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产后缺乳68例
2013-01-25李春梅
李春梅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皮肤病医院,466001)
产后缺乳是产后哺乳期内乳腺无乳汁分泌或泌乳量少,不能满足喂养婴儿需要[1]。多发生于产后2周内,临床中以新产妇缺乳最常见。近年来,由于产妇年龄趋于增高,剖宫产率上升以及妊娠期营养不足、精神过度紧张等诸多因素,产后缺乳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给母婴带来很大痛苦。由于产妇分娩后影响乳汁分泌的因素较多而且复杂,目前单纯西药治疗临床疗效不佳而且副作用较大。笔者2010年2月~2012年6月采用中药治疗产后缺乳68例,结果满意,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68例均为我院产科患者,年龄21~30岁42例,31~35岁26例;就诊时间最短产后3d,最长60d,平均20d;其中剖宫产36例,自然分娩24例,侧切产8例;中医辨证气血虚弱型38例,肝郁气滞型30例。
诊断标准:①产后开始时即觉乳房不胀,乳汁稀少,产后哺乳开始时即全无乳汁或骤然乳汁减少,不足喂养婴儿。②产妇无内外科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无肝肾异常,无器质性病变引起乳汁分泌减少症。③排除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破裂造成的乳汁蕴积不通,哺乳困难。④新生儿无异常,排除舌系带过短,喂奶方法不正确。⑤检查乳房空瘪,乳汁清稀量少或乳房有硬结,无红肿疼痛,挤压乳汁不出。
治疗方法
中药自拟方:人参6g,黄芪18g,当归10g,丹参15g,麦门冬10g,桔梗6g,炮穿山甲6g,通草10g,甘草6g,猪蹄1只。随证加减:血虚加白芍20g,阿胶10g;肝郁气滞加柴胡10g,青皮10g;血瘀加益母草15g,川芎12g,桃仁10g;乳胀加郁金10g,香附10g;乳胀肿痛加蒲公英20g,夏枯草15g;气短乏力加白术20g,升麻5g;脾胃虚弱者加砂仁、陈皮各12g;肝肾不足加枸杞子、制何首乌各15g。每天1剂,早晚温服,连用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产妇乳汁分泌正常,能满足正常哺乳需要,新生儿体重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不需使用代乳品;好转:产妇乳汁分泌正常,量有所增多但不够喂养婴儿,仍需使用部分代乳品,新生儿体重增加不明显或有下降;无效:产妇服用中药后乳汁未见增多。
结果:68例中治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2岁,2011年6月18日初诊。剖宫产术后7d,乳汁量少,质清稀,曾服中药(用药不详)和猪蹄偏方治疗效果不佳来诊,纳差乏力,二便正常,夜寝不实。刻诊:神清,语言清晰,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微腻,脉虚,双乳房软,触之无胀感。脉症和参,症属产后耗气伤血,乳汁化源不足所致,属气血虚弱型,给予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药:人参6g,黄芪18g,当归10g,丹参15g,陈皮10g,鸡内金10g,炮穿山甲6g,白术12g,升麻6g,通草6g。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连用7剂。6月25日患者复诊,服上药后乳汁较前明显增多,继用1个疗程,再次复诊患者自述乳汁已满足婴儿所需。
体会
《妇人大全良方》认为:“乳汁乃气血所化”,“乳汁资于冲任”。中医认为,乳汁生于气血,妇人从怀胎开始至分娩,耗气伤血导致气血双亏,再者产妇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自主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影响乳汁的生化之源。
笔者近2年来采用中药根据患者的临床辨证治疗了68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麦门冬养血滋液;猪蹄、通草补血宣络通乳;桔梗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血虚加白芍、阿胶,性味苦酸,能养阴敛阴。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增液通乳之功,使气血充盛,乳汁自生。乳汁分泌和排泄为三焦通行水道、主持全身气化功能的具体体现,产后劳伤失血,致气血两涸,化源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足气旺则乳汁充盈畅通,缺乳自愈。治疗本病时强调哺乳期妇女早吸吮,母婴同室,刺激乳头加快乳腺排空。另嘱哺乳期妇女要加强营养,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按需哺乳,促乳腺排空,促进乳汁分泌。
[1]乐杰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