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①
2013-01-24李洪霞张凤仁刘劲松
李洪霞,张凤仁,刘劲松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在医工结合领域特别紧缺的复合型高级假肢矫形工程人才。首都医科大学自2003年开办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从2008年重新开始招生之后,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教育,学校与其所属的康复医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共同组织搭建了新的专业建设平台,形成了医工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培养方案设计、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和国际认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与探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为推动该专业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 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本校按照国际标准要求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建立医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8年开始,该专业从校际联合培养转变为学校自主培养,即第一阶段(前两年)的培养由学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承担,第二阶段(后两年)的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由康复医学院承担,医工结合更加紧密,专业教学更有保障,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对于促进该专业规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新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按模块划分,涉及自然科学、康复医学、材料科学与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学科,知识结构宽厚,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选修课进一步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加知识面,多角度展示了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领域研究方向[1]。
同时,按照国际假肢矫形器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ISPO)的课程规范要求,适当增加了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占12.7%(ISPO课程规范中,医学课程为12.6%);并调整和完善了专业课程,最重要的8门假肢学和矫形器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四川大学假肢矫形专业(已通过ISPO国际认证)区别不大,理论课162学时,占21%(四川大学为184学时,占24%);实验课621学时,占79%(四川大学为568学时,占76%)。
1.3 突出专业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在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的3/4,包括实验课教学、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实验课学时增加明显,是以前的2~3倍,着重对学生进行假肢矫形基本技术操作培养;而6周的临床见习和35周的毕业实习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假肢矫形临床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2 重视和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新建专业师资缺乏、学历层次低、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确保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本院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在短期内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1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加强学科和专业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多方考查和筛选,从国内引进具有丰富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教育经验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2.2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院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选送骨干教师到日本攻读硕士学位,并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市高校师资岗前培训和校内的教学方法培训。
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试讲等教学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3 外聘
聘请名校老教授和外资企业的外籍专家到本院讲学,指导教学工作,从而解决个别课程教师紧缺问题,协助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2.4 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工作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既需要高层次授课教师,也需要大量的实验课带教教师。自2008年以来,学院给予该专业建设一定的政策倾斜,共接收硕士毕业生3名,本科毕业生5名,其他层次人员若干名,以期尽快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3 编写配套的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知识信息中介物,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并列为教学的三大建设。因此,教材建设及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然而,截止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教材。为了弥补教材的短缺,本院领导和教师积极想办法,利用多年教材编写经验,通过借鉴国内外教学参考资料,组织编写了与课程设置配套的部分专业教材。
自编的专业教材包括矫形外科学、矫形临床学、假肢矫形器设计效果评价方法和专业英语4本教材,以及6门实验课程教材。虽然这套教材为内部印刷,但是,它对教学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该专业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更好地组织开展不同阶段的教学工作,本院根据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组织相关教研室和科室研究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规范化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规定等内容。这些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完善既是教师进行规范化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更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4 组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
假肢矫形工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因此,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该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2]。本院在业务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5个房间作为实验室用房,建立了先进、规范的专业实验室,达到了学生实习工位始终保持“一生一位”的教学要求,较好地满足了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
与此同时,在本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例如,假肢矫形器修型设备及工具、假肢矫形器打磨工具组套、假肢矫形器步态训练设备组套、矫形器专用工具、石膏修型工作台及设备、钳工工具及工作台、电动工具,以及其他实验室必备设备和器材等。此外,本院还积极从多方面筹措资金,利用项目基金资助,进行假肢矫形器车间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确保了毕业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
5 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假肢矫形工程作为健康科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交叉型专业,涉及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为了能够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特点,我们构建了医、工、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1 见习教学中突出医学与工程的结合
本院组织安排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临床集中见习。选择的见习科室均与假肢矫形工程密切相关,其中包括骨与关节康复科、脊柱脊髓损伤外科、神经康复科、儿童脑瘫康复科、物理治疗科和作业治疗科。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假肢与矫形器在康复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巩固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促进假肢矫形工程与临床工作的有机结合。
5.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实习教学模式既能够保证实习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又能体现行业发展。学院通过详细的调研、考察和协调,选择了京内外7家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其中京内分别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奥托博克公司和积水潭医院等单位,京外有山东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等单位。这些实习基地分别有自己的业务优势和特色,实习条件和教学工作有保障,能够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6 接受和通过ISPO认证
ISPO正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行Ⅰ、Ⅱ、Ⅲ3个级别的假肢矫形技术人员的教育规范,且越来越多的国家也逐步接受这种教育规范。我国假肢矫形专科和本科教育分别参照Ⅱ级和Ⅰ级的规范开展[3]。首都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即是按照ISPOⅠ级教育规范开展的。
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曾多次邀请ISPO专家来华进行教学指导和沟通交流,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许多帮助。经过大家多年的共同努力,ISPO专家于2012年6月5~20日对本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进行了ISPOⅠ级假肢师/矫形器师国际教育标准认证。
认证内容包括专业评估和学生考核两项。专业评估分专业建设、教育资料、教学环境和实习实践基地的检查等。学生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试两项,其中理论考核分笔试(含4个模块)和病例个案报告考核,实践考核分6项内容(假肢和矫形器各3项)。
总的考评结果非常满意。专业建设综合情况得到了ISPO的认可和肯定,学生考核成绩良好,一次通过率为89%,达到预期目标。
认证通过后,本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学生经过四年本科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将在获得教育部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同时,还可获得国际Ⅰ级假肢师/矫形器师资格证。
7 结束语
本校的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却有良好的开端,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今后,我们将以国际教育标准认证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争取引进原版专业教材和开展双语教学,努力改善实验条件和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扩大我国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1]张旭,刘志成,叶亚林,等.中国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C].第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08.
[2]赵展,喻洪流.康复工程技术实验室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58-160.
[3]方新,张静.中国假肢矫形教育发展对策[J].中国康复,2006,21(3):211-212.