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
2013-01-25
吉林省抚松县中医院,吉林 抚松 134500
慢性胃炎[1]是以胃脘隐隐作痛或隐隐灼痛,痞塞满闷,嘈杂易饥,饥不欲食,喜揉喜按,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本病多为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服药不当,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导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而作痛。作者近年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28例,年龄25至71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3至30年,平均病程10.5年。
1.2 诊断标准[2]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临床表现:胃脘胀满隐痛,脘痛连胁,反复发作,身倦乏力,伴口干、咽燥、纳差等,并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
1.3 治疗方法[3]所有患者均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基本方:黄芪45g,芍药20g,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6枚,饴糖30g。胃阴亏虚者加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枸杞子15g;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20g,干姜15g,陈皮15g,半夏10g,茯苓20g。上药水煎,每日1剂,取汁500ml,分早晚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重者连服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减轻或减轻不明显,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不减。显效及有效者均有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逆转。
2 结果
治疗后60例患者显效26例,占43.33%;有效32例,占53.33%;无效2例,占3.33%,总有效率达96.66%。
3 病案举例
李某,男,45岁。2011年10月24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满疼痛5年,加重1个月。自诉于5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胃脘部疼痛,症状时轻时重,常于饮食不慎或生气后加重,既往服用过胃乐新、胃得乐、肝胃气痛片等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我院就诊。现症:胃痛隐隐,时轻时重,灼热不舒,呃逆泛酸,口干,乏力,食少纳呆,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做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粘膜充血,点状糜烂。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辩证为胃阴亏虚型,治疗原则是滋阴益胃,缓急止痛。方药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黄芪45g,芍药20g,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6枚,饴糖30g,15g,麦冬15g,生地15g,枸杞子15g,玉竹15g,元胡10g,川楝子10g,炒谷芽10g,神曲10g,瓦楞子10g。10付,水煎服,1日1剂。2011年11月4日二诊:服上药10付,胃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大便通畅,偶有泛酸,乏力倦怠,睡眠较差。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党参20g,白术15g,酸枣仁15g,石斛15g。2011年11月14日三诊:胃痛消失,诸症减轻,稍有乏力,上药去元胡、川楝子、瓦楞子,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2011年11月24日四诊,所有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显示:胃粘膜基本正常。可以停药,随访至今,仍无复发。
4 讨论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粘膜变薄,粘膜基层增厚,有些可见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有的以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4]。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景岳全书》说:“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脓,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
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肝和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导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如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內结,病情加重,缠绵难愈。脾和胃同居腹内,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对涉于脾,脾病亦可及胃。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胃虚弱而为胃病。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致胃失温养,而成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致胃失濡养,而成阴虚胃痛。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胃失温蕴,亦可致脾胃虚弱型胃痛。
依据“虚者补之”,“劳者温之”的原则[5],作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本方用黄芪为君药,甘温益气,补中升阳,使阳生阴长。饴糖、桂枝、芍药为臣药,饴糖甘温滋润,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炙甘草甘温益气,即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亦为佐药。各药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中气建,化源足,则五脏有所养。辩证胃阴亏虚者加沙参、麦冬养胃和阴,生地、枸杞子滋养肝阴胃液。辩证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生姜可温中助阳,陈皮、半夏、茯苓可健脾理气。现代医学研究,陈皮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痉痛;半夏可促进胃肠蠕动,具有降低胃液游离酸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半夏、陈皮亦有不同程度的调节胃液分泌,促进胃排空及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方药性平和,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兆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9.
[2] 周建中.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3] 李鸿燕.小柴胡汤为主治疗慢性胃炎86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10):20.
[4] 龚欣,张秀平.中医治疗慢性胃炎43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7(3):210-211.
[5] 谢明.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