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汉语“着”字句和“在”字句的篇章功能比较

2013-01-24付义琴

当代修辞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目击者外貌语料

付义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210044)

提 要 在近代汉语中,“着”字句和“在”字句的使用都非常普遍,二者体现出不同的语篇功能。“着”字句适于介引一个篇章重要主题,其后续成分以外貌描写和身份介绍为主;“在”字句更强调人物的行为动作,其后续成分通常是NP2或当前目击者的动作行为。相比较而言,“在”字句的静态描写功能不如“着”字句。

一、引 言

我们知道语言中存在很多同义句式,这些同义句式所表达的语义可能是一致的,但具体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语境却各不相同。方梅(2005)也指出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表达“内容”相同而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话人在怎样的情形下选择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以篇章-功能为导向的语法研究的目标之一。篇章语言学关注的就是“不同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在语篇当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交际互动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乃至语法手段的塑造”(方梅2005)。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就开始尝试把篇章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中去,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基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而获得的。本文尝试把这种理论运用到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去,比较近代汉语中用于场景描写的“着”字句和“在”字句篇章功能的异同。

我们所说的“着”字句是指象“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这样的“着”字存在句,它是现代汉语存在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较强的场景描写特征。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存在地点、存在方式和存在主体,我们记作“NP1+V着+NP2”,表示NP2以V的方式存在于NP1之中。但语言中并不是只有“着”字句才能表达这种语义,与其真值条件相同的非存在句“NP2+V在+NP1”①(简称为“在”字句)也可以用于场景的描写。“NP2+V在+NP1”本来是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但由于其中的动词也能表示动作的遗留状态,所以它也可以用于静态的描写。从二者在汉语史的使用情况来看,“在”字句古已有之,用于场景描写的情况在先秦时期也已出现,此后各个时期均有使用;“着”字句,付义琴(2012)认为产生于唐代,在元明时期成熟并大量使用:

(1)李清去那殿中看时,只见正居中坐着一位仙长,头戴碧玉莲冠,身披缕金羽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

(2)学士看罢,大喜,自到书院中,见佛印盘膝坐在椅上。东坡道:“善哉!善哉!真禅僧也!”(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二卷)

例(1)、(2)分别采用“着”字句和“在”字句两种不同格式,描写的都是目击者所见景象,且都用于介引篇章中的主题或重要参与者。

在一定的语境中,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格式而不是另外一种,必然有其特定的原因。由于“着”字句和“在”字句在近代汉语中都有大量使用,下面我们拟以明代小说中的这两种句式为考察对象,分析二者各自不同的语用特点。

二、“着”字句和“在”字句的篇章功能差异

我们考察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11部明代文献中包含“坐着”和“坐在”、“站着”和“站在”②的语料后,发现“着”字句和“在”字句在篇章功能上有诸多不同,这其中首先是NP2在指称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根据已知信息在前、未知信息在后的原则,一般情况下,“着”字句中的NP2以不定指为常,“在”字句的NP2以定指为常,这个是我们早已了解的。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着”字句和“在”字句主要用于描写,通常具有目击性的特点,表现在句法结构上就是它们通常不独立使用,一般是放在望见类感知动词之后,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能避免不定指NP2在句首出现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NP2在指称上的特点并不能对句式的选择造成必然的影响。那么还有什么会决定对这两种句式的选择呢?我们发现,不管NP2是定指还是不定指,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格式,与其紧接的后续成分有密切关系。“着”字句的后续成分通常是对NP2的外貌描写或身份介绍③,而“在”字句的后续成分通常是对NP2或目击者的行为叙述。下面我们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分别论述。

1)“着”字句的启后性与外貌描写、身份介绍

在“着”字句中,NP2大多被选为后文的主题,这说明这种句式具有很强的启后性。毛永波(1991)、张豫峰、范晓(1996)、许余龙(2004)、潘文(2006)、吴卸耀(2006)、李挺(2010)、张先亮、范晓(2010)都注意到,在具体的语篇中,存在句之后往往存在后续成分。从其后续成分的语义表达来看,“着”字句后对NP2的外貌进行描写的最多。如例(1)和下面的例(3):

(3)举目观望殿上,祥云霭霭,紫雾腾腾,正面九龙床上,坐着九天玄女娘娘。头戴九龙飞凤冠,身穿七宝龙凤绛绡衣……(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八回)

例(1)中的NP2为不定指名词,从我们所考察的语料来看,NP2绝大多数都是篇章中首次引入的实体,在用“着”字句引入后,这些新出现的人物往往就是作者将要论述的重要主题,对所选主题的外貌进行较为细致的描摹,这一特点在我们所考察的明代文献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例(3)中的NP2是定指名词,在上文中也多有出现,那么为什么在引入后也要对其进行外貌描写呢?这是因为这里的“九天玄女娘娘”虽然前文已多次提及,但都是他人口中转述,此处是第一次正面出现。

在用“着”字句引入NP2后,对NP2的进行评论介绍的也不少。如:

(4)旁边站着一个童儿,叫名小竖,就叫他进去传命道……(凌 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这里的NP2也是篇章首次引入的实体,首次引入的实体没有对其外貌进行描写,而只是介绍身份,就整个篇章来说,其重要性不如对外貌进行详细描写的实体。不过既然对其姓名身份进行专门介绍,说明其对事件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中国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在引入一个新的重要主题后,紧接着会对其进行外貌描写或身份介绍,为之后对其行为事件的叙述做好铺垫,这样就不至于让听话人有突兀之感,这种处理其实是站在听话者立场上考虑的。

2)“在”字句的启后性与行为叙述

和“着”字句相比,“在”字句在用于场景描写时的后续成分有所不同,其后对NP2行为叙述的情况最多。除例(2)外,再如:

(5)他一心对在经上,忽闻得有人说话,方才抬起头来。见一人坐在门槛上,手中玩弄两只鞋子,看来与自己所藏无二。那人却又不是丈夫,心中惊异,连忙收掩经卷,立起身向前问讯。(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九卷)

从指称上来看,“在”字句中NP2为定指的情况较多,如例(2);但也有一部分不定指NP2,如例(5)。我们知道,汉语的主语通常具有定指性,所以如果NP2为不定指成分,那么“在”字句通常是作望见类动词的宾语,这样就避免了不定指的指称形式直接出现于句首的尴尬局面。但无论NP2是定指还是不定指,采用“在”字句引入后,其后跟的通常是对NP2的行为叙述,这是它和“着”字句最大的不同。从我们考察的语料看,“在”字句后对NP2的行为描述大都不长,在此之后,很快就回到对篇章叙述主线的行为描述中。

除了后跟NP2的行为动作外,“在”字句后对场景目击者行为描述的情况也有不少。如:

(6)人丛之中,举眼一看,看见崔生站在里头,急急遮了脸,望中门奔进去。(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7)去那灯光之下,只见一个如花似玉女子坐在身边。佛印大惊道:“你是谁家女子?深夜至此,有何理说?”(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二卷)

这两例“在”字句中的NP2“崔生”和“如花似玉的女子”并没有在后文立即被选为主题,而继续以场景的目击者作为篇章的叙述主线,也就是说当前语篇的主要主题一直没有改变,NP2只是下文行为事件的一个参与者,当然这并不排除NP2会在更靠后的地方被选作主题。

3)“着”字句与“在”字句启后性特征的交错

正是由于使用“着”字句,其后续成分侧重于外貌,使用“在”字句后续成分侧重于行为,所以在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如果”着”字句后是行为叙述或“在”字句后是外貌描写,通常都是因为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

(8)两个人睁开了眼,只见是个中军宝帐,上面坐着两位元帅、一位僧家、一位道家。番王看见,就心如刀割……(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四十四回)

(9)只见上官氏坐在里面,俨然是主母尊严,公子不敢抬头。(凌 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例(8)用的是“着”字句的格式,但其后却是对目击者的行为叙述,这是由于处所词“上面”指的是刚出现的“中军宝帐”的上面,与上文联系紧密,再加上NP2音节较长,由三个并列的指人名词构成,所以适合于用“着”字句的形式。例(9)使用的是“在”字句的形式,其后却是对NP2的外貌描写,但这里的外貌描写非常简单,行为的叙述仍然是后续成分的语义重心。

另外,由于“着”字句和“在”字句都用于描写,所以它们常和其它相类的描写句共现,与之共现的句式结构也会影响到对二者的选择。如:

(10)那上面坐的是牛魔王,左右有三四个蛟精,前面坐着一个老龙精,两边乃龙子龙孙龙婆龙女。正在那里觥筹交错之际,孙大圣一直走将上去,被老龙看见……(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

(11)睁眼看时,只见那怪坐在上面,众水族摆列两边,有个斑衣鳜婆坐于侧手,都商议要吃唐僧。(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例(10)中的“前面坐着一个老龙精”前后的句子都是处所词在前、存在于这一处所的事物在后,这和“着”字句的结构相类。而例(11)的“那怪坐在上面”和其后的“众水族摆列两边”、“有个斑衣鳜婆坐于侧手”都是事物名词在前、处所词在后,和“在”字句的结构相类。

下表分别反映了“着”字句和“在”字句篇章功能的对比情况:

表中数据显示,二者在语篇功能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字句的NP2以不定指为常,“在”字句的NP2以定指为常。在我们调查的语料中,NP2为不定指名词的共139例,其中采用“着”字句的有99例,占71%。NP2为定指名词的共105例,其中采用“在”字句的有69例,占66%。

第二,相比之下,“着”字句更适合引入篇章的重要主题。“着”字句中的NP2被选为后文主题的占全部“着”字句的72%,“在”字句中的NP2被选为后文主题的占全部“在”字句的53%。

第三,“着”字句和“在”字句的后续成分存在很大差异,“着”字句后常常是对NP2外貌的详细描写或身份介绍,这两种情况占到63%。其中对NP2外貌描写的共63例,占46%;对NP2身份介绍的共23例,占17%。而“在”字句后常是对NP2或目击者的行为叙述,这两种情况占79%。其中对NP2的行为描述的共46例,占42%;对场景目击者行为描述共40例,占37%。

第四,无论是“着”字句还是“在”字句,和其他描写句共现的情况都很多,“着”字句和表义相类的句子并列使用的共22例,占16%;“在”字句和表义相类的句子并列使用的11例,占10%。这说明,相比之下,“着”字句更适应于场景的描写。

三、“着”字句和“在”字句篇章功能差异的原因

既然“着”字句和“在”字句在篇章功能上存在这么多的区别,我们不禁会思考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信息分为两类: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前者一般用定指名词短语或代词的形式表现出来,后者一般用不定指名词,通常是数量短语的形式体现。已知信息放前,未知信息放后,这是通常的规律,也是汉语主语定指、宾语不定指的原因。在“着”字句中,NP2通常都是不定指的,代表新信息,也是这种规律的体现。但“着”字句中的NP2也有很多定指的情况,也就是把已知信息置于宾语的位置。我们知道在语言线性排列顺序中,靠后的位置往往是语义强调的重心,定指NP2居后导致的结果是NP2的信息值相应提高,所以在后文往往被选为主要主题进行陈述,是作者突出的重点。对于“在”字句来说,按照线性排列顺序来看,其语义重心本应该在处所词上,但在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的古典小说中,处所词很难成为作者要强调的语义重心,这样语义重心前移,其动作本身得以凸显,故而后续成分常常是具体的行为动作。另外,这两种句式虽然都可以用于描写,但“着”字句是以处所词作为言谈的起点,再加上本身含有持续体助词“着”,这样更凸显其静态的描写功能。而“在”字句以人物为言谈的起点,再加之这种句式本身就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只是当它用于描写时才在语义上和“着”字句相当,所以和“着”字句相比,“在”字句的静态描写性稍差。

表1:“着”字句和“在”字句的篇章功能对比

必须指出的是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无论是“着”字句还是“在”字句,使用频率都大大下降,二者介引主题的功能都有所降低,也不再具有明显的区分性。这固然和其使用频率的降低有关,更主要的是由于文献体裁、题材的多样化以及作家追求叙述方式的个性化,在人物出场方式上尽量避免雷同和程式化,甚至为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设置悬念,也就是说在介引主题时有了更多更灵活的表达方式。

注 释

①这三要素除了组合成“NP2+V在+NP1”外,还有其它组合方式,如“NP2+在NP1+V着”、“有NP2+V在+NP1”,但使用频率远远低于“NP2+V在+NP1”结构,所以这里不予考虑。

②我们所选取的十一部文献分别是:《三国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警世恒言》、《醒世通言》、《醒世姻缘传》;而之所以选择包含“坐着/坐在、站着/站在”的语料进行考察,除了基于使用频率的考虑外,还因为由它们构成的A、B式中的NP2通常为指人名词,这样才能体现出二者的启后性特征。

③我们在分类时只按照紧跟所考察结构后出现的成分的性质分类,后面与此相同。比如有些例子在外貌描写之后还有对其身份的介绍,或者行为的描述,我们也归入在外在特征描写这一类。

猜你喜欢

目击者外貌语料
目击者隔街相望
谁是目击者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