病理错综复杂,病程中还可表现为心脾两亏、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脾气结等证候类型。

2 从肝论治的临床应用

郁证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根据虚实变化情况不同,从肝论治郁证可概括为“治实、治虚、治虚实”。

2.1 治实 治实是运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利气化痰等法治疗。①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患者。郁结与疏散相对,郁者宜疏,结者宜散。症状多见精神抑郁,善太息,胸闷痛,情绪不宁,或痞气,少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苔薄白,脉弦。代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②清肝泻火法:《丹溪心法》曰:“气有余便是火”。清肝一般多采用凉法,泻火及苦寒直折,适用于肝经实热,肝火上炎的患者。症状多见急躁易怒,头痛目赤,面部烘热,呕恶吞酸,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代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③利气化痰法:适用于梅核气患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起病,其症状轻重与情绪波动有关,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症状多见咽中不适,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闷胀,苔白腻,脉弦滑。代表方剂为半夏厚朴汤。

2.2 治虚 治虚即是用养心安神,益气养血,滋肾养肝的方法,治疗心血、肾阴的亏损,以维护肝之条达。①养心安神法:适用于脏躁证,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或围绝经期,起病缓慢。症状多见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时时欠伸,心烦不得卧,心悸,坐卧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代表方剂为甘麦大枣汤。②益气养血法: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失养。肝为血脏,赖血以养,如气血不足则肝脏血燥,必苦急而阳亢,故当益气养血以缓其急。症状多见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食欲不振,便溏神疲,面色少华,头晕,舌淡脉细弱。代表方剂为归脾汤。③滋肾养肝法:肾为肝之母,子虚则补其母。本法即滋水涵木法。适用于肝肾阴虚患者,症状多见心烦易怒,眩晕,心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妇女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细数。代表方剂为滋水清肝饮。

2.3 治虚实 本病初病体实,病变主要为气滞或兼夹湿停、痰滞、食积、血瘀等,故多属实证。若经久不愈,久郁伤脾,纳谷减少,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伤血耗气,可致虚实错杂。虚实错杂者多先开郁后用补法,一般多采用养阴疏肝,调整阴阳为治。治疗上一般综合治虚、治实方剂进行遣方用药。

本证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极为重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所以“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医者应关心病人的疾苦,做好心理工作,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如配合气功、导引、太极拳等治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 典型病例

例1.王某,女,36岁,2009年9月15日初诊,自诉:心慌,胸闷,纳差,乏力,经闭三月未行少腹胀痛,甚则痛连两胁,口苦易怒,观其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问其病史,患习惯性流产,二年流产两次,随着年龄增长,求子心切,久之郁而成患,此证肝郁气滞无疑,立方以疏肝解郁兼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5g,枳壳5g,柴胡5g,香附10g,木香10g,川牛膝10g,川郁金10g,青皮5g,栀子5g,神曲10g,佛手10g,香甘松6g,甘草5g,水煎服,五剂,日一剂。二诊,药后腹胀胁痛减轻,食欲尚可,继以前方加元胡、丹参、增加活血化瘀之力,以图气血调和,五剂,水煎每日一剂。三诊,症状好转,月经来潮,量多块下,已无腹胀胁痛,精神好转,以逍遥丸三盒,每次二丸,日二次,以调和肝脾,体渐康复。

例2.陈某,女,65岁,10年前因精神刺激致失眠、头晕、健忘,后又出现懒语少言,怕见人,精神萎靡不振,有时自言自语,喜悲伤掉眼泪。虽经治疗,精神渐觉好转,但神志一直不正常。近几年哭笑无常,意识朦胧,模糊不清,语无伦次,胆小易惊,善于行走,脉细弱,舌淡苔白。曾用安眠镇静药治疗无效,于2010年10月19日就诊。用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以清胆火、祛痰热、养心安神。处方: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甘草10g,枳壳10g,竹茹10g,生地15g,九节菖蒲10g,远志10g,太子参15g,浮小麦30g,大枣5枚。15剂,每日水煎服1剂。患者精神恢复正常,现已两年多未复发。

R256.49

A

1007-8517(2013)04-0055-02

2013.01.12)

猜你喜欢

郁证气滞方剂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